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

第068期 (2025年04月出刊)


文/藝教所碩三 林道俊

 2 月 20 日,本校舉辦了一場精彩的講座,邀請了擁有教學藝術家之父美譽的艾瑞克.・布思,Eric Booth,根據他的著作《MAKING CHANGE: Teaching Artists and Their Role in Shaping a Better World》(中文譯本《把藝術變成動詞:教學藝術家塑造美好世界的神奇魔法》)分享了關於教學藝術家在教育、社區參與、社會實踐的角色與影響力。

這場講座不僅提供了深刻的啟發,更喚醒了聽者對藝術教學意義的反思——藝術如何喚起好奇心、點燃學習動機,並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更具同理心的世界。聽完 Eric Booth 的分享,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學藝術家」這一角色的多重面向,並重新思考自己如何將更豐富的藝術形式與方法實踐於藝術教育。

「When teaching artists activate the artistry of young people, positive outcomes arise.」~Eric Booth

 

圖1、Eric Booth講座海報(來源:網路) 
圖1、Eric Booth講座海報(海報設計:謝佩儒)

 

重新思考教學藝術家的角色 


與主要專注於創作與呈現的藝術家,或專注於傳授技術的藝術家教師(artist teachers)不同,教學藝術家(teaching artists)擁有獨特的身分。教學藝術家引導他人進入創造過程,不僅是為了教技巧,而是為了喚醒每個人內在的藝術性與想像力。

這種藝術性喚醒可以發生在不同的場域,如:課堂、醫院、養老中心,甚至某個企業的會議室。藝術教育讓創造力與個人經驗產生連結,激發人與人之間更深層的理解與互動。這讓我反思,作為一位教學藝術家,我們不僅是傳遞知識的媒介,更是促進學習者與自己、他人、自然以及環境之間建立連結的橋樑。

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單單是教學習者如何使用畫筆、雕刻工具或其他藝術媒介,而是可以引導他們探索自己對藝術的感知、個人經歷中的情感與故事。每位學習者都擁有獨特的經歷和視角,而作為教學藝術家,是協助他們從這些經歷中汲取靈感,發掘出他們的創造潛能,再透過藝術的語言與形式詮釋。

 

教學藝術家的共感啟動工具 


主講人分享了讓聽眾深感共鳴的教學藝術家策略,其中四項自己特別有共鳴:


先讓學員投入活動,再提供資訊(Engagement before information)

有時候在教學現場,很容易出現一種「迷思」,認為學習者學會技術的速度越快,就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可是,教學藝術家可以重新思考是否充分引發了學習者的興趣與好奇心這一重要的學習過程。真正有效的學習,應該是先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讓他們主動去探索與學習,教學藝術家再循序漸進般的引導,這或許能夠提供學習者更理想的學習經驗。

 

先放慢速度,再加快腳步(Slow down to speed up)


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有意無意地加快進度,期望能更快讓學習者掌握更多技巧或者知識。然而布思強調,應給予時間讓學習的動機自然浮現,因為慢下來,能夠給予學習者更多的思考與探索空間,反而能夠加速他們的理解與激發潛在的創造力。

 

挖掘才能(Tap competence)


每位學習者都是一個擁有無限潛力的藝術家,作為教學藝術家,幫助挖掘出學習者與生俱來的藝術才能,發揮內在的創造力,通過藝術的形式來表達自我。這對於學習者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歷程,也是教學藝術家應秉持的教學理念之一。

 

展現真實的自我(Authenticity)


教學藝術家的影響力不僅在於教授的內容,更在於如何與學習者互動與對話,於藝術學習與探索的過程中維持同等關係,共同發現藝術,並以自身在藝術的熱忱與投入,激發學習者的藝術才華。

「The Law of 80%--eighty percent of what you teach is who you are.」~Eric Booth

 

切入點的概念


Booth 提出一個深具啟發性的觀點——切入點(entry point)。這是學習者透過個人經驗連結到創造過程的起點,而非資訊的灌輸。教學藝術家精心設計這些切入點,創造出一個讓人能放心冒險、探索並找到自我表達方式的空間與時間。

這一概念讓我重新思考了藝術的教學應該如何更具啟發性,如何更適切的激發學習者對於藝術學習的好奇心與興趣。切入點的設計,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個重要的起點,更注重於個體的獨特性,引導他們從自我探索中找到創作的源泉並與藝術連結。

 

教學藝術家作為改變的推動者


Booth 也談到教學藝術家在傳統教育以外的重要角色。在英國與美國,教學藝術家的實踐場域廣泛,也深獲認同。在當代社會中,教學藝術家正以多元的方式介入各種場域,發揮藝術的轉化力量。例如,在「社會處方」(social prescription)的實踐中,藝術創作被視為支持心理健康與促進整體福祉的重要方式。於長者照護與社區建立方面,教學藝術家透過社區參與藝術的實踐減少老年人的孤立感,並鼓勵其自我表達、與社會連結;而在醫療場域中,藝術的介入不僅帶來療癒與喜悅,也被證實能有效降低醫療資源的使用與成本。這些實踐顯示出,藝術不只是教育的工具,更是一種促進社會對話與改善生活品質的力量。

在這些情境中,教學藝術家成為自主創業者(self-entrepreneur),以創造性方式回應社會需求或議題,發展出具前瞻性的藝術實踐。作為一名教學藝術家,不僅可以在課堂內創造變革,還可以在社會其他領域中,藉由藝術實踐來推動正面的改變。

「Teaching artistry is the sleeping giant of social change.」~Eric Booth

 

最後的反思
 

聽完講座後,不僅重新思考了藝術教育的本質,也反思每個人如何能生活得更具創造力、更有覺察力並與世界對話。真正的改變可從那些小而真誠的互動開始,而藝術,當被有意識地實踐,可以成為深刻的人際連結與成長的催化劑。用真誠與創造力引導學習,打造更具意義的學習場域,這不僅能夠讓學習者掌握藝術的方法,更希望能夠啟發他們,透過藝術找到自我、表達自我。我深信,藝術教育不僅是技術的傳輸,更是生命的啟發。教學藝術家可啟發學習者去發現並發揮他們的潛力,幫助他們透過藝術語言和創造過程找到自我,實現自我。

 圖2、作者親筆簽書(攝影:陳亞玫)   圖3、與作者合照(攝影:陳亞玫)

圖2、作者親筆簽書(攝影:陳亞玫)                                   圖3、筆者與作者合影(攝影:陳亞玫)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