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 你們的海呢?「船,就是要划——人之島上島上的人」達悟拼板舟工作坊

教學工坊
2021-11-10
撰文/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陳宥吟
 
「船,就是要划——之島上島上的人」達悟拼板舟工作坊,邀請來自蘭嶼的拼板舟工藝師張世凱(Syaman Misrako)與北藝大通識中心林建享老師進行分享與對談,從拼板舟傳統文化脈絡開始,到世凱與父親張馬群(Syapan Misrako)製作的拼板舟歷史與生命歷程,來了解達悟族人、拼板舟和他們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同時,現場也展出世凱與父親張馬群製作的拼板舟,此艘拼板舟是從蘭嶼運送造舟材料至台灣後所製作完成,世凱說這是他與齊柏林的約定,他們結識於拍攝《看見台灣》時,當時約好未來要一起拍攝拼板舟環島影片,而齊柏林於2017年逝世,世凱在今年(2021年)8月12日履行了當時的約定,從台東長濱出發,歷時十八天以逆時鐘的方式完成拼板舟環島的壯闊之旅。

 
This is an image
(游雅婷拍攝)
 
一艘拼板舟的製作,大約會需要五十至六十棵的樹,且會根據船身不同位置所需,運用不同樹種的樹形與特性做使用,如船越上層所用的材料會越輕、樹木的板根可依其樹型用來作為船的龍骨(達悟族語:raheb,腳掌之意,表達悟族人踩在海洋上的腳)。達悟族人造舟時不會繪製設計圖,過程中斧頭就如筆,族人會用斧頭於木材上做記號和判斷樹木質量,也因此當年輕族人在學習造舟時,完全是用眼睛觀看學習,直到自己有信心拿起斧頭下刀為止,才是真正成為一位造舟人。工作坊期間,世凱也透過他與家人造舟的影像分享取木與木料處理過程,過程中耆老們工作時會吟唱古調,世凱表示這都是在反應造船的過程,會越唱越享受。建享老師也提到,吟唱古調是一個調節,達悟族人會將視覺情境轉化爲歌詞,藉此將文化轉譯為生活中的日常。
 
This is an image
番龍眼板根能依據其樹型做成拼板舟的龍骨
(左:陳宥吟拍攝;右:游雅婷拍攝)
 

達悟族人將木料處理好成為船板帶離樹林,回到家族庭院到成為一艘拼板舟,在這過程裡拼板舟成為了家族的一份子。族人會在船中午睡,從夢中去感受、了解船的想法,要做什麼也都會告訴船。船最終要一直到船體真的破損致無法使用,或家中已有男孩長大成人到可再造新船後,才有可能將拼板舟拆解,且拆解後達悟族人會將其作為柴薪,將取於自然的資源做最完整的使用並讓其回歸自然。
 
達悟族人的生活有著一套自己與生態環境互動累積而成的族群文化觀和自然知識系統。在招魚季中,他們會用雞召喚飛魚,希望飛魚能游進近海海域提供捕獲,船團於海上、岸上皆會有人進行招魚做相應的召喚,岸上的人會戴上頭盔並佩戴黃金,世凱說祭儀裡族人與飛魚雙方是保持著對等的關係,穿著正式是對從遠方來的飛魚給予最慎重地態度歡迎。而樹木對他們來說,都是有自己的主人,家族祖先所種植之樹木,由其子孫進行伐木,並且每個家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符號,他們會將符號劃記於樹木上,而每當取用樹木的同時,會與樹對話,這等同於和留下樹木的祖父母們對話,達悟族人藉此去感受祖父母為後代種樹的心情、感謝此木成為船或家屋中的某個部分,並且也會種下新樹,使自然資源永續。海在達悟族人心中是朋友,因此浪在他們看來,沒有大、小浪的區別,因為是朋友,所以之間不會互相傷害,他們只需考慮今日是否適合出航,世凱認為,只要人與船、海心靈相通,就是可以出海。
 
This is an image
達悟族人會在屬於他們家族的樹上做記號
(陳宥吟拍攝)
 

達悟族人之於拼板舟與海,是為了生活、家庭、讓自己與子孫認識海,我們身在海洋國家,但我們是否遺忘了大海?又是多久才會去親近海洋?透過世凱的分享,了解到達悟族人對於自然的尊敬與慎重,他們認真的去看待、感觸自然以及自然提供給人們的所有事情。世凱也認為快不一定好,慢有慢的生活方式,現代機動船能迅速捕獲拼板舟七天的捕獲量,但兩者之間又是誰能在未來留給子孫較多的漁獲資源呢?當代達悟族人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隱晦地保留著那份依循自然的生活方式,期待生活於台灣本島的我們也都能慢下腳步去親近大海、感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