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虛實之間穿梭遊走:《仙杜拉》與《兩韓統一》

教學工坊
2020-03-10
撰文/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陳怡廷
 
《兩韓統一》
《兩韓統一》演出劇照 (攝影:達悟)


於2019年的冬季,校內有兩齣戲劇展演不約而同地採用法國當代劇作家喬埃‧波默拉的劇本,分別是戲劇學院的冬季公演《仙杜拉》(Cendrillon)和研究所課程導演三的期末呈現《兩韓統一》(La Réunification des deux Corées)。這兩個劇本展現出波默拉截然不同的寫作面向,他深信劇場是結合物質、具體和想像等多個層次的空間場域,並試圖引領觀眾凝視當下和反芻當代,因此,即便是相異的寫作主題和調性,在字裡行間中仍舊透露出一種屬於波默拉的信仰——用最直接和純粹的方式,訴說虛構而充滿暗示的故事。而這兩個演出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便是因為它們在波默拉既有的線性敘事之外,均可看見導演與劇組們處理劇本的獨特觸感,他們切入的視角和波默拉的文本交織得更加緊密和細膩,宛如一滴水珠滴在觀者的心湖上,泛起圈圈漣漪,某種非常微妙但又極具張力的東西,逐漸地滲入感官和肌膚中,讓我渾身顫抖,啟動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仙杜拉》來自波默拉的童話三部曲,他改編了人人熟知的童話故事,將向來擁有制式結局的童話開放了詮釋的向度。童話的受眾已然不再受限於孩童,當然還包括說童話給孩子聽的「我們」,也就是擁有思辨能力的成人們。如果說,灰姑娘本來是關於一個女孩用樂天知命的態度度過每一天,生命最後回饋予幸福與幸運,那麼,改編過後的《仙杜拉》則著重於描繪女孩與人的相處,以及對長大、思念與家庭關係的再認知。故事始於仙杜拉的母親在垂危之際所留下的遺言:仙杜拉每天必須要定時想念媽媽一次。於是,仙杜拉為了準時地進行想念,甚至設置鬧鐘提醒自己,導演呂俊翰亦設計了一套動作來加強想念的儀式感,而如此怪奇的設定便隨之定下了明快但荒唐的敘事線條。北藝大版本的《仙杜拉》,舞台採取簡潔而視覺強烈的平面化結構,屋簷是一條細細的線,角色生活在這樣的屋簷下,不禁讓人有種錯覺,彷彿我們只不過是閱讀著紙上的一頁故事。而所有情感的暗潮洶湧,在平面的表象之下,只會被抵銷、推向無效。不過,這樣的無效並非源出於敘事、素材和設計上選擇的失職,反而是藉由眾多的無效,醞釀成一股徒勞的巨大能量,對映出劇中強迫的思念行為、看似完整的家庭組成、美夢成真的童話情節,都只是終至虛無的鋪墊路程,而灰姑娘也終究是一則虛構的童話故事。有趣的是,在空間上,作為神仙教母的通道,衣櫃乃整個演出中最為魔幻和立體的空間。神仙教母雖為一個非凡人的角色,但她卻讓仙杜拉開始願意與現實他人產生連結,尤其仙杜拉之後遇見了同樣缺乏母愛的王子,緩緩走出喪母陰影的她,以自身經驗同理王子的缺憾,拯救了王子受創的心靈。服裝方面,則傾向浮誇和夢幻的風格,除了毛茸茸的動物布偶裝之外,繼母甚至身穿迪士尼灰姑娘的服裝赴舞會,在原本波默拉的敘事結構裡,又多了一層關於另一個虛擬國度的美好想像,隱喻和象徵宛如一件華美的裙子,緊緊地包裹住繼母的全身,她無止境地沈迷在自溺和自戀之中,不能自拔,這個現象同時回扣到現代人的通病與共性,指涉過剩的自我耽溺將使我們步向幻象。除了影射的社會現象之外,波默拉也嘗試著加入當代的細節與橋段,舉凡穿插法國罷工的片段內容,將文本的時空背景回歸近代,正面地對生而在世的人們給出一個深層的提問。

 
This is an image
《仙杜拉》演出劇照 (攝影:林育全) 


《兩韓統一》的大母題是關於「愛」,探討愛的範疇、愛的定義、愛的條件,文本的對話和情境或荒腔走板或寫實尖銳,從愛的催生、進行,再到殞落,但無疑都直指「愛」的核心,通過不停地回首和叩問,濃縮與凝鍊成一道道愛的風景,企圖走近愛的本質。「當初我們相遇時,那時候很完美,就像是北韓和南韓打開它們的邊界、重新統一而那些被阻隔多年未見的人又再度找回彼此。」波默拉在〈記憶〉中如此寫道。劇本命名的深意藉北韓和南韓的國家關係作為譬喻,把忽遠忽近的愛情拉扯與政治角力畫上等號,雖然使用相同的語言,卻難以對話、互通彼此,那些與生俱來的阻礙和差距看似微小而不值一提,卻在推移的日子裡,使你我相互消耗殆盡。可是,沈浸在愛情中的兩人似乎不明白,生來明明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卻始終渴望著統一成你我不分的一體。文本並非傳統的分幕分場,每一小節各自獨立成篇,它們就像是一塊塊怪誕的拼圖,或許作者的心目中有個正確的組合方式,但我們也可以將視線細細地投注在每一個碎片的稜角和圖樣,重點不在於抵達終點時所看見的景象,而在於拼湊的過程之間,內心共感的流動與餘波。導演之於這個劇本,就如同拼圖的玩家,他可以自由擷取、拼貼和重組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多個故事,而如何黏貼、串連和挑揀,便成了耐人尋味的關鍵,決定了觀眾將會一同經歷什麼頻率和形狀的共振。此次演出,導演周安迪遂以臺灣的流行歌曲作為黏著劑,每首歌皆恰如其分地成為每則小故事的註腳和結語,選曲不僅作為故事的底蘊,更巧妙地調度了當代社會文化脈絡,讓文本語言的翻譯痕跡不成為理解的阻礙,觀眾得以更貼近情節,並主動地介入整個演出,將自己投射在角色上。
 
This is an image
《兩韓統一》演出劇照 (攝影:達悟)


波默拉藉由內容的虛構,反視所處的現實。他在明亮的童話之上乘載著批判哲思,也深入日常生活的隙縫,挖掘對話的渣滓,刻劃出人性的幽微。雖然劇場有時候只是一處中性的中介空間,可是更多時候,它呈現創作者和表演者協力製造的幻境與夢土,所有的不可能和超現實都在此顯影。《仙杜拉》導演呂俊翰承繼童話高彩度的風格,活潑流暢的戲劇調度使我看戲時頻頻發笑,而《兩韓統一》導演周安迪則貼心地為觀眾開闢出一個私密的內在空間,我們可以安心地將自己安放在裡面,盡情地歡笑與大哭。兩檔精彩細緻的演出都讓我擁有了宛如做夢一樣的體感,我深深受到劇場的牽引與感召,看見自己與人群、社會還有世界的深刻連結,獲得療癒與力量。

 
This is an image
《仙杜拉》演出劇照 (攝影:林育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