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生命體──共舞/共唱/共鳴

藝趣學
2020-11-10
計畫執行者:黃心恬
計畫時間:2020.7.25 - 2020.9.5


計畫內容
「我決定要認識生命了。」內心一旦決定,一切重新排列。後疫情年代,給了大家一個契機重新定義「旅行」,也讓我發覺世界運作的法則、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本次計畫我將運用藝術之眼,觀摩他者(賴唐鴉家庭美術館、古舞團、臺灣寶寶劇場藝術家平台)生命特質的展現,以及時刻變化的永恆特性。身體在島嶼山海之間移動,行囊裡是滿滿對生命的好奇,觀賞天空是旅趣也是日常,體悟了雲朵永恆變幻的美麗事實,也以此作為創作靈感,用一首兒歌記錄了雲朵的秘密《雲朵背後》。這趟旅程,希冀拓展自身聲音/身體的感知範圍,進而將對生命的探問和理解,毫不保留的表達於駐地的旅行生活以及表演創作中。


 
This is an image
接觸即興共舞工作坊,獨特的個體共同練習傾聽和等待,在相遇時刻展現共舞最美妙的輕盈自在。


計畫心得
「原來,有一種旅行叫生活。」某天我醒來時,仍記得的一句話。
請讓我試著重新定義旅行:旅,不會永恆固定的停留;行,是一種體驗。旅行的定義會跟著時代集體意識而不斷變換,旅行的意義對於每個人來說也是時時刻刻變化的。但是生命若能找到自己這一期生命的主題意義,帶著正在思維的內容啟程,在旅途中找到自己而安心回來做自己,最後還能夠跟別人介紹自己而各自滿意。此時此刻即是一種踏實的生活氛圍,不管旅到哪兒,都自帶踏實安心的本質,就像日常生活一樣的旅行。

其實我想尋覓的是,體驗一個家庭生活中具備美感的情境,期待未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運作這樣的美的生活。因為好奇自己還能怎麼過生活,我的旅行主題定調於「生命」的探索而展開計畫。保有初心,就不會被現象的變動牽著走而迷失。有了信心,旅行地點大幅調整都不擔心,反而更安心地敞開接受任何可能。「疫情帶來最美的提醒是,彼此的生命息息相關,旅行不再只是自己的事。」忽然之間,旅行孤獨探險的心理頓時浮現極大的生活感:我怎麼活,我周圍的世界會一起變動。

洲際藝遊的計畫因為疫情而更新,核心定調依然聚焦於從藝術談生命。「那心恬,妳這段期間過什麼樣的生活呢?」


 
This is an image
整理閒置的三合院真是不容易,學習分配體力與時間,按部就班清潔、照料各環節。

 

一、共舞的生活
接觸即興舞蹈是我在唸研究所之前,就已非常著迷的舞蹈類型,平時也會到不同機構分享親子接觸即興共舞教學。透過接觸,外在的世界成為鏡子,映照著千變萬化的自己正在舞動,真真實實在每一刻回應我的接觸。到台東參加古舞團舉辦的接觸即興工作坊,進階班課程的深度學習與舞動動量讓我非常滿足,也體會到了在疫情期間還能有一個寬敞的空間,能夠與他人近距離的接觸共舞,交通上也不須有太大的疑慮,太幸福了。與接觸即興好友們相處幾天後分離,也讓我發現當一群人有共同願景(希望可以繼續健健康康的共舞),我們便不害怕分離,而更珍惜當下的陪伴與聆聽。像極了雲朵,人與人之間會來也會走,無需強留,僅只欣賞與享受,舞無常。

二、共唱的生活
我認識了一位在苗栗推動美感教育、社區資源整合的青年,他拍紀錄片,此外為了讓該遇見的人可以有一個安定的空間相識,他還擁有一間咖啡店;我也因此感到了安定,心回家了的那種安心。於是我跟著青年,互相唱和、運作教育部、文化部、民間企業在苗栗的藝術教育推動,透過陶藝家賴唐鴉老師的引薦,讓我們進駐了空窗等候主人的三合院。在旅遊計畫進行中,我卻幸運的有了一間屋子可以全心投入創作、實踐生活,所以從八月進駐之後的每天都很滿意的過著,也因為三合院坐擁山林、屋內自成良好共鳴,我的音樂創作內容也收錄了周遭的環境音。聽著曲子,彷彿能用全身的細胞歌唱《雲朵背後》夏日熱情生命力的氛圍。


 
This is an image
為三合院取名「心苑」,邀請老家生活同仁舉辦品牌共識營,一齊來共食共住、分享生活體會。


三、共鳴的生活
報名了在高雄衛武營舉辦的寶寶劇場創作工作坊,當中除了有歐洲資深寶寶劇場創作者提供線上諮詢與經驗分享,更有六位接觸過寶寶劇場的藝術家,分別以舞蹈肢體、戲劇分析、音樂設計等三個面向的專業,陪伴學員深入的探索與實作。大家的作品在最後一天以互動式劇場為寶寶們實際展演。

有一種感動,是在事件還未展開的時候,就已經預見了滿意的未來,超越時間的共鳴──這是在我坐在前往高雄的高鐵上時,冒出來的感受,也提醒著自己要記得好好享受創作過程。我以剛錄製完的《雲朵背後》作為發想,單純運用身體探索宣紙的質地,向大家分享雲朵永恆變化的特性。做劇場演出很不容易,給嬰幼兒的劇場更是要收斂再收斂。大約10分鐘的展演,宣紙在三位表演者身上褶皺與舒張、漂移與靜止,紙張摩擦的聲音與歌曲韻律搭配,展現單一素材的多元可能,簡單但不無聊,層次豐富又不複雜。

回推至創作過程,工作坊期間提出我的創作理念時,兩位腦性麻痺的參與夥伴,一位搖搖擺擺、一位操控著電動輪椅向我前來,想加入我的創作演出,一起玩玩看宣紙的各種可能。三個人的合作很順暢,她們很樂意嘗試我的點子,也很願意回饋真實感受。但演出前一晚的順排後我深感愧疚,在披著宣紙移動的練習中,我希望三人都能找到共通的flow;人尹合作社藝術總監的伊雯老師走過來關心,點出了三個人完全不同的移動律動,為何不善用各自的移動特色來展現移動的本質呢?這時候我才頓悟,原來我以為有一種共通的移動方式可以讓三人都舒服,但實際上每個人有不同的移動需求,而真誠面對每一個需要則直接體現了雲的多元,誠實展現創作本身絕對的寧靜,沒有聲音的地方也都有了聲響,在我的心裡迴盪著。


 
This is an image
我與兩位腦麻夥伴共創,用宣紙展現雲朵永恆變化的移動特性—─無常是常。


創作,其實從來不是一個人完成的。從靈感的收集到發表呈現,每一個環節都在進行我與我們的連結。藝術創作從獨樂樂延伸到眾樂樂的過程,如實的認識、觀照自己,也讓他人感受到「群體共好的態度」,也是疫情後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與共同願景。寶寶劇場的演出作為整趟旅程的收斂,在孩子們當下的笑容與眼神凝視的交流,我知道所有的生命本質都是那麼純粹而良善,只是有時候大人會忘記,甚至會忘記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整個世界的運作。於是,創作者有一個使命,都得回歸到最核心的探問:誠實看見自己的生命熱情所在,然後不論藝術形式盡情的表達,讓感動延續。
原來我們不孤單,全球網絡底下的當代社會不再是單一個體獨自運作,而是透過「群」的生活,體會「群」的資源整合,體現「群」的影響力道。期待未來可以有更多機會與臺灣各地、世界各地重視群的共好的生活藝術家繼續學習、繼續對話。


 
This is an image
我和一位三年級的妹妹,下課在沙灘留言,看著大海幫自己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