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閱讀–城市空間漫遊City walking & reading 計畫執行者:黃毓庭 計畫期間:2019.08.05 – 2020.08.21 計畫地點:捷克布拉格、德國柏林、義大利威尼斯
計畫內容
《空間閱讀-城市漫遊》打算遊走三個歐洲城市,從有交換學校的捷克布拉格開始,銜接廣大的柏林城市,再跳到威尼斯看雙年展,過程中多半是以步行與大眾交通工具輪替,路中遇上的所有日常活動、展演、說明,都使用google translation。這是相當有趣的經驗,異地語言的誤讀是這趟旅程中最神奇的收穫,如詩如斷片般,翻譯後的中文能被閱讀,但離原本的語言意義,有一段容許想像的距離。因此本計畫的成果,是翻譯一本我在二手書店找到的口袋書,附著精美插畫的詩歌集,其他展出物件為google translation的視覺圖像。
圖一 陪我在布拉格與柏林遊走的大學同學,正在布拉格念研究所的:諾翹
旅行觀察
《空間閱讀–城市空間漫遊City walking & reading》這個計畫基本上是一個「當代展覽(與路邊)觀察」,主要地點包含布拉格美術館、柏林猶太紀念館、威尼斯雙年展,但回台之後,發現一本比我原先找的計畫參照-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空間物種: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更適合的書,叫做-赤瀨川原平的《路邊觀察學》以及今和次郎的《考現學入門》,這是更專門針對路上可以做的奇幻無聊分析,舉例如:城市人的坐姿傾斜角度觀察、關於年紀的髮型觀察。一開始對歐洲的想像,是希望在這三個城市裡,找到類似的觀察,但重點放在「展場等空間的運用上」。 確實發現展館都極致乾淨,毫無多餘之物,另外,建築空間也是襯托作品的因素之一。但這三個城市的街道外觀,如房子、馬路的色調與結構相當統一,任何一個建築外觀能分辨出來的鑲板,都有顏色,歐洲是一個生活各處:招牌、票券、街道、店面、車廂、人們衣著,都有顏色的地方。關於語言,剛到布拉格的時候,我一直以德文說謝謝,但同學提醒我,這樣在捷克不是很有禮貌,畢竟他們遭受過德國納粹迫害,所以講英文就可以了。這題點了我,就算是遊客,也應該做足功課。
圖二 位於柏林博物館島旁的藝術書店Buchhandlung Walther König an der Museumsinsel
最初想從親身經歷細微的生活觀察,比較歐洲城市與台灣城市(台北)的差異。但抵達歐洲後才發現,我相當依賴翻譯軟體和所有關於「地方」的敘述,彷彿我到當地還要一直靠腦袋(理性)來理解世界,這就跟在家用電腦查詢所有資訊一樣。
我到了第四天,才開始適應布拉格與柏林的日常,慢慢從驚豔的觀光漩渦中走出來。我理解到「生活」跟短暫旅行終究是不同的,我無法深入的理解這三個城市,但它打開了我想探索其他地方的興致,至少得在那個地方待上一兩年,見過它的春夏,經歷它的年月,扎實的生活在地方、飲食、工作,可能才能稍稍的說:我曾在這裡生活過。
圖三 在布拉格書店中,用google翻譯嘗試閱讀書本的我。
理解與誤讀
我這次以一個比較詩意的方式理解與記憶──也就是誤讀了也無所謂的方式,藉由不準確的翻譯語言,來讀所有我看到的文字。這其實有點有趣,因此這個計畫(比較正式)的初次地點是在"書店",我在書店找到很多樂趣,包含書名、書本內容,尤其是短篇章節,經過翻譯,都像是令人驚艷極富創造力的詩篇。文字經過翻譯後,抽象,不精確,重組。他們顏色字體各異,歪歪斜斜,意象與字型在腦中,想像力極速地流動,相當漂亮。
另一個地點是「墓園」,這是一個美術系學生可以使用視覺閱讀的地區,即使沒有閱讀墓碑上的字,也能像在看展覽般,欣賞諸多造型相異的雕塑。儘管這種閱讀方式的不完整,也因此夾雜一半的想像:例如想起鬼魂,但墓園乾淨的像家庭後院,是很實體的空間感受,我想像不出此地真的存在看不見的靈體;然後想起台灣的拜拜、清明節,滿桌的貢品及燻燒得極大的煙。這裡沒有那種台灣祭祀或慶典會有的煙霾,沒有灰灰的粉塵,這裡空氣過度的清澈。帶著試探未知之物的些微敬畏恐懼,我認為這是相當難得的身體經驗。
圖四 布拉格新猶太墓園的入口沿牆邊走,就是卡夫卡墓,乾淨漂亮的令人想哭
第三個關於理解與誤讀相反的例子,是參觀威尼斯雙年展以色列館的作品時,我與同學參與擔任病人,接受童年家庭暴力對待的心理創傷治療,為此看了影片,內容為一個郵輪上的少女隨風走動的實景動畫,歌謠唱著:「我小時候爸爸chop my hands off~ ~」,我以為是爸爸搧她巴掌、打她手心,因此在整個故事裡,我以為這是在描述所有人共有的童年心靈創傷;實則不然,它描繪了嚴厲恐怖的家庭對待:剁手──與中文的「舵手」竟然同音,相當殘酷,而這個嚴重的誤讀令我震驚不已。
圖五 威尼斯雙年展比利時館。藝術家聚集在建築物中心重複勞動。
感受與心得
「我漏寫了一週的日記,這在大學四年以來,簡直不可思議。我每天竭力抓取瑣碎的事物和對話,印記下來。但今天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時間的價值真正被擺放至眼前,我有十五天在陌生的地方,所有感受都是新的,嘗試理解超市,使用翻譯軟體,我還是會想讀懂語言,用腦袋的方式認識新事物,而不是用生活經驗去銜接。」
印象深刻的是歐洲八點半的夕陽: 「說起那個久到去不掉的晚霞,不知何時結束的黃昏,接近永久靜止地霞紅色,以一個相當緩慢的姿態,落入地平線。我看不到它的圓形,被雲擋住,但天色在你不願意的狀況下,被拖得很慢,半小時的事在柏林有三小時之久。憑視覺,我判斷不出時間。出發前就預料到有漫長的白天,但其實一點都不討厭,走了整天,也不覺得特別飢餓,也不是吃得少,就是活動量很低。但正常的度日子,不用與人特意交談,我想是這個不與他人交談的狀態,讓我的體能消耗得比較慢,我幾乎沒有急躁過甚麼,慌張過甚麼。」-0827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