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的身分證:越南胡志明市

藝趣學
2020-03-10

計畫執行者:馬怡蕊
計畫期間:2019.08.08-2019.8.21
計畫地點:越南胡志明市


關於計畫
戰爭是胡志明市公立博物館相當重要的題材,從早期與中國歷朝爭奪政治權利的戰爭,直至近代二次大戰和越南戰爭,塑造越南為不斷面臨外來入侵、但又自強不懈最終獨立建國的國家。戰爭的殘酷和創傷以照片形式,廣泛使用於博物館,來加強如此的形象建立。
然而博物館敘事過於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越南對外抗爭史,缺乏對過去與現在人們生活描述。期待透過實地參訪,瞭解越南博物館如何書寫越南史。

 

This is an image
圖一 機車王國的交通,相較於氣定神閒自尋出路的當地人,旅人往往膽戰心驚舉步維艱啊


體驗心得
越南對我而言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
從小到大的歷史教育,以中國史角度觀看越南,它是個偏遠的南疆地帶;以近代史角度觀看越南,它是個被西方列強所征服的又一塊殖民地。越南通常不是主體,它的聲音被淹沒在他人的論述中,而被我們刻意地忽略了。
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歷史上的越南曾長期受到北方中國的統治和侵略。15世紀,越南再次短暫被中國明朝統治(1407年–1427年),但不久後又重新獨立直到被法國殖民為止。
胡志明市位於越南的南部,未實際受到中國統治。早期越南王朝稱此地為嘉定,法國時期改名為西貢(Saigon),南北越統一後又再度改名為胡志明市,用來紀念越南共產黨領導者胡志明先生。相較北部某些發展已久的城市例如河內,胡志明市可說是一座較為年輕的城市。市中心的第一郡保留許多法國殖民時期的建築,例如紅教堂、中 郵局、胡志明人民委員會、西貢歌劇院、越南歷史博物館、胡志明市博物館、胡志明市美術館等等,因此甚至有「東方小巴黎」的稱號。
我想像,如果越南作為一個掌握敘事的主體,它們會如何處理這段越南近代史?他們又是如何發展本土的論述?如何透過博物館的機制,傳達了什麼樣的聲音呢?
博物館與認同的議題往往關係緊密,館方藉由展出與詮釋文化物件,向參觀者傳達特定敘事觀點;民眾參觀博物館,從中找到自我身份的認同。這種認同包含的其實就是一種想像,投射超越自我經驗的情感與歸屬感,但規劃在國家社群的界線內。透過走訪越南胡志明市的博物館,我希望從中發現有別於中國以及西方殖民者觀點的越南史。而在另一方面,以漫遊的姿態穿梭在這座城市中,找尋屬於臺灣觀點的越南史。
我發現越南博物館裡並不會特別處理族群問題。儘管博物館提及越南有54個民族,但是也描述著「越南是一個有著多元民族的國家……一千多年來,這些民族之間互相保持著和諧的關係。」刻意忽略自古以來便存在不休的族群衝突與文化交流,也缺乏對於移民社群的描繪。博物館的展示充滿著濃濃的革命氣息和愛國教育,形塑出「我們都是越南人」的家國想像和情懷。

This is an image
圖二 戰爭遺跡博物館展板《美國獨立宣言》,相當諷刺地了美國一個好大的耳光。


檢討及反思
胡志明市區的公立博物館,中午通常有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不開放。由於計畫執行重點是觀察博物館的展示內容和手法,故採取較為精細的觀看方式,需三至四個小時才能參觀完畢。若太晚前往博物館,可能無法在閉館前參觀完畢。若是剛好在開館時間進去,又可能會遇上博物館還沒準備好迎接訪客的狀況——我在南方婦女博物館開館半小時後進入,但當時該館的展覽廳燈光根本還沒有打開。
原訂計畫是只用上午或下午參觀博物館,其餘時間進行城市漫步。但經過三天的計畫執行,發現這樣反而造成參觀品質和心情受到影響。檢討和思考過後,決定放緩腳步,把博物館行程與城市漫步間隔開來。參觀博物館當天上午累了就吃飯休息附近閒晃,養精蓄銳後下午便能夠繼續參觀,沒有必要把時間壓縮的很緊。

 
This is an image
圖三  南北越統一後,從自由街(Tự Do)改名為同起街(Đường Đồng Khởi),為「全國革命」之意。

展望
由於我的專業是博物館領域,自然期望能不斷增長自己對於博物館或類博物館的認識。儘管在我的生涯規劃中,實際在博物館內工作是我的期望,但並不是我唯一的選擇。我所喜愛的是透過這個學科以不同角度觀看世界的面貌,因而這終生的行動。期許未來我也能夠保留這種熱情,以此次計劃作為開端,繼續在每次的出走都能有所斬獲,並將個人旅程的結果產出。目前規劃以文字、照片或影像紀錄旅途中所見所聞,例如描述與分析博物館的展示手法與意圖,以及個人的參觀經驗與感受。或許能夠將此趟旅行的收穫,整,整理投稿於相關的網路平台(例如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除了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我所瞭解的越南,也為自己留下旅行的回憶,述說自己的故事。


 
This is an image
圖四 戰爭永遠是藝術的熱門題材。胡志明市立美術館的這幅畫,似乎訴說著女性在抗戰建國革命的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