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計畫執行者:王仁薇
計畫期間:2019.08.01-2019.08.30
計畫地點:紐西蘭



關於計畫

非地方(Non-lieux)指人類保持匿名的場域,不足以被視為一個「地方」。以往,我們對於這個地方的想像來自它乘載的歷史及記憶,然而隨著科技不斷更新,這種充斥各式契約且能夠不斷覆寫的空間逐漸增加,也因此,在過量的個體移動和資訊傳遞之中,人類開始出現混沌、失去連結的孤獨感。我藉由日常的科技使用行為,探討在不同城市間,體感對於過渡空間的感知正將具象化時,又因脫離空間而失去覺察能力的臨界值。運用不斷加速更新的數據時代下身體被編碼轉譯的感知,將個體細微的體驗擴大,嘗試在群體中呈現我們與網路數據相互依存的樣貌及生活共感。

圖一 南北島之間雖然不遠,但崎嶇的峽灣地形使航行時間增加一小時。
圖一 南北島之間雖然不遠,但崎嶇的峽灣地形使航行時間增加一小時。


體驗心得
前文 

在近兩年的創作脈絡之中,我運用現代人所熟悉的數位圖標、網路搜尋引擎等多種日常運用的新媒體及科技使用行為,探討人類的心理狀態在生活中和公共 / 私人空間、距離之間的關係,例如樹林、逃生出口及公共鐵櫃等。而延續著正在發展中的創作概念,我將這次漫遊方向定位在探討城市空間、發展速度和人類隱私之間的關係。

相較於不斷更新、追求分秒即時的世界大國,我選定的是地理位置偏遠、背離旅遊旺季,位在南半球邊陲的紐西蘭,並以南北島共五座各具特色的城市為漫遊目標:奧克蘭(Auckland)、威靈頓(Wellington)、基督城(Christchurch)、皇后鎮(Queenstown)和但尼丁(Dunedin)。透過穿梭在這幾個同樣座落在世界邊陲,卻因為自然環境的相隔及不同的發展方向自成一格的城市之間,我希望能夠在移動、跨越的過程中形塑出當地和台北、世界步調的異同。

圖二 “第二天我的傘就被吹壞,第三天在倒熱水時燙碎清晨的玻璃杯。
圖二 “第二天我的傘就被吹壞,第三天在倒熱水時燙碎清晨的玻璃杯。


心得

現今的科技時代下,交通、媒體縮短了人與空間的相對距離、實際地理位置的距離、時差的距離、網路社群的距離,又或者是看似親密卻又疏離的情感距離。然而當向外連結成為一種繁瑣的狀態時,我們似乎也從創造科技的物種變成同時被科技操控生活的群體,這樣短暫、過渡性的狀態經常反映在現今多數人的共同感知經驗裡,人類也因此開始出現混沌、失去連結的孤獨感。

以法國當代人類學家Marc Augé所提出的非地方理論作為觀點,在當代,車站、連鎖超市、旅館這些因應加速人或物的運輸而產生的設施或流動型的公共空間,每分每秒都經歷著持續覆 寫的狀態,我們的生活模式近乎趨近於電腦程式裡儲存數據資料的位元:契約執行、關係結束、再次寫入。人類的狀態透過便捷的網路不斷被寫入數據結構之中,網絡世界儲存任何人的軌跡。為期一個月的漫遊計畫,我穿梭在各式不同的流動空間裡,我的身分在巴士座號、床位、預付卡門號之間持續被幾十個幾百個數據覆寫,在大數據裡,我們都只是暫時經過。然而,在不同城市與來自不同國家、種族、性別的人相交集時,我在與他們的談話裡,不再因為不停過渡的狀態感到失去連結,反而獲得許多視野以外的故事。

圖三 旅遊網站推薦搭乘纜車上山,我卻在步行下山時才遇見最喜歡的景色。
圖三 旅遊網站推薦搭乘纜車上山,我卻在步行下山時才遇見最喜歡的景色。


出發前一個月,我利用沙發客平台及Facebook背包客社團和當地人、即將前往當地的旅者聯繫。我的帳號在沒有他人評價的初期,發送出的訊息幾乎都石沉大海,不斷重複投遞的過程更讓人一度懷疑自己傳送的是罐頭訊息。整個月的旅程中,我藉由線上平台的牽引,除了認識許多富饒的靈魂,在威靈頓時我也和居住在當地的Georgina一起度過了非常充實的三天。

Georgina住在市區裡的一間小公寓,整面的書牆和懸掛在牆壁上的畫作都訴說著她品味生活的方式,一天晚上的餐後我們在沙發上看電影,我向她分享我的創作脈絡,談及網路時代的情感轉化,Georgina和我提到她對於這個時代感到最有趣的交流方式:轉傳。她認為,當情緒的渲染力不再需要面對面的方式才能達到時,透過幾個按鍵就能轉傳具有認同感的文字、影像,讓多數人依舊能與距離遙遠的親友交流情感。和她道別後,我在我們相識的Facebook社團裡留下了我們的合照和文字,有超過我自己擁有的好友數的六百多人對我的貼文按讚,還有非常多人在底下和我交流影像或情感,這也讓接觸過許多新媒體創作卻因網路使用的焦慮自我束縛的我,重新意識到新媒體影響人類使用範疇的不同面向。

圖四 Zahra正要出發去新生茶會,我準備前往機場前道別的合照。
圖四 Zahra正要出發去新生茶會,我準備前往機場前道別的合照。


在但尼丁的住宿,我和伊朗人Zahra在頂樓的廚房裡運用Google Maps交流我們的不同背景,我才因此意識到自己雖然抱持開放的心,但對中東的刻板印象卻非常陳舊。研讀觀光的她和我分享她對改變回教國家、清真寺觀光方式的想法,我因此收穫許多創作上的靈感。若不是我在最後兩天意外訂到奧塔哥大學旁的住宿,如果Zahra沒有在新生入學前提早抵達紐西蘭,我想我並不會理解兩個完全不同領域的專業,是如何藉由彼此的異質性相互啟發、如何成為彼此的連結。

”Expect less, get more.” 是我對這趟旅程,也是對未來生活做的註解。我透過採集、擷取的方式,將所經之地的這些感官體悟與考驗覆寫進我的創作和生命經驗之中。而我也將繼續以創作行為帶入生活的模式,將藝術交流、表現的過程發生在人流來去的公共空間中。

圖五 在機會商店裡所有物件都會被重整記憶。
圖五 在機會商店裡所有物件都會被重整記憶。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