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的那面海上

藝趣學
2021-01-10
計畫執行者:陳昱清
計畫時間:2020.7.14~7.28


計畫內容
台灣四面環海,而南投是唯一的不靠海的城市,海洋照理與我們的生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以我為例,基本上都是為了散心、休閒才會去到海邊,我們與海洋的連結因為中國的緣故,政府對此控制極為嚴格,而造就了陌生感。
計畫開始前的構思是,想要尋找自己能不能試著以「政治」性的觀點來思考台灣的海洋文化。概念是,台灣四面環海,漢人的移入是由西邊進入、牡丹社事件則是發生在島的南方,北方曾經經歷過法國人的入侵、日本人在1895年上到台灣島時,是從北邊進入的,而島嶼的東邊海洋,在台灣海洋殖民的移入史是一片空白。
因此我想像,想像我自島的東方望出,望向一片太平洋,島的其他三邊,都是移入之地,想像島的東方,作為一個移出的可能。因此踏上旅程,也讓我認識到接近海洋的困難。

 
This is an image
中國鋼鐵的虛構物種


海洋,一個虛構之地
小時候家裡有本書,裡面有幾張地理大發現時,描繪鯨魚的繪畫,古怪的皮膚、牙齒、眼睛。在沒有攝影機的時代中,人的所看到的影像,會隨著經驗的當下、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陸地上的人,透過隨著艦隊航行的畫家、水手、說書人的描繪,認識那片他們從未踏上,佔了全球百分之七十的海洋,來自海上的故事轉了好幾手,海洋成為了詩人、愛人的投射海盜、冒險家、投機份子、放蕩者得以為所欲為之處。
而如今攝影技術的發明,漂浮在外太空的衛星,當地球的照片被拍下後,成為了我們凝視的對象,但我們也成了希臘神話中的阿特拉斯,他被眾神懲罰扛起地球的責任,我們也背負了地球的責任,以防他被危機毀滅,只不過我們就是造成地球毀滅的危機。賞鯨船停留在花蓮港,花蓮港的對面分別有亞洲水泥公司,中國鋼鐵公司、花蓮垃圾掩埋場。
花蓮盛產蛇紋岩,蛇紋岩可以降低煉鋼時所需要的溫度,因此中鋼的工廠,建立在花蓮港,以花蓮開採出的蛇紋岩煉鋼,煉了超出本土內需的鋼後,外銷到國外,賺了一筆一筆的外匯,公司的股票隨著掠奪的量而上漲。
工廠外畫著一隻不知道是什麼的鯨魚,大概是一隻殺人鯨吧。在攝影技術橫行的當今,全世界有著各種關於這種動物的照片,壁畫上的這隻,也許經過好幾手訊息轉換而成。如同他眼睛部位的失誤,在白中的那點黑,是畫家認為的眼睛,事實上他的眼睛在黑色皮膚當中。彷彿點出直至今日,我們依舊自以為是的,去認識海洋。


 
This is an image
地面上的消波塊


路上的消波塊
在掩埋場的附近有許多帶有標記的消波塊,它們所使用的泥沙,大部分來自於附近的土地。齊柏林所拍攝的《看見台灣》揭露了亞洲水泥公司在勇士山的盜採行為,這些大公司遊走於法律的邊界,將公共天然資源變成了私有財。看著這一切,不自覺想到普魯東所提的,私有財是一種掠奪。
這些消波塊佔據了台灣幾乎所有的海岸線,透過人造地形,抵禦著工業革命後的氣候變遷,然後再帶來更大的變遷,在一個一個比我高大的消波塊面前,我深感無力。面對著這些人造物,遠方的高樓、眼前的消波塊,海中堆起的消波塊山,他們都是跟你我相同的人所造,一個一個的人,集死去的人、活著的人之力所造。事物的存在不再是形而上的,而是有跡可循的系譜,金錢、慾望、權力,是推動著這一切的力量,將山挖空,將填平,在廣大的平原中,照理應當是一望無際的視野,可蓋起的一棟棟高樓,使我們如身處在同樣的迷宮中。


捕鰻人
鰻寮是捕鰻人在鰻魚季所搭起的臨時建物,建物本身用簡單的木頭、鐵絲、做出了架構、再蓋上帆布、或釘上木板,這些建物的材料像是來自別人不要的垃圾,透過補鰻人的想像力造成。在捕鰻期間,收穫良好的話,一天將能有上萬的利潤,鰻苗主要買家多來自日本,此種鰻魚無法自行培育,因此只能捕撈幼仔將其養育長大萬。這些鰻苗來自地球最深的馬德里亞海溝,他的深度,比地表最高的株穆朗瑪峰要來的更加的巨大。細小如絲的鰻苗經歷了海中的掠食者,路途曲折的順著潮汐來此。捕鰻人稱之為海中黑金,他們的遙遠旅行餵養了海中的許多生命,更包含了陸地上的捕鰻人家庭。
陸地的形象總是穩固沈穩的,可是這片花蓮溪的出海口,砂石與礫石交雜,隨著水流的來去,如同戰亂區的國界,鮮血只為換取肯定的邊界,劃分的邊界是由人來訂,可是這一切的變化卻是自然的,沒有任何的規定。可如今只要在溪上有任何人為的工程進行,例如水壩、工廠、發電廠,這一切的地景將全部改變。
如果那天來到,那些鰻魚以及以其維生的捕鰻人又該何去何從。
我想到麥田捕手中,男主角霍頓逢人就問,當冬天來到,中央公園湖水結冰時,湖中的鴨子都去哪了,所有人都覺得他煩死了,根本瘋了。
但如今,全球化的現在,所有事物相互關聯牽一髮而動全身,所有的決定,都會帶來接續的改變。


 
This is an image
海中的飛旋海豚


垃圾海洋
若出海口上游有工廠將垃圾丟置海中,颱風經過後將全部消失,這對於關注環境議題的NGO而言這成了收證的困難,但對工廠人而言,眼不見為淨又方便快速。這些垃圾形成為太平洋裡漂移的垃圾洋流,是台灣的數倍大,與其說是由垃圾組成的垃圾島,但更像是一碗濃稠的垃圾濃湯。
對於一個藝術家而言,到底我們能做些什麼?我並非相關的產業,推動我去觀看這一切的,除了剛好有創作計畫外,還有好奇,我能否找到一種,屬於自身、連結物的手段或方法。


反思與展望
作為一個公民,我不斷思考人們如何產生一個立場或觀點。藝術教育不斷要求我們創造新觀點、一個看待世界的新的方法,然而在教室內,誕生的依舊是既定藝術系譜的延續。如何讓自己的藝術有不一樣的可能,我所能做的也許只能透過行動,觀察這趟海洋之旅,並透過攝影,將海洋擺置成一個凝視與思考的對象物,並以此完成一本攝影集。


 
This is an image
花蓮的垃圾掩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