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文/教學與學習中心 許妍甄

圖1、 江美萱助理教授
圖1、 江美萱助理教授


「對於未來,北藝大有非常多的藝術領域、可以培育人文素養的課程,我也非常鼓勵電影系學生,多多利用其他學院的資源。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其實可以激發很多不同的創意,也可能帶給藝術教育各種新的可能性,這是北藝大學生得天獨厚的資源。」


繞點路,其實很值得

大學時期唸英文系開始接觸大量的電影與戲劇,後來到美國念比較文學,轉而吸取文學精隨課程,如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後殖民論述、現代主義理論等等,經過兩年的修業,感受仍對電影情有獨鍾,特別是亞洲電影,因此博士班申請亞洲語言與文化研究學系,聚焦在華語電影與視覺藝術的探索,雖然是以電影研究為主,但是仍然接觸不少文學、歷史領域的課程,在這些領域的學習,老師說有助於深化探究電影的領域,找到自己最關心的議題,就是早期六、七零年代臺灣的國語電影。「好像繞了很多遠路,但其實我還滿喜歡這趟遠路上的風景和體驗,這條漫長的路其實還滿值得的!


魔鬼藏在細節裡,你的觀看不能只是看

在教學的路上,美萱老師初期留在美國任教,教授亞洲電影、流行文化及文學,回到臺灣到北藝大任教,首先面對一個滿大的衝擊是,學生不再是單純文學背景的學生,而是電影創作學系,面對以創作為主導的學系,作為一個電影研究的老師來說,能夠為這個系所帶來什麼樣的貢獻呢?

第一個,提供學生觀看與討論電影的工具,美萱老師提到過去在文學的學習上,非常重視文本分析,現在學生所謂的「看電影」,真的是看了電影嗎?老師接著分析,現在的媒體工具非常便利,學生可能在家利用電腦、手機,甚至一邊做其他的事情就可以一邊觀看電影,但是電影裡的細節、場面的調度、光線的變化、聲音的層次等等,學生未必注意到,美萱老師也分享曾有學生跟他說,自從上過老師的課之後,看電影就不再只是放鬆的看電影,腦袋會很自動的去觀看細節、思考,對老師而言,聽到學生這樣的回饋甚是欣慰!

第二個則是批判思考的能力,注意到電影的細節後,開始要去思考為什麼是這樣,「我覺得去培養學生獨立批判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美萱老師提到批判思考是一種開放性的、不帶偏見的評論與思考能力。舉例來說,一般觀眾或許會認為商業片不過就是不需經過大腦思考的爽片,但美萱老師特別提到,「就算是類型電影,背後還是有值得去思考的地方」,老師也舉例,「譬如說恐怖片可以從女性主義角度去探討;九零年代日本恐怖片裡,以電視、錄影帶、手機帶出的情節,是不是也是一種對科技的恐懼或不確定性」,又如老師所研究的黑幫電影,背後所隱含的國族主義等等,換句話說,每一部電影就是一個值得探究的文本,對電影創作學系的學生而言,觀看電影並不是單純的看電影,而是在觀看的同時找到自己的觀點。

批判思考的訓練須要透過很多的練習,「但是首先必須要先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感到重要性,也要提醒學生們「小題大作」,任何的小細節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將這些環節建立和學生的關聯性,會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是辯論,老師說他在課堂上會當起小惡魔,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讓學生們進行思辨,「如果他們真的要從我的課堂帶走一樣東西,就是帶走這個東西吧,因為這可能對於他們人生未來發展還滿重要的部分。」

「對我來講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了解歷史是一種以古鑑今,「知道歷史也可以幫助我們思考現在的定位」,「電影不只是一個藝術的文本,他其實是紮根在社會、源自於社會,你可以說他反映,甚至批判了,更甚至是有機會去重建社會概念,他捕捉了當時整個時代、社會集體記憶,透過電影了解在地歷史記憶文化等等的,這也是我希望透過自己本身歷史的訓練可以帶給學生,不只是歷史的重要性,也是去意識到電影在歷史書寫和紀錄上很特殊的地位。」


文火慢煮,豐厚人文素養

美萱老師也常在思考,現在的世代大多數都是靠網路獲得知識、技術,可以透過網路學會攝影技巧、理論概念,「那身為藝術的教育者的我們,還有什麼可以提供?」,「所謂人文素質或關懷,他其實是很慢、很慢的去培養和累積」,美萱老師點出培養人文素養與關懷的重要性,當一個人有很高超的技術跟技巧,反而顯出空洞,獲得人文素養的養分不見得是從電影中,他可能從學生的生活、社會議題,可能是社會學、心理學等不同的領域,在速食文化下,很容易讓人趨近功利主義,太過計較利益、成敗得失,找不到生活的溫度,只仰賴技術的電影,也難獲得電影的青睞,人文素養的培養,需要文火慢煮,細細品味一部電影,找到自己的觀點,成為創作滋養的基底。

網路讓學習變得便利與即時,但缺發系統性,經常是零碎、斷裂的,「我覺得在這種時候,大學的藝術教育課程,反而能提供清楚、明確的架構,至少是一個系統的學習,這樣或許可以去補足學生很零碎的知識獲取」。

好萊塢西部片導演John Ford說,「『一點藝術美學上的挫敗不算什麼,但是足以給你一個死刑般命運的,其實是你商業上的失敗』,但是他這句話背後其實還有一個轉折,他覺得一個導演,你要怎麼樣帶給觀眾滿足,但同時間也不能忘記自己的個性和視野」,美萱老師以此鼓勵學生們,商業電影或許是生存很重要的部分,但其實還可以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你可以說在公式化電影發展的類型之下,他還是有個人風格和色彩,可以做為既有的、帶給這個僵化的類型公式下的修飾音,其實也是一個帶來不一樣東西的機會!」


線上讓我們緩慢,實體讓我們充滿感謝

美萱老師坦言疫情造成的改變在教學上是很大的衝擊,老師從研究生時期就開始在授課,但是線上教學是第一次,無論在技術上、心態上都是很大的震盪,也總是處在一種焦慮的狀態,網路連線的穩定度、學生有沒有聽到、聽不到學生的聲音、看不到反應等等,我想這也是因疫情改成線上教學時,大多數老師都會面臨到的困境,也讓美萱老師不得不跳脫舒適圈,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因為疫情的線上教學,讓美萱老師開始緩慢,過去教學總是急著、快得,要將身上絕學都傾倒給學生,「線上教學開始讓我去思考,說的多還是說的讓學生聽到」,在疫情前,老師總是提供學生大量的知識,因為疫情、因為線上教學,很多事情不得不停下來、不得不慢下來,甚至停下來等待,「我希望我可以透過慢慢地改變去傳遞給學生,但到底具體成果如何,可能還要再一些些時間,再回來看到底有沒有傳遞出去。」,「線上教學是滿崩潰的,很高興回到教室裡面。」

圖2、 江美萱助理教授
圖2、 江美萱助理教授
 


創作跟思考是不能分開的

美萱老師說藝術教育很常會區分成創作跟藝術鑑賞評論,看似有點對立的狀態,「其實創作的整個過程,他不是只有創作這件事情,包含創作前的研究、初步的創作嘗試、反思論述、再次修改、再創作,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若直接進到創作,好像就容易落到市場主義導向,「怎麼樣去平衡個人理念和市場機制」。學生往往是拍攝完作品,才回過頭來寫創作論述,「創作跟思考是不能分開的!」,「要從很初期時就帶入這些概念,透過藝術教育支持,至少讓他們多一點力量,或許可以帶領他們在某些商業市場主導之中,保有一些個人視野與個性」。

反過來看另一部分,「會不會我們很著重在理論,譬如說社會議題、性別、自然生態、多文化等等,然後我們反而離藝術遠了?」,「這是我這幾年自己在思考的,很多時候在知識之外有更多的東西,包括回到藝術的感受性」,「我覺得我可能還在藝術教育這條路上學習,怎麼帶給學生所謂感性的力量。當我們一再評論、一再賦予知識的時候,最初的感動和藝術性,他其實也是很值得在藝術教育中被強調的,但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老師舉美國著名的作家和評論家Susan Sontag《反詮釋》,「藝術的這種精神性、重要性,他是不能被知識所取代的,我們不斷去詮釋、賦予專有名詞,但是不能忘記最根本的精神重要性!」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