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城市与展览:美国东西岸铁路行

艺趣学
2020-03-10

计画执行者:叶懿嫺
计画期间:2019.08.05—2019.08.20
计画地点:美国

 
This is an image
图一 笔者所搭乘的美国铁路California Zephyr


关于计画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移动的过程,尤其是从闹区/城市间驶离至相对静谧的地方,作为一个与城市空间保持强烈疏离感的自己。这次漫游的方式是跳上火车,从美国西岸的加州出发,沿着旧金山湾缓缓的爬升翻越洛矶山脉,进内内华达沙漠地区,到达科罗拉多州的丹佛以及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横跨东西岸近五千公里的距离,最后抵达美国东岸,来到了拥有世界之都称号的「纽约」。
 
美国铁路所折射出的是人们曾经从乡村迁徙进城市的美国梦,大城市真的是人类文明璀璨的结晶体吗?还是那样刺眼的镜光反射中呈现出的是新文明的衰颓?
 
Boris Groys在《旅行复制年代的城市》提到,城市某种意义上带着乌托邦的意味,人们搬离乡村创造新城市,为的是逃避那自然然古老的力量,将自身置于自然秩序之外,塑造出新的自己并且开创未来。在移动的过程中把自己丢到一个又一个城市里,试图感受每个地区的人们,如何赋予空间意象在他们所处的生活中,冀望此次的漫游,能够开启不同于以往围绕在森林路径想像空间中的创作模式。如何在城市中寻找新的庇护所、定位出新的座标,也许可以成为将来的创作课题之一。
 
 This is an image
图二 笔者此次从美国西岸到东岸的路线


体验心得
移动
此次搭乘的是加州和风号(California Zephyr),据说是美国铁路(Amtrak)最经典的路线。火车从爱莫利维尔(Emeryville)出发,沿着旧金山湾穿越中央谷地后,进入埃尔多拉多国家森林,此时山上还有些许积雪,这里的植被多以杉树为主,过一阵子可以看到唐纳湖(Donner Lake),接着来到了可爱的特拉基小镇(Truckee, CA),这里的房子颜色多变小巧的很像模型。
 
在旅程的第七天,睡梦中我听到车掌广播表示,遇到了龙捲风和暴风雨,凌晨两点,列车被迫停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上。当火车终于开驶,没有人因为误而生气,整整十四个小时,不是十四分钟,当列车长广播火车再五分钟即将发车时,车厢内外都是此起彼落的欢呼跟尖叫声。听大家的聊天,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搭Amtrak,但都不意外会误点,不过因为误点所以吃到一顿免费diner car的晚餐。我和一位长的很像肯德基爷爷的爷爷同桌,终于不用在车上吃方便面,给我食物且有地方睡我就很满足了。

 
This is an image
图三 在沙漠行驶整整一天终于抵达一个有人烟的小镇

 
纽约
纽约这样的城市是没有文明的痕迹的。如果要我说,我会认为纽约的文明痕迹大概就是她的地铁吧?城市的地下像是被泡在20世纪初刚新起工业城镇的福马林里,临时被搭建起来的设施,昏暗的灯光,没有冷气的地铁站,电风扇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没有电扶梯,电梯如果你 有看到,应该不会想搭,上面的黄垢累积至少几十年以上,以及那些永远都不会准时的地铁,很难与先进这两字联想在一起,但也因为这样,反而让过度开发的纽约揉合了一些人的气味在里头。
 
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人口组成多以拉丁美裔为主,这次我所居住的BAS艺站位于布鲁克林区中的BUSHWICK,不同于曼哈顿高楼大厦带给人的压迫感,这里的生活更为亲切、且更贴近在地铁。早期布鲁克林治安极差,近几年改善非常多,在这十多天觉得当地人容易相处;先前于加州柏克莱遇到几位不是很友善的人,跟他说话都把你当成空气也不正眼看你,当时觉得有点小难过,但也有遇到很热情的大妈对我伸出援手,离开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很温暖的微笑。

 
This is an image
图四 从西岸到东岸到处都可以看到HOMELESS的踪迹,原本是想跟拍这些街友(城市真正的漫游者),试图跟过后发现有安全上的顾虑因此作罢。
 

旅途中所遇到的人、事、物,在当下或许并没有办法即时的被反应过来,但这些体验我相信将会在未来的某些时刻产生化学变化,像是我因为到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晃了好几个展馆,最后反而是停在ASIAN ART,去看那些东南亚、南亚的雕像,原初我还有默认是, 既然到了非亚洲地区的博物馆,那我应该要多看一些其他文化的藏品,最后我还是不自觉的多 留了点时间,在了中亚、东南亚、南亚这个区块最久,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在243号展厅的耆那教寺庙,源自印度早期的古吉拉特邦寺庙雕刻,因当下所受到的触发,让我回国后想要更了解关于佛像,或者是说整个东南亚、南亚尤其是印度的宗教艺术,无论是祂的叙事画、佛像雕刻亦或者是整个佛寺或庙宇的建筑群,我都想要知道这些背景知识,因此我有了一个动机,开始接触这一系列的课程。
 
此次陪着我旅行的是一本书──李维史陀《忧郁的热带》,它陪我渡过那些莫名孤独的时刻,当我穿越内华达沙漠,正好看到赤道无风带这章,不同于李维史陀的其他着作,这本阅读起来颇为诗意,他在里头写到:「在赛内加尔的达喀尔,我们向旧世界告别。在还没看到佛得角群岛(Cape Vert Islands)之前,我们抵达了人类命运的北纬七度线,一四九八年哥伦布如果继续往前直航的话,就会发现巴西:但他在此改变航向,因此两个礼拜以后,奇蹟般地于千里达岛(Trinidad)和委内瑞拉海边靠岸。」火车上的那些时间,觉得自己也如同李维史陀一样航行在那迷茫的大海之上,我不断想着自己艺术创作研究的田野究竟在哪?我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田野吗?顺着李维史陀脉络,回台湾后又接触到了另一位跨学科学者(历史、文学、人类学)的相关研究──James Cliord的相关资讯,目前还在爬梳中。在当代艺术语汇急速扩张如爆炸般的碎屑满天飞,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该如何去抓取那些与自己创作脉络相关的碎屑,整理后的产出也并非要越俎代庖,而只是提供新的观看事物的角度。
 
This is an image
图五 时代广场


展望
如果这次没有心血来潮想去纽约看看,我可能不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可以穿梭在城市里:城市所折射出的光芒不单是衰颓,但也许是因为旅途是先从西岸向东来到纽约,最后才会喜欢上纽约吧?如果没有前面十多天的舖成,我也许就无法与纽约产生共鸣。在纽约的每天都很期待能看到不一样的人,与他们接触,这个城市多元性让人印象确实深刻。离开艺站前往甘迺迪机场的路上,真的觉得待在纽约太短了,只有10天左右的时间根本不够去更深入探索在这里的一切,期待下次与纽约的再次相遇,也感谢当初那个选择纽约初探行程的自己。

 
This is an image
图六 日暮时分,笔者去附近的墨西哥超市购买食材回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