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看一下你在幹嘛:北藝大美術學系碩士班「開放工作室」

教學工坊
2022-03-10

撰文/電影創作學系 吳穎棻

 

攝影/吳穎棻、美術系碩士班陳柏瑜、開放工作室工作團隊 提供

 

This is an image
 

 

年度限定活動,妖山修煉場公眾開放!2022年開春之際,由北藝大美術系碩士班水墨、繪畫、版畫、雕塑、複媒、地美館等眾工作室聯合舉辦,打造面對面的交流平台:「開放工作室」。有別於以往的系展、級展、組別展、跨組聯展、三五好友的聯合展覽,美術學院首次對外且擴大舉辦,串聯美術系館、美術系特殊教室、地下美術館駐館工作室等三處研究教學場域。此活動的意義不僅是打開工作室,更毫無保留地展示創作者們日日埋首於工作室的創作狀態與思考脈絡,企圖搭建學院內、外的交流,希冀能增進更多討論與火花。
 

近年來,美術學院的空間有很大幅度地變動。工作室位置必須抽籤、登記,教學與實務教室的重新配置、分間、改建,甚至刪除展覽空間「八又二分之一」。在未來,地下美術館的使用權,也可能不在歸屬於美術學院。學生們備感擔憂卻又手無縛雞之力能抗辯。
 

版畫組碩四的池枻龍和我們分享。他八年前,還是大一的時候。因為展覽空間足夠(相較於今日),學生們會積極地向辦公室投件申請在「南北畫廊」、「水墨走廊」、「八又二分之一」等展出的機會。相較於學分科目表內的技術課或是思辯型課程,學生們也會去上述提及的空間觀看作品,直接向創作者請教、討論實務技法的運用,交流創作構想。活絡美術學院的創作能量,成為創作者、同儕間強大的支撐。
 

每從北藝出發到市區看展,最少也得花上一個小時。如果沒有特定的動機,同學們不會去外面的畫廊看展。使這群從大學部到研究所都選擇就讀於北藝大美術學院的學長姐們來說,長期待在學院內閉門工作,又缺乏交流的狀態下,大家都待在舒適圈,做出來的作品是否登得上檯面,或著如何走入市場呢?
 

 

This is an image
 

 

作為這次主辦群的碩二生顏政豪(繪畫組)、鄧宇絜(水墨組),恰巧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故於2022年擴大舉辦「開放工作室」活動。雖掛名於美院底下,但從籌備、執行、宣傳、行銷等,都是由美碩生包辦。更主動地寫信邀請學院外的藝術機構、機關、策展人來觀看。不只是練習推銷自己,也望學界與外界合作的可能。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靜態展,而是藝術行動。除了把門打開,邀請大家進來看看,他們平常在怎樣的環境下從事創作,還寫實地展示其工作時所用的器具、草圖、半成品、失敗品、定稿的作品等。顏注意到作品媒材不分類似乎是近幾年的趨勢,所以將院內所能使用的空間也都佈滿同學的作品。若觀者無法於第一眼就能主觀地指認出說,這件是平面畫、裝置、雕塑等形式也無所謂。能讓人在心裡種下因子或想到什麼酷點子,才正是二人所希冀的。
 

論工作室之於美院學生的意義。鄧表示,這不僅是一個安靜且私我的場域,更可以透過同組生的聚集,觀察、觀摩其他人在做什麼。顏則認為比起坐在教室裡面聽老師講課,工作室最重要的意義是,可以與同輩或年紀相仿、想法、習性相近,都是美院學生兼藝術創作者,透過閒聊近況,分享在意的藝術問題,往往能得到意料之外的收穫。

 

從日常汲取經驗,萃取些喜怒哀樂,將其化為創作的靈感與動力。透過坦誠布公,想向學校宣告,請每個美院的學生都能有使用工作室用的學權。工作室不只是個空間,而是他們用來表現其世代的所思所想,活動的所在之地,生命史的一部分。

 

展期僅有三天。以下內容我將透過短訪藝術家及照片側拍,帶各位一探究竟。



【水墨組】

上圖:《神遊I》、《神遊II》、《避靜III》李孟育;《牙套》、《喜喜》嚴文㚬

下圖:《梅雨季》鄧宇絜;《靈安社》、《元宵》蔡浚勝
 

 

This is an image
 

 

蔡浚勝,外號蟾蜍先生。筆觸強烈鮮明,為人稱道。比起其他的創作者,蔡在回答其創作題旨時,只說了三個字「看熱鬧」。看卡通、電視劇、漫畫時等,我們總是不自覺地會將自己投射進情境內。蔡大方地承認,自己是看熱鬧的人,也喜歡看熱鬧。所以他把紙張當成舞台,希望作品是一場戲。試著讓出現在畫作中的文宇、圖像也形成某種暗喻或明示,如同戲台。將觀者導入他設計好的劇情,循著他所想的方向,邀請觀者一起想像,或是落入不自覺地幻想自己就是劇中人。這正是蔡產量驚人的原因。他不知道這些畫會有誰喜歡,也不知道觀看者們在想什麼。但對蔡來說,這正是創作好玩的地方。因為我們都在戲裡面。

 

蔡從小就跟著家裡到處看戲,滔滔不絕地跟我們分享,傳統戲台如何是世界上最好看的節目,如北管戲、京劇和崑曲等。他特別著迷於布袋戲。偶別於真人演員,既可以表演出人體工學無法做出的動作,穿戴著精細的服飾,說書人流暢的口白再搭配上炫目又恰奇如分的聲光效。而台灣很多儀式都有表演性質,在法會時法師分飾男女、神鬼或舞蹈音樂,相互唱問中完成儀式,法壇就像戲台。 眼見所及的演出是「明示」,若細心留意,傳統戲台上有很多文字,屏風上有題字,門與柱子上也有文字等「暗喻」。「一言道出千古事」、「十指能操百萬兵」、「五經不讀登科舉」、「六禮未行入洞房」這些文字看似與演出的劇目無關,但都與戲有關。
 

水墨與水印木刻皆是東方古老的繪畫媒材,水墨讓他創造出幽微而細膩的情調,而水印木刻除了常見的民俗年畫神仙畫,古代大量的經典文字也屬同技法,使蔡的作品更接近他鍾愛神仙世界。


 

鄧宇絜赴北京交換回台後,開始注意到「日常」的個人經驗之獨特。在台灣習以為常的生活步調,甚至討厭的氣候,到了中國後,竟成為她思念的情愁。「開放工作室」並非是從成果見真章去檢視一個創作者能力到哪裡的活動,所以她選擇展示較小件的作品。墨韻朦朧的氛圍是她關注且不停歇地的技法習練,描繪的景物多為潮濕的台北或植物。
 

先從墨色變化及暈染做嘗試,一層一層地蓋上去,看可以做出怎樣的厚度。也有過不可控的結果,疊加到有點太端太暗。接下來她改選用不同的紙張,不一樣的濕度去作畫,持續觀察墨韻的變化。

 


【繪畫組】

《限時動態系列:生活是很美好啊、壞掉的交通、那句話》、《碎景與破邊》 傅寧
 

 

This is an image
 

 

繪畫組的傅寧將其作品展於南北畫廊,並在每一幅畫的周圍都附上巨量的草圖。公開藝術家從構想到下筆的構成,讓觀者挖掘並去對照、參閱。描繪圖像是她轉移心境注意力,鎮靜、排泄、消化心境狀態的重要途徑,維持生活運行的過程。良性的交流與溝通有助於發想創作,但焦慮也總是如影隨形地糾纏著創作者。

 

傅的創作靈感來自於網路滑到的截圖或是日常拍攝的照片,從中選擇覺得合適(有趣)的構圖後,經過多次的臨摹,就直接進入到畫布。即使已經將戰場從紙張轉移到畫布,傅仍在思考自己與繪畫之間的關係。一張從商場買回來的純淨的白布,我畫在上面的東西是什麼,而完稿後,這個畫布又能成為什麼呢?是作品,還是不同質地的草圖?有沒有可能在下筆的階段,它還是一個草圖?

 

以中排右側圖為例子,我們可辨認出圖有樹木有草。但在畫布之前,她是先抓出某個局部來取個輪廓,剩餘的發生都是跟著手的運動還有顏料運動痕跡反覆去疊加。所以她就把其中一個我覺得比較有趣的局部給放大,把它當作草圖,重新再畫過一遍。她用打底劑技法嘗試畫布能乘載顏料、圖像的極限。反覆厚塗再打磨,維持原厚重肌理的筆觸卻又有光滑平塗的流動性,畫布也得以承載這些顏料。

 

以下排左圖為例,傅則反向操作,先底子先染成螢光色,之後再反覆加擺。它的狀態就比較不像是剛剛的打底劑,而用打底的程序要求一個很光滑的平面的結果,讓它變成跟這些顏料是相對等價的東西。

 

由於她平時並沒有在學校用工作室。不可能隨時拿這麼大的圖到課堂上給老師看,老師也不一定有空。較於課堂上的口頭談論,或是用電腦給老師看圖。開放工作室則提供了一個機緣,藉由互相打開,不僅達到教學相長,也看到不同的創作方式所帶來的結果。



【版畫組】

《囹 城》 曾婉詩
 

 

This is an image
 

 

版畫有三要素。第一個是媒介。可從版模將版畫分為四大類:凹版畫,凸版畫、平版畫、空版畫;材料上常見PS版、金屬版、木版,壓克力板等板材。第二個是轉譯的媒介。像是墨汁、釉料。第三個是乘載物。陶、瓷等物件。

 

曾婉詩,香港人。其創作多為在她生長、身處的城市裡所見的事物,將它們擷取下來,再偷渡一點幽默進去。當香港特首親口說出「壽終正寢」,曾不禁感嘅,世間萬物是否必然有結局。於是有了用素胚塑形,釉香彩作畫,反復刻的茶具組《禾汩巷制》的念頭。根據曾的考究,此物原本是皇帝在用的——有權力地位的人在使用或製造的器具——印有「萬壽無疆」表吉祥。但在某次戰亂鬥爭中,皇帝倉惶逃命。大量人民湧入皇宮裡偷東西,將王朝的貴重物品轉賣。後為坊間大量製造,家家戶戶幾乎都有一組類似的杯具。

 

在構思物件該長成什麼樣子的來回想像中,曾意識到日常中許多物件都是在因體制而制。每天都會接觸到的杯、碟、碗,其大小、花紋的約定俗成是怎麼來的呢?人民生活必需所以工廠量產,經過多層工序後再售賣,輾轉到我們的家裡來。假如市面上流傳的只有一種樣貌的器皿,我們就得因而接受,一個有違大眾的期望的「東西」嗎?《禾汩巷制》是一個仿傳統風格而成,借用傳統餐具的刻板印象套用在現今香港的政治制度上,本應是祝福、吉祥的話,現在卻呈現出一種怪異、違和感。

 



【雕塑組】

《鹼性梨子水》 張瑞哲
 

 

This is an image
 

 

「你都說餃子喔,我都說水餃」
 

在物質過度充沛的今天,提供熱量似乎已經成為即食食品最不重要的功能,規格化生產提供成千上萬如出一轍的穩定並快速的進食過程;另一方面,透過包裝與宣傳,這些即食食品的外在形象連結到的是無論精緻或粗俗,都使人聯想到手工的生產流程,並強調獨一無二的進食體驗,指向個人化的慾望。其外在與內涵通往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官經驗,卻透過將有限選擇不斷細分的過程中的某個平衡點,使得兩造矛盾的立場得以合理的並存;與其說即食食品透過技術得以在任何時間地點再現以往獨特的進食體驗,不如說是熱量的團塊被宣傳與包裝賦予了食物的形式。
 

另一方面由於量產的需求,即食食品的內容成分與比例都受到嚴格的控制,儘管這種消費模式是建立在明瞭並信任生產過程的規格化上,但每份食品仍(在政策要求下)煞有介事的印上了完整的成份與營養標示這些消費者除了保持身形比例外並不會過於深究意義的內容;不禁使人聯想起創作者面對機構或藏家生產作品時,為了成為能夠安放於容器中的異端的態度。
 

本作品透過可溶解塑膠的揮發性溶劑滴流於即食食品包裝上,彷彿緩慢的消化這些食物的形象,使得內在=超出運輸販售時間線並逐漸腐敗的食品緩緩浮出,現場介於中元普渡跟中原大學日常宿舍之間不夠明確的陳設連同瀰漫的溶劑氣味,逐漸使人迷暈在浪漫的午後與你共進下午茶和把你進貢給午夜查房的舍監之間。這個可供消化的對象逆轉的過程,也許可算是創作者對於生產,並開放生產過程的自我詰問吧。
 



 

【複合媒材組】

《公路肖像計畫:台一線》 林書緯

 

This is an image
 

 

(左圖為由車外風景,展於三樓平台。右圖則為車內視角,展於男廁小便斗牆上)

 

從台北到屏東,台一線的行駛需要花上十三、十四個小時。林書緯用了兩台4K行車記錄器,一面朝車窗外、一面朝車窗內,將其檔案做成約每六秒一幀,共近四千幀的縮時影像直噴於鋁板。試圖讓點與點、區域跟區域(縣、市、區)之間的斷裂填補起來,拼湊出公路的肖像,再現時間和感知的尺度。
 

選擇以金屬作為噴墨的媒材,其實是風險很高的嘗試。如果不小心剝落的話,就是整片被撕下來。但若先噴在紙質或塑膠等較好吃墨之質物,再貼上鋁板的話,成品顯色出的視覺感就無法達到林所想要的冷冽感。有了《台一線》和《台九線》(後者未於此活動展出,詳見IG)的經驗,林將繼續搜集台七線、橫貫公路、西濱、國道等公路。
 

複合媒材組為學院體制下未能於以上水墨、繪畫、雕塑等,能被明確分類的創作方式。這不代表東拼西湊的東西,就可以被歸屬於地。承此件作品續作討論,他在處理光跟時間的壓縮時,可對應到早期印象派繪畫派中的肖像概念。林用數位的手法將其延伸,使影像生成邏輯。

 


北藝大美術學系碩士班:2022春季開放工作室

TNUA Master of Fine Arts : 2022 Open Studio

展期 Duration:2022年02月24日(四) 至 02月26日(六)

開放時間 Opening hours :10:00-12:30、13:30-17:00

地點 Venue: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系館、美術系特殊教室、地下美術館駐館工作室

地址 Address: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合作工作室 Studios:水墨組工作室F203A、繪畫組工作室F309、版畫組工作室、地下美術館駐館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