多面向的学习与思考——北艺大击乐新思维讲座课程

教学工坊
2022-11-10

文/郑宜芳

 

 

北艺大击乐新思维讲座
 

 

 

缘起

2020年朱宗庆教授获颁行政院文化奖,在满怀感谢之情下,思及自己40年前自维也纳回台,参与北艺大音乐学系击乐组筹设的机缘,决定将100万奖金捐给北艺大音乐学系设立「击乐讲座」,期望饮水思源、抛转引玉,以打击乐为核心,促发国内外音乐艺术专业社群之连结,为社会带来贡献。
 

 

图一、朱宗庆教授引言

图一、朱宗庆教授引言

 

 

击乐讲座规划

朱宗庆教授认为,现阶段台湾的打击乐无论在技术水准或演奏能力,皆已是世界发展重镇,那么,位处于高点的此刻,该如何成为下一阶段的养分,促使击乐的发展具有不断进步与生生不息的可能呢。
 

同时,朱宗庆教授也认为新世代有志于音乐专业的学子「手脑并用」是项很重要的技能。因此,希望能借由讲座创造一个发展对话的平台,以此连结国内外不同的艺术领域、艺术家,与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诸如:医学、教育、科技、运动、生活等领域,使学子们不只专注于精进艺术技巧,亦能拥有运用艺术的头脑与视野,从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这学期的击乐新思维讲座,总共规划了2场论坛、3场专题演讲和1场大师班。2场论坛邀请了含括:音乐演奏、音乐史学、跨域实务、剧场工作等领域的学者、表演艺术工作者参与对谈,从多面向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探讨击乐的源流和定义,以及击乐与剧场元素结合的可能性。
 

在专题演讲的部分,则邀请了来自前文化部长郑丽君、广达研究院院长张嘉渊、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准.马寇尔(Jun Märkl)等重量级讲者。从文化艺术政策、科技艺术与专业乐团的角度切入,全面且多元地探讨艺术及其所处社会的互动,充份扩展艺术文化的视野与关心。最后,以现任法国史特拉斯堡打击乐团团员,并任教于康城音乐院巫欣璇的大师班作结。
 

 

【校际论坛】击乐是什么?从多面向与跨领域的思维谈起

于10月12日首先登场的校际论坛,邀请到来自北艺大音乐系的卢文雅、吴思珊、吴珮菁老师;台艺大跨域所的陈慧珊老师与南艺大中国音乐系的施德华老师等五位教授,以「击乐是什么?」为命题出发,由各自不同的专业素养与视角,重新的爬梳与回顾打击乐,进而为下一世代的打击乐提出可能性。
 

 

图二、朱宗庆教授与五位讲者合影

图二、朱宗庆教授与五位讲者合影

 

音乐史学专业的卢文雅老师以「从西洋音乐史发展中探索击乐新思维」出发,将打击乐重新置放回西洋音乐史的脉络,从中世纪开始细细爬梳每一阶段的重要转折点,紮实且严谨地从流传下来的图像绘画、乐器文本、乐器学着作、乐谱中论证。随着浪漫时期对声音色彩、织度、声响需求的增加、增多,打击乐亦跳脱原先附属的角色,开始独立发展自身面貌。
 

研究跨域实践的陈慧珊老师以「跨界合作—现在进行式的音乐显学」出发,从跨界音乐的背景、特色、型态以及击乐的风貌谈起。认为因为全球在地化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当代音乐形成了多元、折衷、无常的特色。同时,也提及台湾的奖补助系统鼓励当代新创作,音乐的展演活动与发表机会亦随之蓬勃发展。但面对多元新颖的新式娱乐兴起,当代音乐的发展与创作面向也面临了挑战与困境。陈慧珊认为目前的跨界音乐创作大致上可区分成:大众亲民的推广路线与自我突破的实验取向两种路线,在作品内容呈现上则为多方杂揉的状态,结合美术、剧场、舞蹈、京戏等多种艺术领域。另外,近年科技的不断进步与推陈出新,亦开始广泛运用在跨界音乐创作上,形成一种多文体的,具交互主体性的作品样貌。最后,陈慧珊亦总结了当今打击乐创作发展的几个面向:1. 实验性/现代性,2. 亲子剧场/音乐会,3. 艺术性,4. 在地性,5. 跨文化。
 

相对于卢文雅老师从音乐史学,陈慧珊老师从跨界展演的面向切入,北艺大音乐系打击乐教授吴思珊老师,则以击乐演奏家身份出发,回顾个人自求学、演出与教学中每一个阶段的经验,从中提取自己在与不同风格的当代作曲家合作、参与演出的各种跨界音乐会、击乐剧场作品里,所学习到的和互相激荡出的宝贵经验,以及自己在这当中如何得到不断扩展的视野与思考方式。并以北艺大声响跨域展演计划:「后花园I」、「后花园II」以及即将演出的「后花园III」为例,认为击乐在这不断的交流、激荡和连结中,击乐因而能成为击乐是什么。
 

另一位北艺大音乐系打击乐教授,同时也是朱宗庆打击乐团首席的吴珮菁老师,则从击乐演奏家的角度切入,聚焦于击乐的基础:木琴这项乐器。吴珮菁老师首先介绍了目前主要的木琴制作厂牌,经常使用的木琴型号,以及各厂牌的木琴所独有的音色特点。同时,吴珮菁老师亦指出现今木琴演奏所遭遇的最大瓶颈是,各家厂牌的木琴的琴键宽度、间距皆不相同。因此,必需要拥有非常良好的手指控制技术,和对鼓棰非常细致的掌控,方能在不能厂牌的木琴演奏中游走,而无法如钢琴演奏家般能较为容易的转换不同厂牌。另外,现今的木琴制作为了顾及搬运的方便度,亦某种程度的犠牲了音色表现的能力。
 

台南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的施德华老师则从传统乐器学的观点出发,重新爬梳整理中国鼓类乐器的历史沿革以及乐器变化,并且以宏观的历史演进角度,将如今在中国民间与各少数民族中,已演变出成千上百种型制的中国鼓类乐器进行精细的分类和考据。
 

从这五位教授精彩丰富的演讲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在音乐历史的演进上或是乐器发展变革中,打击乐确实是个极具包容性和充满可能性的种类。或许是因为相较于已发展成熟稳定的交响乐团编制,打击乐受惠于自身独立成单一种类的发展历史仍较为年轻与尚未定型化,反而更具备了多样的创造性与想像的可能性。同时,作为击乐演奏家亦乐于接受各种来自作曲家或跨界合作的挑战。诚如吴思珊老师在QA中所回答的,打击乐所具备的包容性让跨界合作充满了各式各样可能,亦不断挑战创作者的想像。因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在与不同领域合作中最重要的能力,唯有在耐心且不间断地来来回回中,找到想要表达的核心概念,从而成就一场精彩的合作。
 

 

图三、全体大合照

图三、全体大合照

 

【活动资讯】

【校际论坛】击乐是什么?从多面向与跨领域的思维谈起

时间:10/12(三)18:00-21:00

地点: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音乐系2馆601教室

主持:朱宗庆(北艺大名誉教授)

对谈:

  • 卢文雅(北艺大音乐系音乐学组专任副教授)
  • 陈慧珊(台艺大跨域表演艺术研究所所长)
  • 吴思珊(北艺大音乐系击乐组教授兼系主任暨所长)
  • 吴珮菁(北艺大音乐系击乐组专任副教授)
  • 施德华(南艺大中国音乐学系专任教授兼音乐学院院长)

详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