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撰文/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蘇慧敏


2020年7月3日至5日,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導演四」暨劇場設計碩士班「燈光設計專題研討二」聯合呈現《渴求》(Crave),由導演陳立婷、燈光設計吳岳翰領銜製作,於戲劇系T305姚一葦劇場演出。

《渴求》為英國當代劇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的劇作。有別於大部分的劇本,《渴求》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戲劇行動與人物衝突。劇中角色時而似是各說各話,時而又似是互相對話。角色的台詞在第一人稱自我闡述、第三人稱敘事描述之間來回切換,台詞並不連貫。演出開始後,觀眾很快地就會發現無法完全理解台詞之間的關聯與意義。切割台詞、抹去上下文的關聯性、省略描述事件細節等,這些導致情節支離破碎的舉動,顯然是劇作家刻意為之。藉此迫使觀眾捨棄理解劇情、放棄追尋語言所代表的意義,轉而去感受潛藏在意義底下的慾望、創傷與迷茫,並直視個人對於暴力、性與慾望的渴求。

在原著劇本中,劇作家沒有設定任何場景,鮮少有舞台指示,僅以台詞建構起整個劇本。劇中有四個角色,但劇本裡並未指定角色的年齡與性別,甚至沒有為角色取名,僅以不同的英文字母區分四個角色。劇本對於角色設定的著墨甚少,只有台詞裡暗示性地描繪角色過去的遭遇。雖然有四個角色,但是在台詞上並未作出區分,甚至完全捨棄台詞的個人化,轉而尋求語言的音樂性與韻律感。因此,雖然《渴求》有四個角色,但卻像是源自單一人物,只是被分成了四個聲部。然而,這並非意味著角色建立不足,抑或是劇作家不擅於撰寫人物對白,而是刻意維持文本的曖昧性與開放性,使劇作的詮釋擁有更多可能性,也將更多的話語留白給觀眾。

圖一 劇本如同詩一般,對話並不連貫。(攝影:達悟)
圖一 劇本如同詩一般,對話並不連貫。(攝影:達悟)


雖然劇作家並未指定角色的性別,但《渴求》於1998年首次發表讀劇演,所採用的演員為一對中年男女與一對青年男女,此後,《渴求》的演出多為兩男兩女合為常見。透過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以及性與暴力充斥的台詞共構,即使只有少數的線索,觀眾也可推測出施暴者與受害者的位置。此次演出,導演顛覆過以男女的搭配組合,選擇以四位生理女性演員詮釋;具有陽剛特質的女性演員,與劇中其他具有陰柔特質的女性角色形成對照,呈現出女性的不同特質與樣貌。

而這使得全劇更聚焦在女性群體上。對照現實中,女性的性慾在過去長時間裡遭受壓抑與汙名化,直至今日「蕩婦羞辱2」(slut shaming)的現象仍然存在於社會中,此時的「渴求」顯然是將女性的性慾從長久以來的枷鎖中解脫的渴望。在劇中,角色之間毫不避諱於談論性,甚至是呈現自慰的畫面。除此之外,導演也在劇中加入女性同性行為與BDSM的元素,使劇中呈現的性也包含了性少數群體的性。這也使得劇中的一句:「你是女同性戀嗎?」更多了幾分刺探、揭露慾望的耐人尋味。不論是女性或者性少數,都指向了被抑制、質疑的慾望。性愛與高潮的場面猶如一顆直球,砸向觀眾的保守思想,挑戰傳統對於性的蒙昧忌諱。除了解開壓抑女性性慾的枷鎖,也欲使觀眾正視性少數的性權。

圖二 以直接的情慾場景,揭露長期女性的性慾枷鎖。(攝影:達悟)
圖二 以直接的情慾場景,揭露長期女性的性慾枷鎖。(攝影:達悟)


性慾的壓抑與解放是本劇的切入點之一,然而卻並無提及壓抑是如何形成,僅是呈現了角色的痛苦。角色在觀眾面前嘶吼咆哮,呢喃自語,互相依偎,卻又在下一秒推開彼此。他們彷彿處在一種困境裡,無法逃離也無法掙脫,這種恐懼並不只是與性相關,而是與個人的生命相關。筆者認為,《渴求》最終叩問的是個人如何面對生命中永無止境的失落。在心中所求與求而不得之間來回擺盪,最終事與願違、失落頹喪,這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的經驗。

圖三 內裡的彩色服飾象徵著角色不再壓抑自身慾望。(攝影:達悟)
圖三 內裡的彩色服飾象徵著角色不再壓抑自身慾望。(攝影:達悟)


《渴求》打破傳統鏡框式舞台,善用在實驗劇場演出的特性,將觀眾席穿插於舞台間,大幅縮短觀眾與演員的距離,使觀眾直接地受角色的情緒張力。而導演更借重視覺效果,呈現人們對慾望的渴求、壓抑、釋放,到失落的歷程:隨著演出進行,演員們穿著的普通外衣逐漸剝離,露出內裡的色彩斑斕;在戲劇的末尾處,演員將絲線圍繞整個演出空間,也纏繞於自己的身上。這似乎意味著他們從未真正脫離一切的桎梏,或是他們逃脫了,但又再次作繭自縛,為自己重新上了一道枷鎖。而身坐其中的觀眾,和角色有著相同處境──我們都活在繭中,難以脫離,而很可能,我們就是束縛自己的人。

圖四 絲線纏繞著舞台,角色與觀眾一同受縛於其中。(攝影:達悟)
圖四 絲線纏繞著舞台,角色與觀眾一同受縛於其中。(攝影:達悟)


在演出的最後,四名演員坐在高台上,他們看著遠方,說出最後一句台詞「快樂而自由。」所有喧囂歸於平靜,所有苦難在這一刻終止,同時也迎來了結束。這似乎暗示著生命苦難的終結,唯有伴隨個人生命的結束,唯有死亡能帶來救贖。劇作家對於生命抱持的悲觀態度,也在其真實人生中展現:發表《渴求》不到一年後,莎拉.肯恩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又或許,這也是她對生命的體悟。《渴求》展現的是痛苦本身,這種痛苦無法被文字描繪,亦無法為語言所承載。觀眾不需理解、解讀任何語言意義與因果關係,只需將個人的生命經驗置入其中,感受不可名狀的疼痛。

圖五 《渴求》所呈現的是無法被語言形容的失落與苦痛。(攝影:達悟)
圖五 《渴求》所呈現的是無法被語言形容的失落與苦痛。(攝影:達悟)
 



陽剛特質(masculinity)與陰柔特質(femininity),意指主流社會基於對不同性別的期望,藉由文化與社會機制所形塑的性別特質,例如:生理男性被要求成為「男子漢」,生理女性則必須有「女人味」。

蕩婦羞辱(slut shaming),意指將人貼上淫蕩、蕩婦的標籤,使其為自己的慾望與行為感到羞愧,藉此達到羞辱的效果,尤以女性受影響居多。

BDSM,意指透過特定行為取得性愉悅,是一種性實踐的方式。全名為「Bondage & Discipline(綑綁與調教)、Dominance & Submission(支配與臣服)、Sadism & Masochism(施虐與受虐)」。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