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演出的另一種想像──《後花園:科技與音樂跨域實驗劇場》

教學工坊
2020-11-10
 
撰文/戲劇系 林德佳

開啟想像的大門
後花園,在還沒看演出簡介之前,我還不知道後花園的「後」原來意味著「後現代」。然而當所有觀眾走進戲劇廳時,便可清楚地看見舞台上有一座以各式裝置建構出的花園;有的裝置是俐落的幾何四邊形,也有一層一層像鍋蓋形狀的柱狀體,還有一顆巨大的氣球。肉眼可見的大色塊幾乎都是金屬或透明色,台上的演出者也都是一身黑衣,在視覺上降低任何濃郁和不必要的色彩與裝飾,加上若隱若現的工業抽風扇,舞台上的林林總總拼湊出一股瀰漫荒蕪感的末日意象。煙硝與死寂,可能是人類毀滅的樣子,但這座花園並不全然的了無生機,第一個表演者起身的時候,我才發現裝置與裝置之間躺滿著表演者,人們起身,開始有無目的和緣由的移動和動作,雖然沒有語言產生,不過所謂的「行動」確實出現了。儘管演出者的身體並非像舞者或演員般流暢和嚴謹,但如此未經過多雕琢的身體形狀和動力,並沒有減損表演者的生命力,甚至更加赤誠與直接,而這樣的直面是非常貼合這次的演出氛圍,因此我在觀看的時候,能夠忽略身體動態上的某些不精確。對我來說,人的行動是整個演出最迷人之處,因為它觸發自製樂器產生聲響,並由樂器與現場的擊樂、管弦樂器演奏者互相交織出起伏跌宕和盛大荒蕪的這個作品。

 
This is an image
如同浩劫過後的煙硝與蒼涼,表演者緩步慢行在裝置與撕爛的報紙之間。


聲響與裝置
2020年的現在,已經沒有絕對的標準界定什麼才是音樂,也許我們還是能粗略地說出音高、速度和節奏仍然是組成音樂的要素,不過當聲響的概念更廣泛地被使用,那些送入觀眾耳中、被縝密編排過的聲響,不再是普遍想像中的古典樂器或電子樂器,而樂器的製造方式和邏輯也早已打破固有的邏輯。當代音樂對台灣的多數觀眾來說,仍是新鮮且不常主動接觸的藝術類型;能夠透過這個跨國、跨領域的合作計畫,相信不管對參與其中的創作者,或是前來欣賞的觀眾來說都是相當珍貴的經驗。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亮點是四散在各個角落的現場樂手,我十分欣賞他們善用了戲劇廳做為教學劇場的空間彈性,以舞台口兩側和左右二樓觀眾席的空間,來製造不同的聲響方向和觀演距離,雖然樂器仍有收音並透過系統處理後再從不同位置的音響送出,但現場聲和系統聲疊加在空間中的效果仍起了很棒的效果。我私心特別喜歡管樂和打擊樂的配置,這是我個人特別熟悉的聲響,木管樂器的泛音營造出幽微且奇異的的氛圍,長笛和低音豎笛玩弄氣息和樂器之間的微妙共鳴,突破一班對於古典樂器的演奏想像,令人興奮不已。


 
This is an image
現場樂手,由她帶領了好長一段時間的章節。


迷幻的影像
現今已經有太多的劇場演出試圖結合新媒體藝術,當中又以影像最為廣泛,不過如何讓2D的影像與3D的現場恰到好處的互相襯托,並扣合演出的內容與形式,對於創作者來說都是一項不容易成功的挑戰,其背後有諸多安排的脈絡和對當代觀看邏輯的認知和選擇。本次演出,我想影像設計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與音樂達成視覺與聽覺上的共振,並適時的刺激觀眾、成為後花園的一部分。「後花園」使用了戲劇廳的前後桿位,讓影像呈現於前後距離、上下高度都不同的材質,包含紗布或是裸露的劇場牆面,使得影像展現出非常漂亮的景深和流動感,是讓我相當驚豔的編排。


跨域實驗劇場
本次演出的名稱可以拆成兩部分,一是後花園,定調了整個演出的概念和核心,二是跨域實驗劇場,我暫且依照自己的理解將它延展為跨領域創作(合作)的、實驗性的、存在於劇場的作品。「劇場」的概念隨著歷史的發展,每個時代都有對於這個詞彙的辯證和喜好口味,那對於現今的人們而言,所謂的劇場存在於什麼樣子的空間?關於作品內容會有什麼樣子的想像和期待呢?或者是說,在琳瑯滿目的休閒活動中,我們選擇來到了劇場,在有限制的時間內可以得到什麼樣子的情感及感官經驗?

沒有語言和清晰的情節,也許當下可以有種種的解讀和詮釋,但也有許多沒有辦法清楚言說的部分,那是一個開放的窗口,可以自由填入我們對消亡與重生的想像與連結,並且有更多人性的、環境的或政治性的延伸。

走出觀眾席的時候,其實最讓我好奇的是,坐在隔壁阿嬤和小小孩觀眾在過去的一小時看見和感受到了什麼,也許是在想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故事究竟在說什麼?偶爾被散落各處的演奏者發出聲響的瞬間給嚇到了,也可能是被時而狂暴、時而寂靜的視覺與聲響吸引著,但或許他們並沒有像我一樣被各種思緒干擾,只是純然的來到戲劇廳觀賞親友演出。除了編曲家的創作內容,以及演奏者、表演者的技藝外,透過劇場各部門通力合作,所產生的獨特氛圍,是這次跨域實驗劇場最為成功的部分。在影像娛樂充斥的當代,此刻的人們會被什麼樣觀看演出的經驗吸引與震懾呢?我想也許是面對面才能創造出的體感經驗,才會使地每一位進入劇場的觀眾,都擁有獨一無二的、私密的感官記憶。



 
This is an image
可以是狂喜和狂悲的一體兩面,更可能是毀滅與新生的衝撞過程。
 

《後花園:科技與音樂跨域實驗劇場》

藝術指導:王俊傑、王連晟
音樂指導:吳思珊、陳立立
藝術音樂顧問:Jean Geoffroy
作曲團隊:黃祈諺、周潤瑩、廖憲一、王之筠、Jacopo Greco d'Alceo
演奏團隊:音樂學系及管弦與擊樂研究所同學
新媒體藝術團隊:新媒體藝術學系同學

劇照取自 關渡藝術節臉書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