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策劃人 黃冠勻
究竟,何以藝術之為藝術?又或藝術是否只能是所謂的藝術呢?長期盤踞在腦中的疑問似乎能在2023年10月至11月北藝大博班實驗室系列講座《跨〔欲〕•初心•儀式》中,瞥見一縷曙光。
一、《跨〔欲〕•初心•儀式》之發想
「跨〔欲〕」、「初心」與「儀式」三者間乍看風馬牛不相及,卻隱藏著無數關鍵串聯,使其彼此交融,卻又不易覺察:
談到跨域
是藝術上的跨域,還是跨〔欲〕? 我們處於科技充斥、資訊爆炸的智能時代,藝術上的跨域應已超越了形式化的創作行為或場域活動;而〔欲〕,不僅是慾望的字眼,更是一種需要或是企盼,無論是主動的傳遞,被動的接收亦然。
談到 初心
也許,回到初心的〔欲〕,能成就所有跨域: 探尋本質,回到藝術分裂成各專業領域前的那個源頭,那個「初心」。
談到 儀式
「儀式」是所有藝術形式的發端,它並非跨域,因其本就是一統一實體。 在語言建立論述的時代,我們總是小心翼翼,深怕在傳統學問或學術的約定俗成與制約中被排除,「儀式」則如同所有藝術形式具備之呈現特性,成為我們得以安適之所。
確實,發想的本質總是建立在眾人的成果之上;但,發想之邊境卻應僅存於個人情感與文化承載當中。在全球化以及科技產業的推波助瀾下二者已然難辨,彼此消融、偽裝,成為了說服的有利依據。
也許,我們應該做的,且唯一能做的,便是回到「初心」──一種個人經驗與情感脈絡的寄託。
二、一場關於主視覺的實驗
秉持著實驗室的精神,擔任本學期北藝大博班實驗室策劃人的我,於海報設計之初,便決定嘗試藉由文字發想,引導出視覺的創作設計,一段以《跨〔欲〕•初心•儀式》為發想的短文就此誕生: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有一個既虛幻又清晰的圓,她好像非常柔軟,卻因為材質不明,讓我們始終無法給她一個稱謂。我們姑且稱她為〔光〕吧!
〔光〕的外圍由層層或稀或稠的黏土包覆著。這些黏土很是奇特,似乎有著〔光〕的亮麗質地,外觀卻又陰沉暗濁。它們無時無刻不仰賴著光的引導與照拂,若遠離了〔光〕的滋潤,便會逐漸產生龜裂。
顯而易見,這個需以〔光〕而生的黏土,越是發展,龜裂處就越發地不可收拾。聰明的人們試圖利用膠水防止龜裂,卻始終抵擋不了從內往外膨脹的力量。因此,當裂縫處越裂越大,人們便開始害怕,害怕它終有一天會崩解。
說也奇怪,這些擔心黏土龜裂的人們,長久以來以使用〔光〕的樣子作為原型,企圖搶救它免於崩解。無需責怪與無需歸咎於他們,他們也只知道利用這樣的形態罷了。
黏土似乎是這個世界的主要組成物質,眾所周知,其黏性能拉近人與人間若即若離的關係。這些匯聚的黏土,彷彿是夜晚星空中的一片暗黑,星星則像極了〔光〕。
整個〔光〕由內而外出發,如同氣態、液態再到固態,成了世界組成的重要成分。〔光〕與〔光〕之間看似必須藉由黏土交流,然而在窮盡〔光〕的深處,是一條年久失修卻又依舊完好的通道。此通道彷若但丁筆下《神曲》中,直探地獄深處方能通往煉獄,那洗滌的源頭,就在於本心巡禮過後的救贖渴望。
寫於2023.06.06 黃冠勻
三、《跨〔欲〕•初心•儀式》系列講座
我身為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博士生,體悟到博士班在學其間的所學所感,於現今社會中,即為追求學歷之生命禮儀,而《跨〔欲〕•初心•儀式》系列講座同樣是作為提升和解惑的一趟知性儀式。縱然社會儀式性已然被資本社會的分工與精緻化所沖淡、修飾,經由所謂傳統儀式中赤裸生命的展現──捨棄裝飾美觀的矯柔造作──是否不失為一種向內追溯,直指「初心」之契機?
北藝大博班實驗室於本學期即將推出四場不同藝術面向的講座,以此來回應《跨〔欲〕•初心•儀式》主題,並分別邀請兩位領域背景迥異的講者進行對話,企圖激盪出不同於以往的深刻內涵與跨域火花:
第一場〈儀式:從人類學到藝術史與美學〉將以「儀式」出發,由現任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教授:美學博士廖仁義主講,透過哲思視角闡釋藝術的儀式性。並與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人類學家林開世,進行一場從藝術史至田野研究的跨域對談。兩位學者的豐富博物館實務經驗,更為儀式主題添加了更多可能性。
第二場〈從世俗到神聖〉,現任中正萬華立法委員暨閃靈樂團主唱Freddy林昶佐親自現身說法,從音樂本體視角分享他的音樂創作經驗。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吳榮順教授擔任主持人和與談人。一場重金屬搖滾與音樂學術之間的跨域對談,探討表演形式的世俗性與演出儀式的神聖性,在嘶吼的演唱底下,似乎也隱藏著最初「初心」的那份悸動。
第三場〈創意轉向與環境人文:地理學及科技與社會研究的視野〉,科學史背景出身的臺灣大學洪廣冀副教授將探討地理學研究與藝術創作、環境科學與人文領域之間的相互關係。同場,由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哲學博士紀金慶,以〈從海德格與班雅明的哲學視角看現代科技文明下藝術何去何從〉作為藝術存在之現象與本質,與之回應。
第四場〈身體觀•功夫論•真理〉以心性論視野回歸「初心」。當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楊儒賓以傳統形氣論的重新詮釋對上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名譽教授鍾明德的身體行動方法──當王陽明遇見葛羅托斯基──究竟,東方與西方、古往與今來的身體觀、功夫論,能否為我們尋得真理,覓回「初心」呢?講座前,特別邀請Akash阿喀許老師帶領蘇菲轉工作坊,使所探討之抽象概念得以由「儀式」性活動中實踐。
【講座資訊】
〈儀式:從人類學到藝術史與美學〉
〈從世俗到神聖〉
〈創意轉向與環境人文:地理學及科技與社會研究的視野〉
〈身體觀•功夫論•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