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岱爾的世界,世界的克羅岱爾——《探索克羅岱爾〈緞子鞋〉之深諦》

悅讀北藝
2020-07-10

撰文:羅仕龍(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法國劇作家克羅岱爾(Paul Claudel)的長篇巨著《緞子鞋》(Le Soulier de satin, 1928)名聞遐邇,實際讀過劇本的中文讀者或許不在多數——迄今只有中國大陸學者余中先於2012年出版的中譯本可供參閱,有機會看到現場演出的台灣觀眾恐怕更少。楊莉莉教授新作《探索克羅岱爾〈緞子鞋〉之深諦》,從劇作家的創作淵源與劇本主題談起,析論法國導演巴侯(Jean-Louis Barrault)的首演版(1943),並以維德志(Antoine Vitez)執導的首部全本演出(1987)為本體,從而論及本劇其他全本製作演出,包括多位德國、瑞士、奧地利、法國中生代導演的舞台新詮。
 
全書不但詳加剖析《緞子鞋》的文本結構、文字意象與思想題旨,更從劇場實作角度切入,仔細闡釋各個版本的場面調度技巧、舞台空間運用、演員語言與身體表現,乃至整體製作體現的藝術思維。本書資料翔實,嚴謹有序,其論證方法層層疊疊,循序漸進,對有志於當代戲劇的研究生、後進學者來說,可以充分認識到劇場符號學、巴赫汀嘉年華觀點以及佛洛伊德夢的解析等理論之運用以及論點之推衍,從中熟悉法國報刊劇評、演出檔案資料來源的蒐找途徑,可說是一本具有示範意義的戲劇研究著作。
 
此外,楊莉莉教授結合作家生平掌故、文本軌跡與導演詮釋等多面向的資料,對《緞子鞋》劇中反覆叩問的宗教、政治與愛情主題予以諄諄解說,故而本書也相當適合有意一窺克羅岱爾作品堂奧的讀者。尤其書中附有豐富的演出照片、設計手稿等不易取得的圖像資料,大大輔助讀者對於這位法國戲劇名家的認識。

 
對一位普通的法國文學愛好者而言,一提起克羅岱爾不外乎有幾個印象:作品充滿詩意、濃厚的宗教情懷、晦澀難解卻又餘韻無窮的用字遣詞,以及不時出現的東方元素等。例如《第七天的休息》(Le Repos du septième jour)一劇融合天主教義與中國道家思想,藉由一場地獄之旅反思上帝與人的關係。雖然克羅岱爾本人有堅定的天主教信仰,但劇本用意或許不見得是要宣揚宗教,而或許是從神學、哲學的角度,反覆檢視自己存在於人世的難題及其解方。
 
難在何處?解由何來?楊莉莉教授的《緞子鞋》研究先從克羅岱爾另一齣劇作《正午的分界》(Partage de midi)談起。彼時中年的克羅岱爾心有困頓,尋求宗教慰藉未果,卻於再度赴中國任職候補領事途中,意外與同船女子燃起愛情,進而引發一段跨越歐、亞兩地,長達五年的不倫之戀。
 
其後,克羅岱爾將這段人生歷程與體悟化為文字,寫成《正午的分界》:正午既有時空象徵,也有人生喻意。然而篤信天主教的克羅岱爾,並未因此真正釋懷,內心為這段不倫之戀糾結二十年之久,終於在兩人巴黎重逢時茅塞頓開,受囚的靈魂得到解脫的狂喜,進而在《正午的分界》基礎之上,以宛如長河奔流的氣勢創作長篇劇作《緞子鞋》。楊莉莉教授以細膩別緻的筆觸,娓娓訴說作者如何結合人生與戲劇,通過書寫完成內在救贖。「甚至罪孽」(Etiam peccata)——這是《緞子鞋》劇首拉丁文引言,甚至罪孽也能催化救贖,惟天主能「以曲劃直」,一切都在其宏觀擘畫之內。
 
一如說書人般不慍不火,楊莉莉教授帶領讀者循序進入《緞子鞋》五彩斑斕卻又血腥廝殺的西班牙大航海冒險時代,闡釋該劇的「人世戲劇」(Theatrum Mundi)格局。克羅岱爾以古喻今,將個人生命史寄託在廣袤無涯的世界舞台上,縱橫四海五洲,但求天地一方真理。楊莉莉教授則為讀者描繪經緯,在克羅岱爾的書寫汪洋之上定出錨點,不致於複雜浩瀚的《緞子鞋》之中迷失。

 
如果說《緞子鞋》回應了克羅岱爾在愛情海中的生命奇航,那麼楊莉莉教授的著作正如正午晴空下舒展的航海圖,為我們連綴起星星點點的島嶼及碎裂的海岸線,讓克羅岱爾看似細微、繁複,時而嚴肅沉重時而詼諧輕快的筆調,在我們眼前不再只是奪目刺眼無法迫視的光線,而更有了具體導向的閱讀意義。
 
綜觀全書,可以見到楊莉莉教授的筆觸悠遊於文本與演出之間舞動。文本解讀的佐證取自法語資料,具有誠懇且信實的底蘊。演出剖析方面,則立足於親自觀劇經驗,言之入木三分。過去台灣關於歐陸戲劇的研究與介紹,多仰賴英語資料,以致常依附於英美學者眼光,不免流於詮釋的再詮釋。楊莉莉教授直接訴諸法、德語資料,率風氣之先為中文讀者開啟全新視野,經過多年積累,終讓維德志以降的歐陸當代導演、劇作家成為華語世界可談論的對象。
 
筆者曾有幸看過楊莉莉教授書中所論奧力維爾.皮(Olivier Py)於2007年導演的版本,可惜當時無法完全領略箇中精微。透過《探索克羅岱爾〈緞子鞋〉之深諦》一書的多向交叉分析,等於是重新複習了法國二十世紀以降戲劇文學與劇場史的重要思潮與脈絡。
 
難能可貴的是,全書雖以法國為論述主幹,但多個章節論及鄰近國家演出,並在行文間述及《緞子鞋》在英倫海峽對岸的接受,使得本書的思路與關懷擴及歐洲整體,而這正是克羅岱爾心心念念的世界共通人性之核心。或許本書的啟發正是讓我們無畏地將觸角繼續外延,以法國、德奧為出發點,期許未來望向其他地域與文化背景的《緞子鞋》製作。那是克羅岱爾的世界,也是世界的克羅岱爾。

 

 
This is an image
作 者|楊莉莉
出版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020年2月出版
 
【書介】
《緞子鞋》(1928)是法國詩人、劇作家、外交官克羅岱爾的畢生代表作。劇情主軸鋪展一段不可能的戀情,融歷史、政治、神學、哲學、歷險與神怪為一體,可謂廿世紀的「人世戲劇」,總演出時間長達12個小時,內容博大精深,氣勢雄渾恢宏,詩文瑰麗壯闊,聲韻鏗鏘有力,編劇突破演出局限,大膽雜糅不同語調,從莊嚴肅穆到笑鬧戲仿無一不備,完全違反法與文學嚴格的區分,不僅如此,滑稽古怪的第四幕還完全推翻前三幕的一切!劇作出版當年,法國文壇為之震驚,可見劇本走在時代之先,每回公演都是劇壇的盛事。全書首論克羅岱爾從《正午的分界》(1906)到《緞子鞋》的寫作與搬演歷程;其次採戲劇符號學方法解析安端.維德志導演版(1987)為主要內容;最後析論此劇在法國、德國、瑞士與奧地利的其他重要演出。書末附錄劇本分景摘要。

 
【購書資訊】
北藝大藝大書店: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本校出版品8折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