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名棻
時/地:2025年2月5日,台北國際書展 引 言:于善祿 主 講:梁廷毓 與 談:王聖閎
本書是一本思索鬼魅、影像與視覺論述的文集,匯集了作者於晚近歷史轉型正義、非人轉向趨勢中的超自然鬼魅與漢人、原住民互動之歷史和記憶的創作與研究實踐過程當中,所陸續發表系列思辨性書寫。講座邀請關注在地藝術理論生產與擴延的學者王聖閎進行相關課題的對話與交流。
幽靈與鬼魅之間:當代藝術中的敘事轉向
作者回顧過去十年來於藝術學院的教育經驗與自身創作,試圖探討2000年至2010年間臺灣當代藝術中,透過爬梳地方歷史、找尋被遺忘的邊緣生命,並賦予其重新敘事動力的「幽靈學的轉向」。然而,作者也指出這種將被排除者比擬為「幽靈」的隱喻性手法,可能忽略了臺灣民間社會中真實存在的超自然鬼魅。因此,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如何協調和協商隱喻性的幽靈與真實的鬼魅之間的關係,並從藝術實踐的角度,透過視覺思維重新面對被排除的影像、檔案與生命。
圖1、作者梁廷毓(右)闡述自身研究的起源與核心關切。(攝影/陳琨銓)
影像、檔案、感知:重思鬼魅的藝術實踐
本書主要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透過殖民時期關於死者的攝影,以及帶有濃厚死亡意味的攝影時,尋找凝視的破口或裂縫,重新看到那些原本已被客體化、對象化、物件化、封存的生命;第二章聚焦在承載鬼魅亡靈以及超自然現象的媒介或載體,以及臺灣民間社會對檔案的想像,是一種類檔案或另類檔案的東西,探討這些是否可能產生一種重新拾回歷史的重要媒介;第三章探討光學的問題跟鬼魅或幽靈關係,從感知的角度切入,延伸討論民間所討論的巫者、薩滿,及「陰陽眼」,並探討我們的視覺觀看方式是否能借鑒這種將鬼魂生態化的眼界,看到超自然鬼魅跟隱喻性幽靈共存的一種生態。
「魂」的現身與辨識:藝術性研究的挑戰
與談人王聖閎認為梁廷毓的研究,屬於藝術性研究(Artistic Research)的範疇,在學術審查體制中面臨獨特的挑戰,例如:創作思考與理論寫作難以分割。並指出,本書對於臺灣當代藝術近十多年來的「田野熱」與「檔案熱」下的轉化進行了深入的推進。王聖閎指出許多當代藝術家借用「魂」的議題來指涉歷史中的壓迫結構與破碎生命,「魂」往往成為一種敘事動力的隱喻。然而,廷毓的書試圖回應與變革此現象,探討的並非僅是人的問題,也觸及了真正的鬼魅與靈異問題。
圖2、與談人王聖閎(左)侃侃回應對作者研究的觀察與延伸見解。(攝影/陳琨銓)
王聖閎將書中探討的「魂」的問題歸納為「魂的現身」與「魂的辨識」兩個面向。他認為,過去的藝術創作較常關注如何給予「魂」現身的條件,而梁廷毓的著作則更著重於後者,反思既有的辨識系統,包括學術體制如何將「魂」對象化、客體化。此外,任何不被既有社會系統辨識或無法被知識系統收編的事物都可被視為「鬼魂」,而作者在研究族群交界地帶難以被辨認的犧牲者時,正是著力於探討當分類系統失效時,如何重新提取敘事。
從幽靈到透明人:藝術創作者與另類視覺的共構
最後,王聖閎提出,後續延伸發展方向或許可以從幽靈學的視角轉向藝術創作者自身,關注那些在當代課程體制下不被系統辨識的「透明人」。他認為應該為這些看似「不事生產」的生命姿態進行變革;梁廷毓則分享自身經驗,他雖無靈異體質,但藉由「亡魂之眼」的朋友來協助生態化歷史現場,意識到人與非人的共存。這也說明了其著作探討的視覺思維方式,或許能作為一種理解超自然與隱喻性幽靈共存的路徑。
圖3、出版中心于善祿主任(右)擔任本場講座主持人,會後與作者、與談人於北藝大展櫃前合影。(攝影/陳琨銓)
【書籍資訊】 《亡魂之眼:鬼魅、影像的視覺思辨與論述形構》 作者|梁廷毓 出版|2025年1月 定價|450元 購書由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