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撰文/戲劇學系博士班 程筱媛


海派京劇進入兩岸戲曲研究者的研究視野,迄今將近二十年。回顧這二十年來的研究成果,會發現這些研究論著有一個共同的現象:雖然研究對象涉及海派京劇,卻鮮少以「海派京劇」作為書名。這些論著之所以不以「海派京劇」為名,很可能是因為使用「海派京劇」一詞則必然觸及藝術本體,而目前的研究成果多偏重於報刊、劇場(硬體)、生產體制等外部議題。不同於一般戲劇研究多從作品本身或藝術特色入手,海派京劇的研究軌跡大抵從外部機制向藝術內涵開展。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由於兩岸分治後在各自的文藝政策下不約而同地貶抑海派,縮短了海派京劇的生命週期。另一方面,正如同高美瑜在《海上京奇:海派京劇藝術論(1900-1949)》一書所揭示的:海派京劇是聯繫敘事、舞美、服裝、表演所形成的一套審美體系,加上劇本的開放結構,使得海派京劇,尤其是連臺本戲,難以如京朝派一樣,能夠單純透過「人」的承襲以延續生命。在缺乏影像資料和傳承體系的研究條件下,自然難以從美學層面的分析入手。

因此,對於海派京劇的認識往往停留在一些詞彙所建構的表面層次上,例如:商業化、寫實化、機關布景、連臺本戲、聯彈音樂……但是這些詞彙的具體內涵又是什麼?比如說,什麼是商業化?京朝派同樣以營利為考量,兩地卻發展出不同的藝術風貌。造成差異的關鍵或許不在於誰更商業化,而與兩地的劇場/劇團運作模式及文化特色有更密切的關係。本書在過去對海派京劇既有的、較為空泛的基礎認識之上,對海派京劇的藝術特色進行仔細而深入的論述,為讀者展示了一個更為具體的海派京劇面貌。

本書首先重探北京中心觀點的南方京劇史書寫。在此觀點下,海派京劇是京劇自北方南傳,在南方產生轉化、變形的結果,北方與南方有著源頭與支脈的承繼關係。高美瑜對此主流觀點提出疑問,重新回溯京劇在南方發展的時空背景,指出京劇無論在北方或是南方,皆是南北交融的成果。此外,高美瑜也重新辨析京派、南派、海派的詞彙意涵。京派的定義相對明確,通常用以指涉北京文化圈的審美標準,或延伸為至善至美的位階品味。問題在於「南派京劇」和「海派京劇」的指涉有重疊亦有差異,在使用和定義上往往比較模糊。作者不憚其煩地重新爬梳兩者在時人評論、學術領域及京劇行內的使用習慣及意義指涉,指出「南派」一詞的地理涵蓋面更廣且更關注藝人自身創造性,而「海派」與上海的連結更緊密,強調京劇在商業體制中的風貌已超越藝人自身可以主導的範疇。這部分不只是專有名詞釋義,也說明了「海派京劇」一詞在本書使用的適切性。

外部機制如何影響藝術本體也是書中要探討的重要議題。除了針對上海劇場「班園合一制」的合作雇傭關係及資金營運模式進行詳細的歸納與分析,高美瑜還點出了「案目」這個特殊職務。案目不屬於劇院編制人員,然而他們穿梭在經營者、觀眾、演員之間的工作特性,使他們成為對市場動向最敏銳的一群人。藉由探討案目身分的多重性,旁敲側擊地了解商業機制如何在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發揮作用。目前可考的文獻未必能找到直接例證說明市場機制如何影響經營者決策,以「案目」作為討論這個議題的切入點,眼光既獨到,亦具有說服力。

而本書的論述核心,也就是海派京劇的審美典型及美學內涵,作者從機關布景和演員表演兩方面著手討論。關於機關布景,高美瑜點出了「戲從景出」的概念。海派京劇的機關布景不只是為塑造戲劇場景而存在,它同時也是演出的一部份,讓角色能具體實現飛天遁地、上山下海、瞬間移動的可能。機關布景既因情節的需要而存在,很多時候情節的鋪排亦因機關布景而生。「戲從景出」四個字簡潔扼要地說明了海派京劇中「戲」與「景」的相生關係。

在演員表演的部分,高美瑜則提出了跨越行當規範、做表有法度無定譜,以及唱念在地化等特色。這個部分以聯彈唱腔和改良新調的分析最具開創性。戲曲固然是結合唱、念、做、打的綜合藝術,但音樂──大至聲腔系統,小至行腔方式和特色──往往仍是一個劇種、同一劇種不同流派,或一個可供辨識的風格之所以能成立的關鍵。海派京劇結合南方時調小曲、演出需求與觀眾聆賞喜好而發展出的聯彈唱腔和改良新調,不僅極具地域特色,也反映了京劇在商業劇場時代的生命力。過去鮮見聯彈音樂的相關研究,一方面是辨聽唱片的難度高,另一方面是海派京劇的音樂內容遠超於多數當代觀眾以京朝派為主的聆聽經驗。因此,雖然高美瑜謙稱本書音樂部分的分析僅是初探,但這卻是重要的第一步。

如書中所提到的,臺灣戲校教育以京朝派為正統。自幼坐科的戲校教育使得美瑜在藝術美學的分析具有優勢,但這段發現、了解,乃至於投入海派京劇研究的過程,也許更需要經歷一個拋開包袱的心路歷程,也突顯美瑜以此為題的不容易。《海上京奇:海派京劇藝術論(1900-1949)》除了豐富的資料,也透過多元的觀察視角:演員觀點、經營者角度,還有研究者嚴謹的觀察和分析,重新審視既有學術觀點,建構了一個比過去研究更具體而生動的海派京劇圖景。京劇作為近代上海的重要文娛類型,相信本書也會是近代上海文化史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尋找失落的海派京劇圖景:高美瑜《海上京奇:海派京劇藝術論(1900-1949)》
【高美瑜《海上京奇:海派京劇藝術論(1900-1949)》】
 


【內容簡介】

到上海唱紅了才算真紅!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以上海為中心發展出足以與北京分庭抗禮的海派京劇是京劇史上最為傳奇的一頁。本書核心關注海派京劇與表演內涵主要影響源頭京派京劇的差異性及本土化發展藝術特徵。透過對班園合一商業生產體制的梳理,確立戲園經營者在演劇商品生產過程中占有主導地位,論證營運體制與演劇內容之間的絕對關聯性。更進一步還原伶人的聲音,以三百多張老唱片和十數位老藝術家現身說法,對於機關布景、連臺本戲、聯彈音樂等藝術主體相關議題,進行充分的論證與分析,彌補現行學術研究中,對海派京劇藝術內涵認識之不足。同時,作者亦結合自身的科班演劇經驗與圈內人觀點,重新解析文獻,對學界既有之史觀,提出質疑與辨證。

【出版資訊】

書名-海上京奇:海派京劇藝術論(1900-1949)
作者-高美瑜
出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五南
ISBN-978-986-99078-6-6
GPN-1011000325
定價-新臺幣550元

【購書管道】

藝大書店
五南文化廣場
博客來
讀冊
Pchome書店
有店
墊腳石
墊腳石(momo商城)
御勝堂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