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巡礼:一条通往淡兰的长路

艺趣学
2020-11-10
计画执行者:艺跨所林彦翔
计画时间:109年8月12日 – 109年8月25日
 

计画内容
淡兰古道为清代淡水厅到噶玛兰厅的主要交通道路(现今台北到宜兰),从军事防守、先民迁徙、通商的交通要道。身为发展较早的历史古道群,淡兰古道的文化底蕴丰厚,路上生机蓬勃自然景观壮丽。古道主要分成三区,北区属于军事防守、传递公,中区则是先民为生存、耕山开闢的生活民道。承载着从拓垦到族群械斗及和解的庶民记忆。沿途可见梯田驳坎及石砌土地公庙等先民信仰寄讬,多处步道沿着溪畔。本次将由其中的小土地公庙(整个区域约有300座)为核心,试着走在先民的路上,并纳入在地参与与实践,以及现今发展状况,进行一趟串连各地古道的巡礼。


 
This is an image
以两周的旅程,把自己抛掷在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场域,花一整天与土地相处

 
计画心得
在进行拍摄时,我安排了一系列的小土地公庙宇实地走访活动,其实许多地方先前都有走过,但以一趟持续两周的旅程将其串连起来,感受与心境略有不同,把自己抛掷在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场域,花一整天与土地相处,让自己回归到一个没有太多讯息干扰的状态,只有自己的身体跟环境,还有一路伴随着的土地公,似乎有种阶段性小总结的感觉。
 
在这两周的拍摄与探访中,有许多人接触的时刻,渐渐的发现地方其实有许多持续努力着的小人物,像是在「双溪一十四」空间的庭硕,努力着以交换的方式经营有机书店,并串连许多资源举办在地活动;也有从台北回乡做田野调查的在地青年,像是「创用溪溪」的几位年轻负责人;以及在卯澳、马岗持续维护环境以及纪录地方记忆的志工队,在有限的人力下,以软性的方式阻挡马岗大规模的开发带来的迫害,甚至还在马岗与卯澳两地促成了展览。旅途中众多而难以细数的人事物,都深深地印记在脑海。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背着将近10公斤的摄影器材,只为了记录淡兰古道区域的上百座土地公庙,(左图)小粗坑山神庙(右图)巴赛祖师庙

 
记得在马岗协助展览布置的时候,前一天刚好访问卯澳地区的信仰文化,得知有位高龄90岁的乩童,在想该如何是好时,马岗故事屋的朋友向我推荐这里最年老的海女阿嬷,请她介绍我去找那位乩童阿公。阿嬷二话不说地邀请我载她过去,走入离海不远的小路,在一栋很矮的石头屋里,住着乩童阿公夫妇。阿公谈着他是如何被观音佛祖选为干儿子,几十年间一直为公庙服务;但毕竟阿公也已经高龄,只能拼拼凑凑的说着故事,然而当下感受到他对于这份工作的自豪以及努力,也让我在这次访问一直感受到记忆与时间的重要。
 
其中也有数次非常深刻的经验,例如刚走上福卯古道不久,我突然遇见四只可爱的山猪宝宝,跳啊跳的在溪谷玩水,当下差点忘记山猪妈妈可能还在一旁警戒;压抑住兴奋的心情,我不敢有太大的举动以免吓到他们;从来没想过能够在山中亲眼看到山猪,更别说是山猪宝宝,好像在迎接我的到来。以及某次拍摄结束后,发现有数百只蜜蜂在我要离开的道路上扰动,嗡嗡声在数公尺外的我都觉得很大声,正不知该如何是好时,我向一旁的土地公说明来历,不久后蜂群便纷纷散去。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慈仁宫采访                                                                                                            卯澳生态调查


有天在炎热的太阳下,我于梗枋海滩数百颗巨大的石头堆里不断跳上跳下,只为了寻找一颗依稀刻有「福神」字样的大石。我好数度都想放弃,心里想着这些大石头都长得一样,该何找起呢?抱持着一点疑惑与紧张持续的搜寻,过了许久,总算在远处望见许多人们堆起的小石头,推测这应该是大家做的记号;向前探寻,刻着文字的石头就在一旁,当下我激动得难以说出任何话语,想着数百年前人们是如何选择在海边,将此作为一个重要的信仰节点,甚至经过数百年后还能留下痕迹让后人所见,实在是非常珍贵。
 
整趟路程我背着将近10公斤的摄影器材,只为了记录淡兰古道区域的上百座土地公庙,10多天的旅程拍摄了约40座土地公,也作为一个契机与起头,延续上个阶段的调查、开启另一个阶段的行动。每一次的脚架定位、调整相机、测光、装底片、按下快门的时刻,前前后后将近30分钟的拍摄期间,并未包括寻找与通勤的路程,但我确这些必定会化成珍贵与重要的养分,为后续的计划提供坚实的基底。


 
This is an image
隆岭古道七星堆

 
过程中体会到所有的事情都会被强大的能量捲动,只要自己很想去做那件事,总有时间完成。在拍摄的时候,常有背包太重的负担或是独自入山的恐惧,曾几度想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到达了目的地。拍摄期间也是让心沈淀的过程,学会如何与自己更深刻的对话,也知道如何友善地与每一个人应对。回到家后花了一点时间回想与消化,在吸收这些经验之后,其实与当初的构想差不了太多,但多了一点小改变,也对于土地公的分布更有系统的概念,之后会再持续的往双溪、贡寮进行之后的田野踏查,并参与更多的在地活动。最直接的收获是,正式的将许多土地公纳入记录,更重要的是与在地的人事物有更深刻的连结。

 
This is an image
拍摄期间也是让新沉淀的过程,学会如何与自己更深刻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