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文 / 文化資產暨藝術創新博士生 陳柔遠


註:
經過第三場講座的視訊討論會議,試圖以德國現象學大師海德格的哲學思想理路作為講題收斂的聚點,收攏位於光譜兩端的兩位講者——紀金慶老師及洪廣冀老師,並邀請本校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陳俊文老師作為主持人,議程安排則以時序為軸,先以紀金慶老師的「海德格現象學的『物』」作為開場;後以洪廣冀老師的「後物質與後人類地理學中的海德格」接續討論,理梳海德格如何為當代的科技與社會研究帶來啟發以及後續的實作轉向。

圖1、第三場講座視訊討論會議(11月1日)截圖
圖1、第三場講座視訊討論會議(11月1日)截圖


海德格是哲學史上無法忽略的山頭,其著作向來晦澀難懂。為拉近海德格與講座學員的距離,本場講座主持人陳俊文老師分享學習設計的自身經歷,並為「藝術」與海德格哲學尋找錨點的共同性——誠如我們試圖運用「看得見」的實體東西,抑或身體作為介面傳達「看不見」的情感,或是概念,以作為開場。

圖2、講座主持人陳俊文老師開場(攝影:温蓮忻)
圖2、講座主持人陳俊文老師開場(攝影:温蓮忻)


紀金慶老師的前半場講座著重於「海德格為何如此關心看來這麼不哲學的概念——『物』,藉以思考人類文化的危機與未來,並講述海德格於1927年出版的《存有(Being)與時間(being)》,即是就現代人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being),進行概念化的闡釋,那麼「看不見」、「摸不著」的Being,如信仰、信念,和「愛」呢?紀金慶老師則以美國人類學家Clifford Geertz與峇里島的魔法阿嬤的對話為舉例:

"Geertz問:「你有看過蛇神嗎?」
魔法阿嬤則反問:「年輕人,那你有看過星期二(Tuesday)嗎?」"


海德格後於1935年所發表的《物的追問》,進一步提出物的「存有」與否取決於人的「視域」(horizon)——你來自哪個文化?你是哪一行?換言之,我們自帶「濾鏡」觀看世界,然「濾鏡」則不意謂著全然的「主觀」,亦不是絕對的「客觀」, 卻可讓不顯現的事物的存有成為「real」。而後期的海德格大半關注於科學及科技問題,一邊爬梳並考證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家所堆疊的科學史及革命;一邊看到工業革命後「萬物以資源視之」的企業與人之間關係的轉變。同時,海德格於1936年所出版的《藝術作品的本源》亦嘗試解決現代科技的危機,並以希臘帕德嫩神廟為例,人窮盡一生尋求「存有」的意義,亦即使空間得以展開、時間得以連結的關鍵,因而影響事物得以成為「藝術」存在樣貌。

圖3、講者紀金慶老師深入淺出地爬梳海德格的哲學理路(攝影:温蓮忻)
圖3、講者紀金慶老師深入淺出地爬梳海德格的哲學理路(攝影:温蓮忻)


接續,洪廣冀老師的下半場講座則關注海德格的視野如何為當代地理學、科技及社會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帶來啟發,並以自身研究歷程為講述主軸,回顧過去數十年STS研究蓬勃發展的「實作轉向」。首先,一張19世紀美國植物學家Asa Gray在實驗室進行研究的圖像,成為當代STS研究者扣問「科學是什麼?」的關鍵:我們想要知道的不是傳統科學家所生產的科學知識;而是關心科學家是透過如何的實作去生產科學知識?並觸及「科學究竟是認識論還是本體論?」的根本問題。洪廣冀老師以「把脈」實作為例說明中醫學所建構的「流動的身體」,或是西醫學催生的「機械論的身體」,實是科/醫學的本體論轉向,並進一步論述「科學客觀性(objectivity)有其歷史」。洪廣冀老師援引Lorraine Daston及Peter Galison共同著作的《Objectivity》,其書中剖析瑞典植物學家林奈為何取用植物性器——「花」作為自然分類的判準,又是為何人係屬「哺乳類」動物,實與法國大革命後是性別意識抬頭、色情思想滿盈的社經環境有關,並直/間接地影響林奈的科學分類及構築的科學客觀性。

在「科學客觀性有其歷史」的前提下,當代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則挑戰人文社會科學中的起手式——「人具有能動性(agency)」論述——實是根基於狹隘且有失公允的歐洲中心主義,我們應當予以拚除;進一步提出完成事物的不只有人,而是人和非人的異質網絡。是故,「不僅人具有能動性,所謂的『非人——物』亦具有能動性」。而如此的思想理路實受晚期海德格所提出「物」(thing)的概念進而延伸至「技術物」所建構出的當代世界。

圖4、講者洪廣冀老師分享當代地理學及STS研究的實作轉向(攝影:温蓮忻)
圖4、講者洪廣冀老師分享當代地理學及STS研究的實作轉向(攝影:温蓮忻)


紀金慶老師在座談中回應主持人陳俊文老師於開場所提「術——技術」的概念,以補述海德格認為「語言是作為具有詩意的巫術」,召喚著事物的存在及其身處的世界,我們須將存在、語言和情境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如藝術語言、文學語言及每個業界的專用術語,同理於洪廣冀老師的「本體論轉向」。洪廣冀老師亦進一步補述前面演講中以中/西醫運用個異的術語認識不再是單一且「universal」的身體,而是當代醫學史及STS研究所關切的「多重身體論」,而此一「本體論轉向」的發展趨勢亦反映於人文社會科學,如社會學、人類學所共同關照的議題,並以布魯諾.拉圖於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例作為當代藝術的反饋。

最後,本場次講座亦在參與學員此起彼落的「多元」提問下圓滿結束。

圖5、主持人陳俊文老師、講者洪廣冀老師及紀金慶老師的三方與談(攝影:温蓮忻)
 
圖5、主持人陳俊文老師、講者洪廣冀老師及紀金慶老師的三方與談(攝影:温蓮忻)
 

圖5、主持人陳俊文老師、講者洪廣冀老師及紀金慶老師的三方與談(攝影:温蓮忻)

圖6、講者紀金慶老師、洪廣冀老師、主持人陳俊文老師與講座學員大合照(攝影:温蓮忻)
圖6、講者紀金慶老師、洪廣冀老師、主持人陳俊文老師與講座學員大合照(攝影:温蓮忻)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