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懷慈
「把多年來在表演教學上的心法與實務經驗,集結在這本重量級的、擲地有聲的書裡。」
──于善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出版中心主任
圖1、左起耿一偉、林如萍、于善祿,於2025台北國際書展大學出版社聯展講座區進行了一場熱鬧烘烘的新書分享會。
在《206排練場裡的微光:一個表演教練的教學手記》新書講座中,作者林如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與耿一偉(策展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進行對談。兩人不僅是戲劇教育的同事,更是國小同學,彼此間多年的友誼和默契,使整場對談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新書展開序章。
「是表演教練,而不是表演老師」
在講座的起頭,耿一偉先是對書中的「表演教練」一詞提出好奇:「為何不是表演老師?」對此,林如萍表示,「老師」對她而言過於沈重,因為它帶有上下權力關係,而「教練」一詞的想法來自於電影《進擊的鼓手》。她認為自己在表演課堂上的角色,更像是協助學生達到成為「職業選手」夢想的教練。耿一偉補充道,教練與老師的最大不同在於,教練採取更科學化、體系化的訓練方式,並設定具體目標。他認為,在《206排練場裡的微光:一個表演教練的教學手記》中,便是以一種「體系化」的方式建構了「表演教學」,因為書中內容並非僅是以散文、隨筆方式來闡述感受,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詳細並縝密地講解了肢體、聲音等表演訓練方法,最終完整呈現了作者二十餘年發展出的教育體系。
圖2、作者林如萍老師對於表演教學始終充滿熱忱。
然而,林如萍笑著婉拒了體系化的說法,她認為自己不敢擔當「體系」這個詞。因為書中的訓練方法是她從學習經歷、與演員的合作過程中綜合歸納出來的,而非某種固定的理論體系。她寫作此書的初衷,是為了留下教學現場的紀錄,供曾經一起工作過的學生與朋友參考。然而,在書寫過程中,她發現要用文字完整呈現表演訓練的精髓,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能盡力而為。
「現在,我更願意等待──表演教練的心境轉換」
談及二十餘年的教學歷程,林如萍表示,自己從過去的嚴厲,逐漸轉變為更能耐心等待學生成長的狀態。她笑著說,以前總是急於讓學生進步、急於讓英雄出少年,但現在她更願意觀察,並靜待學生在十年、二十年後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對她來說,成長並不只是在表演課當下,無論學生最後如何發展,都是一種成就,能從旁見證學生的成長,她感到非常滿足。
在談到教學課程的規劃時,林如萍表示,她並非直接依據某位戲劇大師的理論來設計課程,而是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出發,再將各種表演理論與方法融入其中。她認為,表演課總是充滿變數,由於每位學生的背景與特質皆不同,因此課程的設計必須靈活調整,以適應不同的學習需求。她笑著回憶,以前在上課時,常常需要準備大量道具,例如球、繩索,甚至要帶著裝滿CD的行李箱,因為她總是希望能夠在課堂中「變出」適合當下狀況的訓練方式。
圖3、講座擠滿了如萍老師的學生及粉絲讀者,現場備書供不應求,破天荒開啟預購模式。
耿一偉進一步指出,這本書不同於一般表演書籍,除了表演技術外,還探討如何透過表演操練與理解文本。書裡提供了十種文本工作方式,其中部分是受戲劇大師的影響,部分則是由林如萍在教學中自行發展而成。此外,書中還包含了喜劇與丑角訓練,這在中文表演教育書籍中較為罕見。林如萍強調,其實演喜劇比演悲劇更具挑戰性,因為它需要極強的節奏感與觀眾互動能力。
「這本書,是表演教育的《本草綱目》」
這本書的誕生,歷經了長時間的醞釀與努力。早在2016年罹病時,林如萍便萌生書寫的念頭,並在醫院裡開始記錄筆記。直到2020年,她才有辦法正式展開寫作計畫,過程中不僅要反覆確認內容,還需整理圖像與資料,甚至動員了許多老師與朋友協助校對與編輯。為此,她特別感謝在寫作過程中付出心力的所有人。
耿一偉好奇,若在表演教學上想要完整操作書中的七十二個訓練單元,需要多少時間?林如萍笑著說,這些內容不可能全部教授完畢,因為每個班級的學生特質不同,而課程必須因材施教。她的目標是提供完整的紀錄,讓不同需求的讀者都能找到適合的內容。「這本書,就像是表演教育的《本草綱目》。」耿一偉如此形容。他認為,這不僅是一本教學手記,更是一部全面的表演訓練指南,對導演、演員與戲劇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寶貴的參考資料。雖然書中帶有個人紀錄色彩,但也融合了紮實的學術基礎,詳述各種訓練方法的來源與應用方式。對於這本書的閱讀方式,林如萍表示,她並未設想固定的讀法,而是希望它能成為表演教育者與學習者的參考軌跡,讓每位讀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探索方向。
林如萍像是神農一般,用了二十餘年的光陰,在表演教育的領域裡嚐遍百草,並用盡全力將所有功效都記錄下來,完成了這一本《本草綱目》,為從事於、研究於、有興趣於表演教育的人們,留下了一份大補帖,並使這些經驗能在未來的課堂與劇場中生根發芽,持續傳承,照亮更多表演者的前路。
書籍資訊
《206排練場裡的微光:一個表演教練的教學手記》 作者|林如萍 出版|2025年2月 定價|880元 購書由此去(另開新視窗)
撰者簡介|尹懷慈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表演組學士、劇創組碩士。 以演員、編劇、舞臺監督等職位,在劇場努力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