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愛偉
台灣教育在世界化潮流趨勢之下,從早期的僑生擴及邦交國、中南美洲及歐美國家外藉生,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The International Master of the Arts Program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IMCCI)是國內第一個結合藝術與文創為導向之全英語國際碩士學位學程,以北藝大多元豐富的展演教學資源為主軸,提供基礎研究到實務操作的經營管理課程,連接藝術管理的台灣經驗與世界趨勢。筆者來台灣就讀碩士班之前,擔任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助理策展人,也因為這樣的背景,更期待能進一步了解,台灣藝術教育對知識及創作的養成,與外國留學生所在當地或西方國家教育的差異之處。雖然台灣的族群及文化背景不似東南亞那麼混雜,但台灣以民主開放的思想,包融、廣範接納各區域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使大家都更易於投入及大膽開拓。
自108-2學期開始,很榮幸的有機會擔任張懿文助理教授《跨文化交流田野教學案:「世界化藝術、舞蹈與表演」與北投身體性》的計畫助理,借此機會,可從舞蹈入門的基礎開始認識,參與之前很喜歡觀賞卻一直不敢參加的舞蹈工作坊;觀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從舞蹈的肢體動作等,跨越國界、種族、認知,從生疏到解放束縛,盡情舞動、投入,漸漸的也能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產生了互動與配合。
懿文老師的課程安排非常緊湊,在理論課程中也穿插舞蹈工作坊,透過工作坊老師們的帶領,引導學生將身心隨著音樂旋律、舞步節奏擺動,激發同學內在與生俱來的肢體語言,也透過不同的肢體表現,讓大家體會不同地域環境所培養出來的表現形式也各有不同,藉由「解放」自己的同時,吸收來自不同民族所發展出來的舞蹈,知識就隨著身體經驗悄悄的進入腦袋,這也是老師對於教學上很重要的理念──「把身體經驗轉化為知識」。
鳳甲美術館「北投在地姿勢採集計畫」 1
「北投在地姿勢採集計畫」以身體形象為主題,延伸出三條不同討論的軸線,分別是「勞動的身體」、「社交的身體」和「表演的身體」三個子題。IMCCI學生參與由編舞家許生翰帶領,透過一系列對北投歷史的挖掘,用自身文化的理解,重新以演出的方式呈現。 編舞者許生翰引導學生思考北投身體性的概念,從北投的殖民歷史,以身體表現權力(Power)、服從(Submission),北美洲加拿大藉的張依諾在香港出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藉由藝術、語言等方式,表達本身對於「國族」概念的混淆與認同危機,並指證人類潛在的排他傾向,也企圖從中探詢跨越種種障礙的可能,在表演的身體中尋找「我」身處的土地與空間。
雲門舞集
本次榮幸邀請到舞者郭少麒擔任引導者,郭少麒是本校舞蹈系所的畢業生,也曾經擔任懿文老師的課程助教,所以在教學生很快的就能讓學生適應、進入狀況。首先解釋人體運作的方式,以太極導引作為練習,尤其是脊柱的關節運動和圓周運動,以西方古典曲目作為配樂,配合芭蕾舞的基本動作開啟體驗課,透過語言與身體的交流,讓舞蹈肢體語言跨越了語言鴻溝,使學生收穫滿滿。
"「每個人都可以擺脫發展自己的空間和動覺意識,因為它跨越語言,引起人對動員空間和共享經驗的能力的關注。」—張依諾(加拿大)
「它將成為我過去的體驗活動,而我身體的經驗也可能使我在將來對身體進行思考。」—葉銘浩(馬來西亞)
「即使只嘗試了一個半小時,在工作坊剛結束後,絕對能感覺到身體運動的影響。」─卡繆(菲律賓)
「對於舞蹈工作坊印象深刻。即使我們不是專業的舞者,郭少麒仍然鼓勵我們加入舞蹈工作坊。當他讓我們首先開始用芭蕾舞加熱身體時,我會喜歡上它。總的來說,我知道不同的舞蹈風格都有自己的熱身姿勢,即使是在台灣,現代舞蹈也是如此。芭蕾舞確實可以幫助舞者鍛煉並增強肌肉。此外,我上學期在北藝大參加了太極導引課。我知道“氣”或流的概念。感覺真的很放鬆,同時又充滿活力。但是,在這次工作坊中,當我們將太極導引與舞蹈編排結合起來時,我的身體運作方式令我驚訝。我喜歡教練從手掌部練習開始,然後帶領我們一步一步地轉向關節。跟隨他的腳步很容易,也沒有壓力。練習了太極導引一段時間後,當我們不得不分開進行小組練習時,我覺得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平靜和自信。對我來說,感覺就像冥想運動。此外,作為觀眾,觀看另一組表演。一開始,當所有人都擠在中間,創造出第一波浪潮時,讓我印象深刻。與導師說的話類似,所有舞者都跟隨著領導者,感到炸彈的能量相互流動。」─Warangtip Singhakarn(泰國)"
懿文老師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透過來臺留學的國際研究生對於北投在地文化的不同議題,發展由外國人眼中跨文化理解的北投身體性,以「藝術方法學」的觀點,省思藝術統合教學的實踐,建構以藝術為本、實踐導向的參與式學習法。本計畫案成功串聯北藝大與北投區地方藝術機構如鳳甲美術館,以資源共享為原則,發表成果展演《那些在北投的外國人們》。
在經過兩個學期的淬鍊之後,學生們也自發性的參與同樣由張懿文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的北藝大USR計畫─「Hi-Five Plus: 從北投平埔族群到屏東原住民的國際藝術對話」,及2位泰國學生參與在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蒂摩爾古薪舞集 (Tjimur Dance Theatre)2020年的蒂摩爾生活藝術節,擔任《國際身體工作坊》:當中《泰泰跳舞》的泰國民俗舞蹈講師。另3位來自中美洲貝里斯、宏都拉斯及瓜地馬拉的IMCCI學生也參與手作工作坊,學生將當地傳統文化,運用所學透過藝術,創造結合知識實踐,分享給台灣南部的原住民社群,以藝術作為媒介,促進國際學生在地化、本地生國際化的雙贏效果,培養國際研究生透過田演調查教學案的經驗,獲取成為藝術企業家的能力。
國際藝術教學實踐,在教學研究同時建立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培養大學社會責任,持續社會責任精神,增強北藝大與社區之間的在地連結。筆者從任助理的角度,觀察到國際學生漸漸從陌生到與社區情感融合,再進一步解除心情理上的䣓閤,與這個島嶼的人文,透過藝術媒介,培育外藉研究生消除文化歧異,具備跨文化溝通與理解的能力,認同與差異。透過本校國際學生積極與在地文化串連。有助於台灣外交能見度與友邦關係發展,一步步建立及增強外交策略聯盟。
註1 :鳳甲美術館推出北投在地系列採集計畫已邁入第三年,此計畫每年度以不同主題為切入點,邀請使用不同媒材的藝術創作者來到北投,針對北投地理、歷史、自然環境、人文社會等不同項目進行發想,帶領包含學童、青年、銀髮族群等跨年齡的在地社群一同創作,並將共同研究、創作的成果,於美術館中進行展示或表演。內容緊繫地方紋理,形式跨域多元,經過數年累積,逐漸建立出以藝術創作認識在地的方法。今年度以「身體」為主題,開啟包含舞蹈、戲劇、行為等不同表演形式在內的動靜態展演活動,希望從北投出發,呈現帶有在地生活的特色、又能普世共享的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