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怀慈
「把多年来在表演教学上的心法与实务经验,集结在这本重量级的、掷地有声的书里。」
──于善禄/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出版中心主任
图1、左起耿一伟、林如萍、于善禄,于2025台北国际书展大学出版社联展讲座区进行了一场热闹烘烘的新书分享会。
在《206排练场里的微光:一个表演教练的教学手记》新书讲座中,作者林如萍(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教授)与耿一伟(策展人,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戏剧顾问)进行对谈。两人不仅是戏剧教育的同事,更是国小同学,彼此间多年的友谊和默契,使整场对谈以轻松活泼的方式,为新书展开序章。
「是表演教练,而不是表演老师」
在讲座的起头,耿一伟先是对书中的「表演教练」一词提出好奇:「为何不是表演老师?」对此,林如萍表示,「老师」对她而言过于沉重,因为它带有上下权力关系,而「教练」一词的想法来自于电影《进击的鼓手》。她认为自己在表演课堂上的角色,更像是协助学生达到成为「职业选手」梦想的教练。耿一伟补充道,教练与老师的最大不同在于,教练采取更科学化、体系化的训练方式,并设定具体目标。他认为,在《206排练场里的微光:一个表演教练的教学手记》中,便是以一种「体系化」的方式建构了「表演教学」,因为书中内容并非仅是以散文、随笔方式来阐述感受,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详细并缜密地讲解了肢体、声音等表演训练方法,最终完整呈现了作者二十余年发展出的教育体系。
图2、作者林如萍老师对于表演教学始终充满热忱。
然而,林如萍笑着婉拒了体系化的说法,她认为自己不敢担当「体系」这个词。因为书中的训练方法是她从学习经历、与演员的合作过程中综合归纳出来的,而非某种固定的理论体系。她写作此书的初衷,是为了留下教学现场的纪录,供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学生与朋友参考。然而,在书写过程中,她发现要用文字完整呈现表演训练的精髓,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尽力而为。
「现在,我更愿意等待──表演教练的心境转换」
谈及二十余年的教学历程,林如萍表示,自己从过去的严厉,逐渐转变为更能耐心等待学生成长的状态。她笑着说,以前总是急于让学生进步、急于让英雄出少年,但现在她更愿意观察,并静待学生在十年、二十年后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对她来说,成长并不只是在表演课当下,无论学生最后如何发展,都是一种成就,能从旁见证学生的成长,她感到非常满足。
在谈到教学课程的规划时,林如萍表示,她并非直接依据某位戏剧大师的理论来设计课程,而是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再将各种表演理论与方法融入其中。她认为,表演课总是充满变数,由于每位学生的背景与特质皆不同,因此课程的设计必须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她笑着回忆,以前在上课时,常常需要准备大量道具,例如球、绳索,甚至要带着装满CD的行李箱,因为她总是希望能够在课堂中「变出」适合当下状况的训练方式。
圖3、講座擠滿了如萍老師的學生及粉絲讀者,現場備書供不應求,破天荒開啟預購模式。
耿一伟进一步指出,这本书不同于一般表演书籍,除了表演技术外,还探讨如何透过表演操练与理解文本。书里提供了十种文本工作方式,其中部分是受戏剧大师的影响,部分则是由林如萍在教学中自行发展而成。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喜剧与丑角训练,这在中文表演教育书籍中较为罕见。林如萍强调,其实演喜剧比演悲剧更具挑战性,因为它需要极强的节奏感与观众互动能力。
「这本书,是表演教育的《本草纲目》」
这本书的诞生,历经了长时间的酝酿与努力。早在2016年罹病时,林如萍便萌生书写的念头,并在医院里开始记录笔记。直到2020年,她才有办法正式展开写作计画,过程中不仅要反覆确认内容,还需整理图像与资料,甚至动员了许多老师与朋友协助校对与编辑。为此,她特别感谢在写作过程中付出心力的所有人。
耿一伟好奇,若在表演教学上想要完整操作书中的七十二个训练单元,需要多少时间?林如萍笑着说,这些内容不可能全部教授完毕,因为每个班级的学生特质不同,而课程必须因材施教。她的目标是提供完整的纪录,让不同需求的读者都能找到适合的内容。 「这本书,就像是表演教育的《本草纲目》。」耿一伟如此形容。他认为,这不仅是一本教学手记,更是一部全面的表演训练指南,对导演、演员与戏剧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宝贵的参考资料。虽然书中带有个人纪录色彩,但也融合了扎实的学术基础,详述各种训练方法的来源与应用方式。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方式,林如萍表示,她并未设想固定的读法,而是希望它能成为表演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参考轨迹,让每位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探索方向。
林如萍像是神农一般,用了二十余年的光阴,在表演教育的领域里尝遍百草,并用尽全力将所有功效都记录下来,完成了这一本《本草纲目》,为从事于、研究于、有兴趣于表演教育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大补帖,并使这些经验能在未来的课堂与剧场中生根发芽,持续传承,照亮更多表演者的前路。
书籍资讯
《206排练场里的微光:一个表演教练的教学手记》 作者|林如萍 出版|2025年2月 定价|880元 购书由此去(另开新视窗)
撰者简介|尹怀慈 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表演组学士、剧创组硕士。 以演员、编剧、舞台监督等职位,在剧场努力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