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名棻、出版中心
《凝視無垢:莊子、泛靈、後人類》是作者陳雅萍自2013年起,歷經十年的研究與書寫成果。打開了國內舞蹈研究界首度介入人類世、泛靈論與後人類理論思想,表現了以田野研究為基礎的當代哲學實踐新型態。講座由作者和無垢創辦人林麗珍談論她們如何跨越藩籬、突破框限的創作與研究路徑,並觸及身體與功夫論、人與物的思索及探問。
圖1、作者陳雅萍老師(左)提及與無垢舞團林麗珍老師相遇、相處與學習的過程,心有所感不禁潸然。
作者北藝大舞蹈學系陳雅萍教授分享「無垢劇場的作品中,讓我意識到世界並非固定的,而是萬物彼此間給予及互動所構成的力量,是持續不斷在變化的。」學術研究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學術研究也是一種創作的歷程,過程中她受到無垢舞蹈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林麗珍編舞家非常大的啟發。
雅萍老師與林老師同為基隆人,生長於壓抑的戒嚴時期,林老師的《醮》作品藉由基隆中元祭,體現台灣的文化深度;藉由舞台的深邃、舞者的呼吸,回溯每個人生命裡不可被說的黑暗深處;透過死亡體驗生命的存在,是具有哲學性的一種藝術創作路徑。
於陳芯宜導演的紀錄片《行者》中可見,林老師帶領舞者至陽明山的河谷,遇見石頭上盤根錯節的樹根,展現生命的意志與互換養分,將其轉化於《花神祭》〈春芽〉的雙人舞,舞者間彼此以非常緊密的呼吸與肌膚、肌肉骨骼的流動,體現「不可見但可感」的舞蹈。
如同莊子的理想人格「真人」,其心開闊安定,不被外在事物所驚動,情感與生命的樣態隨四季變化彼此呼應。事實上是具有細微又豐沛敏感的心、開闊的身體,可以向外與他者敞開,此種隨自然之流動性與舞蹈相似。
在舞台上我們的世界是一樣的,有生命或沒生命的物,都是彼此相關的。地質學家Zalasiewicz所著The Planet in a Pebble書中從鵝卵石談行星的歷史,破除人類中心主義,講述一種關係性的生態倫理。與莊子的「微觀」相近,若從不同的尺度視角觀看,會發現最大跟最小其實是同一件事,就像那鵝卵石,裡面已經包含了整個宇宙裡面所有物質的濃縮,從中可找尋到快樂與悲傷。
雅萍老師認為林老師的作品,是一種當代泛靈的神話劇場,在神話中的角色都是一種原型,原型並非關乎於個人的情感而是一個更大的容器,這個更大容器會讓觀者在不同的生命階段與角色相遇而有不同感受,如同照鏡般,與作品一起成長,一同累積生命的記憶,回照對於生命的一種反思。
林老師常提及,看演出時要提問的並非是有什麼意義,而是要反問自己是否被「觸動」,在當代的哲學與藝術的美學裡則稱為「情動力」,是一種你還無法辨別它是喜悅、悲傷還是憤怒等情感流動的力量,包含人與人、人與物之間,具有強大的擴散力。例如上述所提及岩石上的樹根,我們如何被其所觸動。
林麗珍老師最後提出,「萬物皆有情」,當我們遇到「有感覺」事物的時候,我們的DNA就打開了。有些東西不是透過語言,而是在心與心的感知,創作者觀察得夠深入就會遇見真實的感動,會真心地愛惜生命,愛惜周邊所有的一切。生命無處不在,如果每個人能守本分做該做的事情,而不是為了被看見而做,那正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
生命如河流,我們的文明是什麼?我們跟大自然的關係、跟宇宙的關係應如何看待?聽完這場講座,我們可以再更進一步去嘗試體會。
圖2、2025台北國際書展新書發表會現場,出版中心于善祿主任擔任主持人介紹講者上台。
*本文整理自2025台北國際書展「凝視無垢──跨越藩籬的創作與研究探索」講座。
書籍資訊 《凝視無垢:莊子、泛靈、後人類》 作者|陳雅萍 出版|2024年9月 定價|420元 購書由此去(另開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