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石板屋的傳承與再現:石板屋技術傳承工作坊

教學工坊
2021-11-10
撰文/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徐巧芸


秋意微涼的十月,一行人在「台灣南島語族群建築」課程的移地教學中,參與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原住民族傳統建築石板屋修復人才培育示範亮點計畫」中部場石板屋技術傳承工作坊的現地參訪活動,隨著許勝發老師與中部場的模型課程講師馬樂,一同拜訪了位於南部場課程實作場地的舊排灣部落。
 

舊排灣石板屋參訪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於2020年5月由屏東縣政府公告登錄為「聚落建築群」,並於2021年3月正式更名為舊排灣。由於原本的「筏灣」讀音與排灣族語酒的讀音vava相似,在族人反應與爭取之下,鄉公所逐漸將對外的文書公告與說明改為「舊排灣」。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蕭惠美頭目家屋(左) 舊排灣聚落石板屋遺址(右)
 
排灣村的金天光長老,透過今年剛落成之石板屋獵寮向我們介紹傳統石板屋的建築特色與營造過程。石板屋,屬於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特色建築,部分布農族也有石板屋所建造之家屋。石板屋建築的牆體是由一片片的石板所疊砌而成,石板疊砌的過程中,未使用任何黏著劑,有助於石板牆的細微空隙得以通風與排煙,在裡頭生火可以直接從屋頂或側牆將煙排出,因此石板屋又被稱之為會呼吸的房子,傳統的石板屋牆體有一定的厚度,使屋內可以保持冬暖夏涼。
 

 
This is an imageThis is an image
金長老在獵寮前與我們解說(左)屋內生火時從石板屋縫隙排出的煙(右)

 
石板疊牆時,需掌握水平、交錯兩大重點,「水平」是指每一塊疊砌牆體的石板都要盡量平行於地面,這樣下雨的雨水便能順著平面排出,反之若沒有平行排列,雨水則會容易下滲。「交錯」如同漢式建築中台語所稱的「交丁」,上層的石板必須壓住下層的石板之間的間隙,不能讓兩層的間隙重複排列,如此一來,才能疊砌出堅固耐用的石牆,這樣的石牆不僅禁得起地震的考驗,甚至在經過晃動之後,反而可以讓結構更加密實。屋頂疊砌的部分,採用較小或較薄的石板片,以疊三或疊四的方式排列而成,意旨在屋頂重疊的部分會有三到四層石板片疊在一起,這樣才能防止屋頂漏水,疊好的屋頂上方還要再壓一些石板或石塊,其目的是防止屋頂的石板被吹走。
 
建造石板的材料來自附近的採石場,在前往舊排灣的路上會經過,在採石場可以看到岩石層層分明的節理,過去的人們就是這將石板敲打下後,一點一點的搬運到部落作為建材。金長老在說搬運大片石板時,過去他們都是將石板揹在背上的方式運送,石板的搬運需要相當多的時間與人力,也正是有著這樣的毅力與體力,才能打造出這些令動容石板屋。
 
這棟獵寮是由三位耆老、一位實作講師與十位學員歷經一個多月,依循傳統工法所建造而成的石板屋。獵寮,是排灣族男子們前往狩獵時的準備站,裡頭擺放著狩獵所需要的工具,而屋頂上會擺放獸骨,表示狩獵的戰績。金長老也向我們說明,在部落內,我們可以透過屋頂上擺放的獸骨來判別這是獵人的家屋。傳統的慣習上,當獵寮完成落成禮,正式啟用之後,有著女性不得再進入屋內的禁忌。對於這次參訪的女生來說,算是最後可以進入獵寮好好參觀的好機會!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屋頂上的獸骨(左)獵寮屋內擺設(右)

 
一棟好的石板屋,需要有良好的工法才能完成,因此石板屋的建造技術也依文資法列入了保存技術項目。這次的工作坊亦是希望透過技術的傳承,讓更多年輕人學會過去的建造工法,未來才能持續修復舊有的石板家屋。



 
This is an image
頭目家屋前大合照
 

石板屋技術傳承工作坊-模型製作課程見學
 
離開舊排灣後,次日,來到了中部場的石板屋技術傳承工作坊現場,在此是由來自茂林萬山部落熟習石板屋建造技術的馬樂擔任模型工作坊講師。本工作坊參考日治時期千千岩助太郎所繪製的魯凱多納部落和排灣族佳平部落之頭目石板家屋手稿,作為模型製作對象,以1:10的縮尺比例,還原1930年代千千岩助太郎所測繪的頭目家屋。課程中分為兩組進行,一組製作魯凱族石板家屋,另一組製作排灣族石板家屋。透過真實石板屋施作細節之表現,展現出魯凱族與排灣族石板家屋之差異,製作過程會馬樂老師也會與學員強調說明模型製作與實際施工的差異。
 
在擔任一日見學生的過程中,馬樂老師指導大家從親自劈製石板材料學起,並學習如何磨製石板讓其產生自然邊的樣貌,先學習如何備料再開始疊砌石板屋模型,循序漸進的認識與熟習石板材料。製作過程中,馬樂老師以幽默生動的方式分享處理石板材料技巧與傳統石板文化經驗,讓我們更深入的認識石板文化,以及了解石板屋結構組成。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馬樂老師示範劈石板(左)見學生練習劈石板片(右)

 
馬樂老師向我們說明,這批模型製作的石板來自多納部落,屬於板岩,在劈製石板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逐漸的熟悉石板的紋理,因為要順著紋理敲下去,才會成功,一開始真的相當困難,但多嘗試幾次後,就可以慢慢掌握技巧。關於石板的紋理部分,有些人是透過看的來判定;有些人是用觸摸的方式來辨別,兩者都是身體力行的更親近石板的方式。除了劈石板與打料之外,疊牆是製作模型的關鍵,模型製作的疊牆跟實際疊牆不同,為了讓模型的成品較為美觀,有使用木板作為內襯以及矽利康作為黏著劑,但在排放的技巧亦遵循上述的水平與交錯,所以雖然是模型,但要疊得好也是得花些心思與技巧的!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見學生疊牆(左)今日完成之牆面(右)

 
1:10的模型量體比想像中的大許多,這次的見學參訪雖然只協助了部分的備料與石牆疊砌,但卻學到了相當多的傳統石板文化知識,對石板屋又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我們都很期待模型全部完成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