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3.0版的邀約-與藝術家教師們相偕同行

跨域創新課程
2019-10-17
撰文: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CTL首任主任 吳玉鈴教授

今年五月中旬,藝教所吳岱融老師邀請我參與她所指導的「義家藝館」3.0版的教學與創作展覽「518博物館日,一起體驗自由之路」[1]活動的圓桌與談,腦海裡想著,要說些甚麼呢?同時,又收到CTL一封邀約郵件,邀請「歷任主任們」為即將改版的電子報寫幾個「期勉」的文字。這類話語,其實是我不喜歡的事。但,是啊,我是CTL草創時期第一個主任,96學年度起,每月5日發行電子報是由我提出,三年後我又著手進行了改版;後續,在CTL接任的主管與同仁們的手上繼續耕耘,就這麼不曾間斷的紀錄了關於北藝大師生精采教學與學習故事,總共127個月,長達十年的堅持,直到去年八月停下腳步。
 
CTL因為教育部推動教學卓越計畫而設立,曾經24小時住在我腦子裡,雖然好多年過去了,那些與年輕助理夥伴們一起篳路藍縷找路走的記憶卻始終深刻。而「義家藝館」1.0版也就是誕生在CTL,我在那個行政工作崗位上最後一年。當時,CTL組織、規章、教學支持的軟硬體及數位平台等基礎建置已大致上了軌道,因此,我和時任教務長的張中煖老師,我們不斷自問,北藝大的課程創新、教師教學發展支持工作,我們如何還能夠再往前一步?我們如何能夠促成校內不同藝術領域之間老師們在教學上更多的合作,以及,我們如何能夠創造藝術與更多不同學門領域師生之間更多的連結與可能,在這些根本的提問之下,於是催生了「藝醫共學」計畫[2]。這個計畫之所以能夠夢想成真,那就是因為有岱融老師,還有當時願意一同參與計畫、令人敬佩的北藝大老師們,包含容淑華老師、王雲幼老師、林俊吉老師,還有陽明大學醫學系的老師們。因為有這麼多不怕遠、不怕難、不怕累、不怕沒路走,充滿藝術家創造精神的老師們,才能帶著歷屆舞蹈所、藝教所研究生們,無畏的開始了這段令人欽佩的創作教學旅程。這個獨步全國、獲得三年長期充裕經費支持的計劃,才能逐步深耕,直到計畫結束多年,當時因計畫支持而啟動的課程與社會參與行動依舊持續,所培養的學生也已投入創業行動。

離開CTL工作這麼多年來,接獲這個為電子報改版說說話的邀約,感覺為難,卻也無從拒絕。但,也正因為能在剛來到北藝大任教的新聘時期,接下CTL這個行政工作,也因此得以讓出身教育專業背景、對於藝術專業非常陌生的我有機會接觸、認識各個專業系所的老師們,那是我快速跨域吸收學習的一段關鍵時期,這也因此對於自己後來在師資培育中心的教學工作有非常重要助益,我不僅能更了解來自全校各系所的師培學生,也更能帶領他們進行跨藝術專業學習領域的對話和合作,激發許多精彩的統整藝術教育課程、教學和相關研究。而跨域統整的課程理念,也正是全國教育這一波108課綱變革的核心精神。

事實上,無論是師培的教學或是CTL的行政工作,最核心使命都是陪伴老師,為老師們開展對話的機會,然後自然就有機會一起發展教學工作,我很幸運的能夠一直走在這個我喜歡的路途上。我始終相信,藝術創作、展演、教學與研究必須並進,藝術創作與藝術教育必須相偕同行才能一起走遠,也才能對社會各界產生更親近、更廣泛的影響,回過頭來為藝術專業創作帶來更充裕的養分與環境。幾年前,在為藝醫計畫疲於奔命的時候,當時讀到日本大地藝術祭發起人北川富朗所寫的那本書,最吸引我的除了那些看得見的美麗作品之外,還有他談到關於籌辦大地藝術祭最初的構想和背景,其中,我看到兩個對自己而言深具療癒意義的重點,一是「我心目中的藝術是發現、學習、交流、協同合作」;另一則是:「最初的三年半,我反覆開過的會議及說明會,超過兩千次。彷彿走進無窮無盡的迷宮、找不到窗口。某次會議,新潟縣負責窗口的課長突然釋出善意,『說不定可以喲』[3]。那時我的熱情,直到現在想起來都覺得了不起!」文章最末,以此共勉,在美麗的北藝大校園,願我們能繼續透過CTL,還有新版電子報的連結,長出更多、更有機的對話、合作與創新教學行動,一起繼續創作北藝大精彩的教學與學習故事。
 
 
[2] 張中煖、吳玉鈴、王雲幼、容淑華、吳岱融(2015)。起身共舞,藝醫同行:改變界域的藝術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3] 北川富朗(2014)。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的10種創新思維。台北: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