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的輕語呢喃─《Making實驗講座II 藍染轉譯》

教學工坊
2020-01-10
撰文/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潘京愛


校內Making實驗講座─「藍染轉譯」,由本校美術學院與「未來 ‧ 傳統實驗基地」於10月18日合作開辦。第一場次「以藍為職─關於梅崎由起子的創作」特別邀請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講師梅崎由起子分享日本板締染技法與經驗;第二場次「藍染示範工作坊」,則邀請臺灣繡蓮染織工房藍染藝師邱繡蓮分享藍染作品的轉譯與實驗性,透過專題演講與藍染示範工作坊,展現藍染工藝應用與技術,促進跨域工藝文化的對話與交流。

梅崎由起子以自身創作歷程為例,分享從傳統到轉譯間的思路變化,以日本藍(Japan blue)歷史發展為起點,嘗試將創作與在地文化結合,進行風格的突創與演譯。筆者認為,講者的創作過程,即是透過與內在自身對話,逐步構思其對藍染、傳統工藝技藝、日本文化風格紋樣的藍圖,在一遍又一遍反覆思索的過程中,將各種元素交融、碰撞、翻新,最後形成別樹一幟的風格,其所誕生的創作也正體現創作者自身理念的演進與轉化;而與現場與會者問答互動,不僅讓講者再次梳理創作發想,也偕同聽眾重回創作當下的心境遞變,並解構了台日藍染文化之異同。
This is an image
圖一 梅崎由起子分享轉譯創作歷程(筆者攝)
 

而邱繡蓮藝師的「藍染示範工作坊」透過一張張生活照片呈現「植迷布悟」系列作品的靈感來源。繡蓮工坊位於南投中寮,以「生活即素材」為理念,蜘蛛網絲、母親的塗鴉、染缸表層的黴菌斑紋……是自然環境也是生活點滴,猶如交織的葉脈演繹著創作的心路歷程。此過程的思緒變幻,就好比大自然四季更迭般,從零到發芽、茁壯、再到繁花盛開、枯萎、歸零後又再生的循環。創作靈感總需在彎彎繞繞後,才能沉澱、嘗試,並在爾後的某個剎那,逐一將創作者思維連接、嶄獲新生,開創獨具個人特色且體現創作者思維及自我實現過程之作品。
This is an image
圖二 邱繡連藝師講解葉脈創作靈感來源(筆者攝)
 

此次講座兩位講者均以「生活」為創作取材元素,如何兼及傳統與創新,往往是創作者反覆思考的方向,而如何在體現新興樣貌的同時又能保有傳統蘊含?又是如何透過實體創作物具體化設計理念?都是創作者須先行內化後,方能突破自我的重要歷程。

西歐、北非、南美、東亞、東南亞等各處均有藍靛生產之足跡,而臺灣藍染工藝如何與時俱進、永續發展是值得深省的議題。這使筆者不禁反思,透過本次「藍染轉譯」講座,對國內藍染工藝帶來什麼影響?這個場域產生什麼變化?又對校內學生帶來什麼轉變?

首先,復育後的臺灣藍染,走過二十個年頭,憑藉本次講座的跨域交流,啟蒙大眾如何從傳統到轉譯創新的過程中,重新檢視自我與突破能力。從紋樣設計、染製產品、剪裁打版等面向發想,國內藍染相關從業者得以回顧臺灣自身特色,以本土文化為基石,思辨如何從小細節多方變化、慢慢跳脫既定框架,發展出連結在地與創作者自身故事的作品。這樣的創新變化,也將引導臺灣藍染工藝發展進入新階段,有別於昔日常民將藍染製成衣裳作為生活實用品,隨著人們生活所需,藍染應用已擴及至窗簾、抱枕、杯套、帽子等生活飾品上;或是以藍染為媒材進行藝術創作、藝術品;尤其近年來,更與科技結合,將其數位化後作為互動裝置、APP等。可見現今藍染產品應用上,隨現代人們生活實際所需變更外,應用層面也日漸多元,更符合時代趨勢。

此次講座對北藝大「未來 ‧ 傳統實驗基地」而言,除了聽眾與講者的雙向互動外,參與觀眾同時也與現場展示作品進行對話。於講座開講前的自由參觀期間,是大眾與展場空間初次交流,尚未有介紹與說明,是出自參觀者自身對過去藍染的印象與經驗,來對現場展示進行內在思辨;而在演講者分享與說明後,參觀者再次與展場空間作品有了二次交流與對話,此時的對話則是融合了講者說明與參觀者第一次交流時的內在想像。筆者認為,參觀者與空間展示作品在這樣依次思考過程中,能巧妙地轉變對藍染的既定印象,加上串聯講座知識的吸取,以及整合展示作品與昔日藍染印象之異同,進而更加認識當代藍染的多元樣貌,同時,也能區辨異地藍染文化獨特性,讓講者、參觀者、展示空間三方形成環境劇場。而當三方存在於該空間的同時,即共構了完整地展示表演,講座知識為人與空間的橋樑,牽繫著參觀者與展示品間的交流,是「未來 ‧ 傳統實驗基地」場域於講座當下所具的價值意義。
This is an image
圖三 現場展示梅崎由起子之作品(筆者攝)
 

再論及對校內學生帶來的轉變上,筆者觀察發現,參與本次講座的校內學生,透過修習藍染相關課程,除了掌握藍染工序與製程外,也藉由講座了解台日藍染技藝的不同,並從中發想進行創作、製成藍染作品。學生進行創作之過程,筆者認為當屬另一階段的轉譯,從講者轉譯歷程中,認識對藍染的認知與詮釋方式,並從吸取的認知中,與自身過去經驗進行不同層次轉譯來發展創作。這樣所獲得的不僅是藍染知識,同時也是將年輕一代視角傳遞給同儕的出發點,透過作品說故事,創新藍染工藝青年世代。

一場講座締結的不僅僅是大眾與藍染創作者,更是由點對點、再構成線、由線交錯成面的歷程,透過各點擴散讓觸及層面更為廣泛,就像是以講者為初點,傳播給學生後,再由學生分享給予同儕、朋友,逐步蔓延到各個年齡層,在如此具有影響力的發酵下,背後有著薪火相傳之期待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