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

撰文/建文所 陈怡璇


在疫情世代影响之下,这次「文化资产的保存实践与诠释转化」课程我们组的转译提案尝试以线上策展方式去涵括田野知识的提供、地织商品贩售、教学用玩具教材,一是提供线上教材让想学习织布的学员能预习了解,先认识部分背景知识也许可帮助老师的教学更流畅;二是线下的商品将排湾族生活例如织布、耕种生活场景做成公仔玩偶,并且以玩具说明书方式将图纹故事放在上面做解说,藉由三种形式的串连将「排湾族织布」知识传达给大众,提供想参与或了解的人各种不同程度的接触机会与形式。其中视觉组的我便是负责「排湾族织女Vuvu 盒玩」的玩具设计与制作。

盒玩动机的产生是由于课程田野参访三地门的排湾族童玩馆时,回想自己幼年接触的玩具大多是现代都市生活形象的芭比或汽车,那排湾族人小时候会玩什么样的玩具?扮家家游戏时也会呈现部落文化中的石板屋,或是模仿老人家煮菜、农耕、打猎或织布的情境吗?便引发想将排湾族生活场景与器物制作做成玩具的想法;而「玩玩具」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幼童们透过重复动作与模仿来认识器物和工具的使用,甚至从各角色扮演中建立自我的价值定位,于是便思索「玩具」是否能成为这次课程文资转化的一种可能,将田野中获得的资料与现象观察放进这组玩具里?


Pulima 成為完整的人--排灣族織女Vuvu 盒玩設計發想

将玩具视为一种「好亲近的、提供学习的、让人产生了解兴趣的」途径,我在绘制图稿前思考「排湾族织布文化」需要推广协助的部分,用以下问题订定玩具制作方向:

▲ 学习织布过程中有哪些「需要被教导的事物」?  (例如:认识什么是「Vuvu」、「排湾族地织」、「苎麻」、「拦沙纹」等)

▲ 同学们在学习织布时有哪些部分是觉得困难的?  (例如:处理苎麻线、整经或织布常会忘记步骤、不认识材料工具等)

「协助织布教学」为团队核心目的,在挑选做哪些盒玩项目时以「重现织布过程」来设计,除了达到有趣、引起他人兴趣之外,「成为教材」大于装饰摆设或收藏品的功能,而此目的也影响零件结构的设计,例如为重现织布时的动态──Vuvu人偶腰部可以活动弯腰、手部卡榫可以拿迷你打纬刀等。疫情限制下虽然能透过网路方式与他人连结,但许多身体直接感受的互动型态就不易发生,牵动我更确认身体感的重要性与价值,使得玩具设计时也会思考如何提供没有实地田野机会的人一些织布现场特有的身体经验;同时我也发现:整体织布过程的身体有大量「手部」的使用,与团队强调的核心关键字-排湾族语的「LIMA(手) 」相契合,或织布工艺中大量重复动作与反覆劳动累积这件事,似乎可用手动装置偶重复同一种动作的特性来表现,与孩子们学习时是需要靠「重复的练习」也有所重叠,所以制作时,我参照「排湾族织布工艺」本身具有的特性去选择相应的媒材或技法。

预想让观众看到熟悉的玩具形式,但零件却是不认识或不知如何操作的内容,从这种陌生又熟悉的感受去诱发兴趣询问怎么玩,搭配说明书可自行阅读了解外,在许春美老师工作室的教学现场也可以此盒玩作为辅具教材,藉由织女助教们的解说,边玩边问来学习排湾族织布。


玩具零件的使用设计、作为教材可学习的内容以及怎么玩

盒玩中Vuvu人偶有一般服、苎麻田工作装,许春美老师设计三套可更换的服装,在不同情境搭配合适装扮;角色还有老中少三种年纪之分的苎麻精灵(老苎麻、少女苎麻、苎麻宝),可说明不同年龄的苎麻各自的特性与制作线材时的差异。另外盒玩内的苎麻田场景纸卡,为重现采苎麻情境,纸卡上的卡榫可模拟种植苎麻,把苎麻精灵卡在上方。而纸卡背面是排湾族传统织布的拦砂纹图样,除了可以教导苎麻种植与采摘注意事项之外,透过织布纹样与真实的田地图片的相互对照,来学习织布纹样的来源、布纹是如何与排湾族人的生活连结,告诉学生背后的故事。

「处理苎麻材料」是多个教导处理苎麻步骤的小配件,可组装在Vuvu人偶手上,搭配苎麻田纸卡与苎麻精灵来模拟「采苎麻」场景;处理线材过程先「折断苎麻」,再以塑胶透明片与苎麻材连接,手拿铁汤匙左右移动来重现「刮苎麻」的手部动作;最后的「捻线」则采取真实苎麻线材放入玩偶vuvu手中,教学者可用以说明捻线注意事项外,也让游戏的人摸摸看实体的苎麻材料。

「织布」的环节可让学习者一方面可认识何谓地织机、梭子等工具,也可将配件跟vuvu人偶搭配组合,重现地织时脚抵住木板腰部前后移动的动作,模拟织布动态,也藉由配件型态教导何谓排湾族地织并说明织布过程;角色设计还增加许春美老师的猫咪「牛牛」,因为在工作室织布时也会遇到猫咪捣蛋的小插曲,增添游戏与真实生活情境连结的趣味性;最后是有张织纹小脸,作为织布成品展示的「一块布精灵」!材料以真实的梭织布料来呈现实体织布完成后的环状,让vuvu人偶可拿在手上外,也可挂在身上当配件。

礼物-发现诠释权议题 

课堂有许多议题讨论跟反思,其中排湾族的许春美老师或林秀慧老师都不断提到的「原住民文化诠释权问题」,包括把话语权找回来,或是提醒大家思考不同族群文化该由谁诠释?如何诠释?再来是身为非族人身分者,要如何转化春美老师教导的东西,并且注意讯息的正确性?对于文化资产的诠释,明亲老师讲到面对文化可以是「从内容小、细致、符合真实性,并且做得到,这些要点来确保根源没有被扭曲」,关于内容正确性与否的问题,要如何重述到大家都能吸收又不失去真实性?需要转译者对某文化有真正准确的了解,并且保持沟通。

除了非原住民族的代言问题,还有当代城市原住民的诠释权议题。过去当我们遇到原住民族人,很容易预设他所说的文化资讯皆正确,但实际上未必如此。老师提到年轻一辈是有创意,但都市成长的背景可能就不易理解织布在部落中的价值。创意的同时要如何坚守传统,让传统的部分能稳定呈现,而不是不伦不类的改编?许春美老师说到:「年轻人讲族语应该要让老人家听得懂!」,便提供了一种自我检视的方式,是可以透过部落长辈们是否能理解来确认的!老师们多次提到的诠释权议题,提醒对于资讯传递的责任与细节必须更谨慎的检视。


传承能量的动力来源与有效传承的要件是--「情感」!

课堂也讨论到文资转化要思考案子的受众设定:受众是谁?怎么让受众亲近语言、文化?让受众了解的目标为何?怎么让它更有力量?关于这些问题在此次课程我获得的回应是,促成传承能量的重要动力源是-「情感」!例如透过「织布玩具」观察,若是拥有地织经验的人大多会比没学过的人更有反应或兴趣,由于田野和排湾族织布的实际相处,也更能注意到玩偶织布的动态是自己曾有过的身体感,还有春美老师是如果织布消失会哭泣的人,直接从老师身上感受的那股对织布文化的热爱,都使得大家对这个文化更有感情,若没有那几天的田野,很难体会这些感受。经过课程有些同学与自身族群对话,打算将排湾族织布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而我也增加了信心,之后想继续尝试玩具转译其他文化内容,传承的种子似乎发散出去并且在各处持续成长中。同学们能达到「传递排湾族地织正确知识」以及「制作符合春美老师需要的教材」,需综合田野五感搜集而来的元素,才能促成后续更为有效的传承状态,看来关于传承除了拥有学术知识与关心外,透过一定程度的实地参与而获得的身体感受也是十分重要!

另外过去诠释他人文化时会担心转译的内容是否正确,但发现这次对此问题却是安心许多!经过实地与我的转译对象(人、苎麻、地织机等)相处,能清楚理解「排湾族地织」从材料取得到织布的来龙去脉,也较能掌握它们的型态或使用细节,且期中、期末还有春美老师、秀慧老师协助大家确认资讯的正确性,这样的资料搜集过程使我们在转译文化知识时是更有信心的,未来在做任何文资的诠释转化时「实地参与了解制作脉络」、「透过身体五感与诠释对象多次对话沟通」以及「请长辈或专业者协助把关」都是往后值得去注意的部分!


人偶设计说明

1. (左)  Vuvu服裝玩具示意圖  (右) 服裝參考資料 ( 拍攝:陳怡璇 )
1. (左) Vuvu服装玩具示意图 (右) 服装参考资料 ( 拍摄:陈怡璇 )

2. (左) 苧麻田玩具示意圖  (右) 參考資料翻拍自<tjinnun nuwa paiwan排灣族的織布> 一書 
2. (左) 苎麻田玩具示意图 (右) 参考资料翻拍自<tjinnun nuwa paiwan排湾族的织布> 一书

3.(左) 處理苧麻材料玩具示意圖  (右) 折斷苧麻、刮苧麻步驟參考資料( 拍攝:陳怡璇 )
3.(左) 处理苎麻材料玩具示意图 (右) 折断苎麻、刮苎麻步骤参考资料( 拍摄:陈怡璇 )

4.織布成品玩具示意圖  ( 繪圖:陳怡璇 )
4.织布成品玩具示意图 ( 绘图:陈怡璇 )

5. (左) 織布玩具示意圖  (右) 以超輕土混和La Doll石粉黏土塑型,用壓克力顏料上色的玩具成品-「織布vuvu」( 拍攝:陳怡璇 )
5. (左) 织布玩具示意图 (右) 以超轻土混和La Doll石粉黏土塑型,用压克力颜料上色的玩具成品-「织布vuvu」( 拍摄:陈怡璇 )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