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命题的当代关怀—2019文化资源经典讲座暨研讨会讲座摘记

教学工坊
2020-02-10
撰文/博物馆研究所 柯君桦

 
This is an image
图一 《2019文化资源经典讲座暨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照片来源:关渡通讯;摄影:王世邦)


本次文资研讨会历时两日,分别请到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家屋博物馆委员会之主席Elsa Rodrigues,以及日本神奈川大学常民研究所所长佐藤贤治莅临演讲。两场演讲皆对各自领域进行相当程度的剖析介绍,有趣的是「家屋博物馆」与「常民研究」这两个成立于文化脉络与论述视角各不相同的专门,皆可看见对于人类生活的关注,显示出当代文化工作切中的核心关怀。

首日,Elsa Rodrigues女士带来的演讲「Is there any body home?」针对家屋博物馆的各种展示方案,进行优秀案例引介。透过这些案例谈论家屋博物馆各方面的可能,分别由空间、叙事与物件角度讨论家屋博物馆的经营。

空间上,家屋博物馆不同于普遍博物馆属于中立、无性格空间的机构,家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记忆、纪念性的场址。显着地存留了某一时期、某一人物的专门历史。从演讲内容中,可以发现讲者认为,将「家屋」原先具备的个人性、隐蔽性尽量地让观众能够感受,是一个可行并且重要的课题。例如:英国伦敦的丹尼斯赛陀斯(Dennis Severs)之家,提供观众在夜间以手电光源探索博物馆,并且在导览最后,能够选择一个空间在炉火旁享受餐点。透过这样的体验,让博物馆环境重回电力发明以前,体验昔日光线所创造出的夜间家中休憩氛围(推测由于安全因素、不使用更加传统的烛光或者煤油灯)。

家屋博物馆透过经营专门的叙事角度,引领观众了解过往社会文化脉络。像是借由讨论城堡中各处生活的动物,揭示动物与不同社会阶级的人之关联,得出诸如「为何昔日贵族会将狩猎,这种今日可能被称作杀戮的活动,视为理所当然的休閒?」借此让观众在探究中发现从古到今价值观念的转变。

物件方面,由于都是处在能够发挥功能的场所,因此物件的使用、工艺所反映出的,都是非常能够呈现出意义转变,同时具备传达批判思考的可能。讲者举马甲为例,从今日角度普遍认为马甲对于女性有着束缚身体、病态审美的意义。但是透过将物件回到脉络,也就是家屋博物馆整体当中进行思考,重新理解马甲对主人的意义,可能就会是社会地位、自信与女性魅力。
然而,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讨论,Rodrigues女士不断地提出家屋博物馆重要任务在于:如何与观众创造个人性的经验连结。正是因为家屋博物馆题材的个人性特质,所要连结的对象也因此相当多样,包括了今昔的异同、社会文化的异同、所处环境的异同,甚至是感兴趣与不感兴趣者。家屋博物馆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纪念意义产物,所承载不仅只是记忆保存,而是一个时代的历史如何能够在当代发生意义。

 
This is an image
图二 经典讲座「Is there any body home?」讲者Elsa Rodrigues(照片来源关渡通讯;摄影:王世邦


同样的传承主题,也出现在第二日演讲中。佐野贤治所长的「常民文化的艺术性—今日的民具、民艺、民俗」提到,所谓的「艺术」并非是一般印象中经典的、纯粹的艺术,此处定义需要回到民俗学在日本创立的定义做讨论。

佐野先生指出,在1910年代,民俗学的核心人物柳田国男,与当时重要的文学家宫泽贤治,都提出让人生活感到愉快、追求幸福的就是「艺术」。这项艺术基于人对于自己生长环境的了解,而这个环境就是农村。

20世纪前期,日本知识份子对现代化社会进行反思,针对在现代化潮流下,相形被认为不堪、肮脏、落后的农村重新审视,探索作为研究对象的可能性。也因而发生了相较于官方生产出的知识,另一门探究生活中智慧,强调「在野的学问」的民俗学诞生。

演讲中介绍到三位日本「民」之论述的主要研究者:一是民俗学论述的重建构者柳田国男;另一者是令人感到温暖,强调知识开放于民的涩泽敬三,他所推动的阁楼博物馆,也是日后佐野先生所在的神奈川常民文化研究所前身;最后是民艺运动推动者柳宗悦。

柳田国男将民间传承分为三个部分:有形文化(物质)、语言艺术(音声)与心意传承(精神)。涩泽敬三涉略的民具研究,是在有形文化的部分,他将纪录器具教授予农民和大众,透过他们自身角度进行生活器具的观察。涩泽认为,与其作为论文材料,开放与众人实践才是智慧真正意义的所在。

佐野先生也提出自己30年间于福岛县农村推动的计画,也就是接续着涩泽的精神,让农村爷爷奶奶们纪录自己的生活器具、动手设计表格并且建档,整个过程历经30年,许多参与纪录者都已经不在人世,而作为成果的展示馆也即将要落成。民具因为贴近常民生活,具备高度的多样性,相似造型、目的的物件,从日本各地、各县市,甚至一个村庄内,名称都可能各不相同。在调查过程中,如何制作一个系统,让民具的知识可以不限语言、国籍轻易地被检索是相当重要的课题。

关于民艺的讨论,演讲中强调物(Mono)的概念。在日语中「物」包含具体物质与无形,本次则着重在前者。佐野举出米泽烧陶瓷,指出寒冷地方因气候风土缘故,让许多器物都需要用陶瓷替代木材。

最后,佐野先生谈论到无论是民艺或者民具,都是日常生活中积累下来,令所有者感到熟悉的事物。过去日本的脉络在于了解自己所属社会文化,而今日则发展到应该要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跨国、跨文化交流,这样的交流,将会对和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发生积极意义。

 
This is an image
图三 经典讲座「常民文化的艺术性—今日的民具、民艺、民俗」讲者佐野贤治(照片来源: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文化资源经典讲座暨研究生学术研讨会 专页


本次文资研讨会的演讲,首先围绕着历史线性时间的主题,讨论家屋博物馆肩负历史记忆的重要任务。昔日生活物件,透过不同诠释让当代人能够反思出新的意义;另一方面,强调跨区域比较文化异同,以常民观点对所在的生活赋予意义,在熟稔的文化架构中获得愉悦。透过两场演讲侧重之重点互相参照,我们可以发现汲取日常经验、以人为本的命题是晚近的趋势,如何延续记忆并且以之沟通、为后世创造新的意义是重大任务。期许透过这次研讨会的经典讲座,能够启发听众反思那些贴近自身、源源不绝的文化关怀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