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命題的當代關懷—2019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討會講座摘記

教學工坊
2020-02-10
撰文/博物館研究所 柯君樺

 
This is an image
圖一 《2019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照片來源:關渡通訊;攝影:王世邦)


本次文資研討會歷時兩日,分別請到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家屋博物館委員會之主席Elsa Rodrigues,以及日本神奈川大學常民研究所所長佐藤賢治蒞臨演講。兩場演講皆對各自領域進行相當程度的剖析介紹,有趣的是「家屋博物館」與「常民研究」這兩個成立於文化脈絡與論述視角各不相同的專門,皆可看見對於人類生活的關注,顯示出當代文化工作切中的核心關懷。

首日,Elsa Rodrigues女士帶來的演講「Is there any body home?」針對家屋博物館的各種展示方案,進行優秀案例引介。透過這些案例談論家屋博物館各方面的可能,分別由空間、敘事與物件角度討論家屋博物館的經營。

空間上,家屋博物館不同於普遍博物館屬於中立、無性格空間的機構,家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記憶、紀念性的場址。顯著地存留了某一時期、某一人物的專門歷史。從演講內容中,可以發現講者認為,將「家屋」原先具備的個人性、隱蔽性盡量地讓觀眾能夠感受,是一個可行並且重要的課題。例如:英國倫敦的丹尼斯賽陀斯(Dennis Severs)之家,提供觀眾在夜間以手電筒光源探索博物館,並且在導覽最後,能夠選擇一個空間在爐火旁享受餐點。透過這樣的體驗,讓博物館環境重回電力發明以前,體驗昔日光線所創造出的夜間家中休憩氛圍(推測由於安全因素、不使用更加傳統的燭光或者煤油燈)。

家屋博物館透過經營專門的敘事角度,引領觀眾了解過往社會文化脈絡。像是藉由討論城堡中各處生活的動物,揭示動物與不同社會階級的人之關聯,得出諸如「為何昔日貴族會將狩獵,這種今日可能被稱作殺戮的活動,視為理所當然的休閒?」藉此讓觀眾在探究中發現從古到今價值觀念的轉變。

物件方面,由於都是處在能夠發揮功能的場所,因此物件的使用、工藝所反映出的,都是非常能夠呈現出意義轉變,同時具備傳達批判思考的可能。講者舉馬甲為例,從今日角度普遍認為馬甲對於女性有著束縛身體、病態審美的意義。但是透過將物件回到脈絡,也就是家屋博物館整體當中進行思考,重新理解馬甲對主人的意義,可能就會是社會地位、自信與女性魅力。
然而,無論是從哪一個角度來討論,Rodrigues女士不斷地提出家屋博物館重要任務在於:如何與觀眾創造個人性的經驗連結。正是因為家屋博物館題材的個人性特質,所要連結的對象也因此相當多樣,包括了今昔的異同、社會文化的異同、所處環境的異同,甚至是感興趣與不感興趣者。家屋博物館作為一個歷史時代的紀念意義產物,所承載不僅只是記憶保存,而是一個時代的歷史如何能夠在當代發生意義。

 
This is an image
圖二 經典講座「Is there any body home?」講者Elsa Rodrigues(照片來源關渡通訊;攝影:王世邦


同樣的傳承主題,也出現在第二日演講中。佐野賢治所長的「常民文化的藝術性—今日的民具、民藝、民俗」提到,所謂的「藝術」並非是一般印象中經典的、純粹的藝術,此處定義需要回到民俗學在日本創立的定義做討論。

佐野先生指出,在1910年代,民俗學的核心人物柳田國男,與當時重要的文學家宮澤賢治,都提出讓人生活感到愉快、追求幸福的就是「藝術」。這項藝術基於人對於自己生長環境的了解,而這個環境就是農村。

20世紀前期,日本知識份子對現代化社會進行反思,針對在現代化潮流下,相形被認為不堪、骯髒、落後的農村重新審視,探索作為研究對象的可能性。也因而發生了相較於官方生產出的知識,另一門探究生活中智慧,強調「在野的學問」的民俗學誕生。

演講中介紹到三位日本「民」之論述的主要研究者:一是民俗學論述的重建構者柳田國男;另一者是令人感到溫暖,強調知識開放於民的澀澤敬三,他所推動的閣樓博物館,也是日後佐野先生所在的神奈川常民文化研究所前身;最後是民藝運動推動者柳宗悅。

柳田國男將民間傳承分為三個部分:有形文化(物質)、語言藝術(音聲)與心意傳承(精神)。澀澤敬三涉略的民具研究,是在有形文化的部分,他將紀錄器具教授予農民和大眾,透過他們自身角度進行生活器具的觀察。澀澤認為,與其作為論文材料,開放與眾人實踐才是智慧真正意義的所在。

佐野先生也提出自己30年間於福島縣農村推動的計畫,也就是接續著澀澤的精神,讓農村爺爺奶奶們紀錄自己的生活器具、動手設計表格並且建檔,整個過程歷經30年,許多參與紀錄者都已經不在人世,而作為成果的展示館也即將要落成。民具因為貼近常民生活,具備高度的多樣性,相似造型、目的的物件,從日本各地、各縣市,甚至一個村莊內,名稱都可能各不相同。在調查過程中,如何製作一個系統,讓民具的知識可以不限語言、國籍輕易地被檢索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關於民藝的討論,演講中強調物(Mono)的概念。在日語中「物」包含具體物質與無形,本次則著重在前者。佐野舉出米澤燒陶瓷,指出寒冷地方因氣候風土緣故,讓許多器物都需要用陶瓷替代木材。

最後,佐野先生談論到無論是民藝或者民具,都是日常生活中積累下來,令所有者感到熟悉的事物。過去日本的脈絡在於了解自己所屬社會文化,而今日則發展到應該要在自我了解的基礎上,進行跨國、跨文化交流,這樣的交流,將會對和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理解發生積極意義。

 
This is an image
圖三 經典講座「常民文化的藝術性—今日的民具、民藝、民俗」講者佐野賢治(照片來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專頁


本次文資研討會的演講,首先圍繞著歷史線性時間的主題,討論家屋博物館肩負歷史記憶的重要任務。昔日生活物件,透過不同詮釋讓當代人能夠反思出新的意義;另一方面,強調跨區域比較文化異同,以常民觀點對所在的生活賦予意義,在熟稔的文化架構中獲得愉悅。透過兩場演講側重之重點互相參照,我們可以發現汲取日常經驗、以人為本的命題是晚近的趨勢,如何延續記憶並且以之溝通、為後世創造新的意義是重大任務。期許透過這次研討會的經典講座,能夠啟發聽眾反思那些貼近自身、源源不絕的文化關懷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