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術三 何幸蓉
在《專題製作─人工智慧藝術混域創作》這門課中,授課的魏德樂老師與陳俊文老師像是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帶領我們進入新媒體藝術的世界。前幾堂課老師們透過介紹大量新媒體藝術相關作品,拓展我們對於新媒體藝術的認識,啟發我們對專題創作的各種想像。接著我們開始發想作品,無論是在發想、實作,或是作品展示的過程中,老師們都提供了很多建議與指導,幫助我們一步步將想法落實,完成專題作品。
一開始會來修這堂課,其實並沒有太多的規劃或目標,單純是因為身邊有很多新媒體藝術學系的朋友,經常聽他們聊到專題製作的過程,再加上前幾個學期有去新媒系修過一些課,上課內容非常有趣,也激起我想要嘗試看看這類創作的好奇心與興趣。
學期之初,老師們也很用心地跟我們討論專案的內容,經過一連串討論過後,我決定以自己熟悉的繪畫創作為基礎,發展成一件VR作品,嘗試融合手繪風格與數位媒材,透過3D建模與Unity引擎來建構一個沉浸式的虛擬空間。這個想法雖然很吸引我自己,但當時我也非常擔心自己在技術方面的能力是否足夠完成這樣的挑戰。於是在老師的建議下,我決定與佳儀共同完成這次的專題計畫。
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魏德樂老師經常對我們說的話:「不要怕,先做再說。」這句話不僅陪伴我們度過創作過程中的猶豫與卡關,更成為我們面對未知技術挑戰時的精神支柱。
於是我跟佳儀就開始了這次的專題合作。我們分別負責了場景的建造跟一些機關的製作,乍聽之下,這些工作似乎只是單純的建模與寫程式。但是對於美術系跟動畫系的我們來說,寫程式完全是另一個領域的東西。即使如此,我們仍然選擇踏出舒適圈,勇敢地投入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專案。
圖1、unity製作作品的過程(攝影:何幸蓉)
隨著實作的深入,我們很快便發現,困難比想像中還要多得多。雖然我過去曾修過基礎的程式設計課程,對Unity與C#略有概念,但當這些技能真正應用在VR上時,才體會到實務的複雜與細節的繁瑣。光是處理碰撞偵測,就足以讓我陷入反覆除錯的輪迴。有時,一個看似簡單的互動機制,卻可能花上我整整一個早上的時間來解決。更不用說那些毫無頭緒的bug與突如其來的當機,有好幾次我們都陷入「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的低潮與混亂中。
進入整合階段後,我們又遇到新的挑戰──如何將Unity專案順利串接VR頭盔。最大的瓶頸來自硬體設備的限制:我們的筆電GPU效能不足,導致在渲染VR場景時經常發生延遲甚至當機,讓製作進度陷入停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決定將整個專案拆解成數個小型專案,分開測試、分段優化,最後再於效能較高的桌上型電腦上進行整合與展示。
圖2、初步測試頭盔(攝影:何幸蓉)
這段過程雖然充滿挑戰,卻也讓我們學會了如何靈活應對現實條件,並在有限資源中解決問題。所幸,我們始終沒有放棄。在老師與學姊的指導下,還有強大的ChatGPT的幫忙,我們一步步突破困難,最終完成了接近理想的成果。這段歷程不僅讓我深刻體會到程式開發的辛苦,也讓我真切感受到每當問題被成功解決時,那份難以言喻的成就與喜悅。
我非常感謝我的夥伴佳儀,在整個專題過程中,她是我最堅強的支持者與最佳的合作夥伴。我們的專案從一開始的大膽發想,逐漸調整、刪減,經歷了一連串現實與夢想的拉鋸。這些過程中,她是最好的陪伴者。最初我們設想了非常多內容,想加入劇情、觀眾的互動,但在實作過程中才逐漸意識到,以我們目前的能力和時間限制,可能無法實現。於是我們不得不回頭檢視每一項功能的必要性,最終找到一個可行的平衡點。過程中刪掉了很多理想中的元素,但也讓作品更加聚焦。這堂課除了讓我學會了VR創作的技術,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了「做中學」的態度。我也因為這次經驗,對自己的能力有了重新的認識,不再害怕未知的挑戰,也願意相信自己能透過努力學會任何想學的東西。
圖3、在經過一番掙扎之後,我們終於讓這個作品順利運作起來,過程雖然辛苦,但成果讓我們非常感動。(攝影:何幸蓉)
真的非常感謝這堂課的所有老師,尤其是在我們最迷惘或卡關的時候,總是不吝給予我們建議與鼓勵,還有感謝我的夥伴佳儀,沒有她在技術上的協助與一路相伴,這次的專題絕對無法順利完成。雖然過程中充滿了無數次的疲憊與挫折,但當我們親眼看見作品被成功地展示出來,那種滿足與成就感,是任何辛苦都無法取代。這次的專題不只是一次創作經驗,更是一段學習與成長的旅程。它讓我學會了如何在不熟悉的領域中一步步摸索、突破,也讓我相信,只要願意嘗試,就有機會完成原本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