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藝大博班實驗室2020-1「現ㄗㄞˋ發ㄕㄥ」系列活動與回顧

跨域創新課程
2020-08-10

撰文/音樂學系博士班   楊嘉維
 

「北藝大博班實驗室」(TaipeiArts Doctoral Research Lab,TADLab)創設於 2018 年,今年邁入第三個年頭。由本校各博士班推舉代表組成策劃團隊、教學與學習中心行政協力,每學期由各院系博士班輪流策畫一系列主題,針對不同藝術學科之創作、展演、研究與教育方向之博士生需求,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蒞校辦理講座、讀書會或工作坊,同時,不定期邀約國際重量級專家學者來臺「大師講座」,藉此凝聚本校各院博士班資源、提升本校學術研究質量、促進博士生跨領域交流合作、提升學術產出質量。
 
108-2學期策劃主題為「現ㄗㄞˋ發ㄕㄥ」,如活動海報所述,標題同時具有「現在發聲」、「現在發生」、「現再發生」、「現再發聲」的多重意義,也就是說:
 

這個策劃企圖引介藝術領域當前研究與創作趨勢,關注新興研究、創作與展演議題、方法論、技術……以及研究者、創作者、展演者或創作本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我們也期望看到個體在其領域的定位與連結,看到現下藝術領域研究者、工作者如何理解與再現自己,意在鼓舞藝術領域的未來學者擁抱研究的勇氣。

 
作為副策劃人的鈞宜並進一步協助解釋了這個構想,特別強調了主題中「生/聲」與「存/在」的意義:
 
所謂「發聲—現在」,「現在」作為存有(being)的動態,作為「顯露」於此時此地,而「發聲」涉及到「如何可能」或「如何存有」的問題,換言之,如何凝聚思考而發出強度、如何發聲成為存有的先決條件,「存有」成為命題,不再理所當然。總而言之,它涉及「發聲即存有」,一種「同時」顯現跟將自身錨定於某處的姿態。
 
This is an image
糾纏:跨文化實驗電影中聲觸覺的雙重位移 (攝影:蔡尹浩)


2020年開春後,因為受到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影響,北藝大博班實驗室這學期系列活動「現ㄗㄞˋ發ㄕㄥ」波折不斷,從有限度開放校外人士填寫旅遊史及接觸史網路表單報名,到完全僅限校內人員參加,使得與會者相對往年減少許多,但仍不減活動激起的知識流蕩。

即興科學:等待意外  Improvising Science:Waiting for the Un-Waited for
3/2 (一) 13:30 - 16:30

英國認知科學家、舞蹈研究者 Asaf Bachrach 和認知科學家林映彤,帶領學員進行了一場兼備理論與實作,探問自己、身體到外界的工作坊:「即興科學:等待意外」。

北藝大博班實驗室「現ㄗㄞˋ發ㄕㄥ」系列活動分享會
3/27(五) 13:30 - 15:10 
由這學期的博班實驗室成員:音樂學系博士班的我、美術學系博士班同時為本學系副策劃人的許鈞宜、戲劇學系博士班的莫嵐蘭、文化資產與創新博士班的林青梅、舞蹈學系博士班的陳代樾策畫,透過策展理念、相關論述或文本的分享與探問,希望能藉此促進學科間的交流碰撞。特別邀請到美術學系博士候選人的徐明瀚,作為計畫開始的成員,分享彼時計劃最原初的構想,讓我們更理解這個計畫的發想、目的與意義。

書寫台灣:想像表演藝術史101
4/10 (五) 13:30 - 16:30
我們邀請到「左手創作、右手論述」的周慧玲,透過分享她對臺灣表演藝術的歷史研究、過往創作與研究成果,以及正在執行與未來計畫,周慧玲從社會、政治、文化與美學等不同角度探討臺灣表演藝術發展研究,與展望華語地區戲劇創作。

築巢構竅:身體流動交疊的繁殖再現
5/22(五) 13:30 - 16:30 
5 月 22 日,剛結束高雄市立美術館個展的陶藝家徐永旭與我們分享他的成長經歷與創作理念,並由本校文化資產與創新博士生、本場次提案人林青梅回應自身的困難經驗與論述探討,從觀看徐永旭宏大、繁複的陶藝創作,那些從身體而出,出於本能的思維灌注的作品,探究身體、材料、藝術、生命之間的交疊與辯證。

藝術教育研究與書寫
6/15(一) 13:30 - 16:30
我們邀請到 THCI 第一級期刊《藝術教育研究》的主要成員,包括現任第四屆期刊顧問委員會召集人、音樂教育學者林小玉,以及2019 – 2020年主編群的戲劇教育學者容淑華、音樂教育學者陳曉雰、視覺藝術教育學者蕭惠君,他們透過個人學術、教學與著述編審經驗,帶來藝術教育研究的當代趨勢,涵蓋表演藝術教育、音樂教育與視覺藝術教育等面向的重要內涵與議題,並與現場學員分享投稿學術期刊與投入藝術教育的建言與討論。

糾纏:跨文化實驗電影中聲觸覺的雙重位移
6/19(五) 13:30 - 16:30
影像創作與研究兼備的林欣怡以跨文化實驗電影為例,從既有與實驗的影像形式與類型,透過當代議題的引述與反思,探討各種意義上的中心與邊陲,在在觸發學員重新思考影像的能動性。
 

回顧整系列的活動,可以發現一幅眾聲喧嘩、此起彼落的學術聲景。講者大體上都切題帶來了「現在/現再」「發生/發聲」的材料或課題,頗發人深省或值得討論。但如何提升不同學科專業研究者的參與興趣、交流砥礪,衍生此唱彼和的共榮光景,仍舊是策劃者需要思考的難題。


 
This is an image
藝術教育研究與書寫 (攝影:蔡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