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

計畫執行者:朱曼菲
計畫期間:2019.08.11-2019.08.25
計畫地點:東京、京都、大阪



計畫內容

不受限於在學期間偏西方體系的劇場元素,充實自己對於「劇場設計」的定義,觀摩學校以外現正運行的劇場設計,進而充實自己的世界觀。計劃在充滿東洋之美的日本,走訪主要城市—東京、大阪,以及文化古都—京都。

日本保留下來的傳統劇種很多,透過國際體驗學習的機會,到日本專門演出各劇種的劇場親自感受、體驗、學習。每次觀戲帶著隨身繪本,邊看劇、邊速寫速畫,繪下觸動我的場景 。劇場中的嗅覺、觸覺、聽覺我留不住、帶不回來,但是透過手寫的溫度,我可以留住感受到的情緒、還有相機帶不走的感動。

圖一  東京銀座 - 歌舞伎座
圖一  東京銀座 - 歌舞伎座


體驗心得

當我在京都看完舞踏演出,表演者在最後一刻,隨著舞蹈動作輕柔的跪下,以雙手將演出用的花,獻給在他正對面的我。看完舞踏回住處的路上,我很快樂,全身升燃起很多能量,想把這些感動,帶給更多人。隔天早上,我跟旅伴看著窗檯這朵花,想著在旅途中要好好呵護她並不容易,更不能帶上飛機回台灣,那為何不傳承這份感動呢?在飯店退房時,我們將這朵花送給飯店的櫃檯人員,感謝這幾天的招待。我看到他們綻放出最真誠的笑容,像個小孩突然收到糖果一樣驚喜,以不熟練的英文頻頻對我們說:「真的很謝謝!好貼心、好開心!」我保留了花朵最美麗的時期,也讓對方有個美好的早晨,留下珍貴的回憶,我是個幸福的人。

八月底某日,在京都被颱風嚴重影響行程。我們原本預計參觀伏見稻荷神社,搭車時不幸的鐵路因颱風誤點停駛,大家被困在車站一小時以上。伏見稻荷近在眼前,但一出站便是狂風暴雨,路上行人紛紛壅擠地躲在車站內,等待雨停。下雨的京都別有風味,想必不少人覺得很浪漫,但我只想跳脫這些「出國濾鏡」,並非出國體驗到的一切都好、自己出身長大的台灣就不值得珍惜。台灣也有颱風、也會有路上風雨的時候,我只覺得不論是世界何處,我們面臨的問題根本是一樣的,面對自然、不可抗的因素,「順應」是此刻能選擇的辦法,也毋須特意崇洋媚外。

旅行跟生活的差別在哪裡呢?我們不過是從自己生活慣了的地方,轉移到別處別人生活慣了的地方,便定義其為「旅行」。旅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旅行 ,在「旅行」的過程中,我體悟到這件事。

圖二  一幕見席的座位是3樓最後方
圖二  一幕見席的座位是3樓最後方


歌舞伎

出發前我在網路上查找過「一幕見席」的資訊,票券會依據當天演出的曲目分段,且會因當天售票剩餘的座位而影響,因此需要現場排隊碰運氣。幸運的我在東京銀座-歌舞伎座,買到《八月納涼歌舞伎》第一章第二部的〈闇梅百物語〉,演出僅有一小時,而觀戲時劇場內居然可以吃東西,這與台灣的劇場規定相當不同。情節雖然都是日文對白,但肢體、現場奏樂、舞台燈光服裝等設計,十分吸睛,讓一切跨越了隔閡,我明白劇情的走向、感受到情節呼吸的節奏,聽著傳統樂器三味線襯托歌舞伎的唱腔,演員進退場華麗地使用升降舞台的陷阱室,觀察到很多劇情規則,像是一景正式歌吟,下一景便會有丑角出來等,螢光骨頭效果、投影星星雪花落下………有機會能再看歌舞伎我一定不會錯過,真的很喜歡、好精彩!


能劇

京都觀世會館遠離觀光區域,現場觀眾幾乎都是當地人,著正式服裝觀賞,更有看到有觀眾手拿著「謠曲本」對應演員在台上的唱詞。我在此觀賞能劇演出《青年研究能》,曲目是〈冰室〉、〈棒縛〉與〈熊坂〉。

能劇的舞台空間呈現L型,基本上主角的進退場都在走廊那頭,小角色或是黑衣人會由主舞台側面一個小通道偷偷離去。演員的服裝華麗,主要角色會佩戴面具。燈光變化不大,整體重視演員的唱腔與舞台走位。演出時旁邊都有「地謠」──像古希臘悲劇的歌隊,以唱念方式說明故事。戲長三小時,加上能劇步調緩慢,讓我有機會邊看戲邊速寫,以繪畫留存我的印象。

圖三  能劇的舞台空間呈現L型
圖三  能劇的舞台空間呈現L型


舞踏

我在京都舞踏館觀賞舞踏演出《黃泉之花》 。單一場次只有9個座位,一日只演兩場。我很慶幸能買到票,近距離感受舞踏的魅力,汗水與擺動的肌理在燈光下真的很動人。舞踏比起其他傳統劇種更為小眾,接觸的人不多,與我同場的觀眾多為外國人,觀眾坐在椅墊上,演員就在前方不遠的榻榻米處演出,沒有台詞,只有純粹肢體的感動。

圖四  京都舞踏館,每場只容納九位觀眾的小空間劇場
圖四  京都舞踏館,每場只容納九位觀眾的小空間劇場


體驗感受

旅程中剛好遇上日本當地的中元節(お盆/おぼん),從東京到關西的鐵路或是夜巴都一票難求,只剩下飛機的選項。於是我們在規劃從東京成田機場飛往大阪關西機場,再轉乘到京都。日本國內航空的搭乘的多數是本國人,行李輕便,也因此增加我們觀察日本當地人的機會。我從來沒有在日本搭國內航空的經驗,身邊少了一些觀光客,讓我們能好好深入觀察當地,也在前往京都的路上,複習了一下日文。

離開時沒有太多不捨,更多的是關注在當下,並回憶這兩週所看的劇場演出有多難得。甚至產生一個念頭,覺得當初命運安排我進入北藝劇設,目的或許就是在鋪路讓我這趟來日本的時候會注意到他們的「劇場表演藝術」,並為此付出時間去研究了解、去把日文學得更好吧?

圖五  京都祇園甲部歌舞練場-彌榮會館,結合各個傳統劇種的「串燒表演」
圖五  京都祇園甲部歌舞練場-彌榮會館,結合各個傳統劇種的「串燒表演」 


展望

劇場的魅力在於「現場的」一切。就在眼前、人與人面對面的演出,毫無後製的場景,就是這麼真實的呈現。看戲的當下,待在劇場觀眾席的時間很多,劇場內不得攝錄影是眾所皆知的規矩。但是可以繪畫。繪畫也可以記錄我當下的感受,每一次觀戲時,我都會帶著我的隨身繪本,邊看劇、邊速寫速畫,繪下觸動我的場景。劇場中的嗅覺、觸覺、聽覺我留不住、帶不回來,但是透過手寫的溫度,我可以留住感受到的情緒、還有相機帶不走的感動。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