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教學工坊

文/ 舞蹈系研究生 廖思瑋

《舞蹈與新媒體藝術》是一門由舞蹈學系研究所(以下簡稱舞蹈系)與新媒體藝術學系研究所(以下簡稱新媒系)共同開設的課程。本學期由林俊吉老師與吳易珊老師共同授課。課程內容涵蓋兩系學生的自我介紹、雙方老師主題式的課程分享、業界講座,以及期中創作整合呈現(以下簡稱期中呈現)與期末公開展演。筆者現為舞蹈系四年級學生,本次已是第三次參與這門課程。在來自不同學科背景、創作語彙與思維邏輯的條件下,這門課得以成為一個開放且直接的交流場域,讓兩系學生相互碰撞、激盪、學習、累積經驗。即便經費、時間與人力皆相當有限,這樣的限制反而激發了更多創意的火花。這也正是我願意持續參與三次的動力來源——期待在每一次的合作中,點燃新的可能性。

關於期中呈現,課程將學生分為四組。在不到四小時的時間內,需要迅速回應老師給出的命題,並以舞蹈系館中的場域作為呈現地點。這樣的形式不僅極度考驗學生們彼此之間的默契與溝通,更加磨練臨場整合與即興創造的能力。對我而言,期中呈現會是這門課的第一場戰役,透過短時間內需要完成一個呈現的壓力之下,免不了快速的溝通與決策的果斷力。對於各自堅守的創作理念、原則,在共創過程中會需要積極地持續對話。學習如何與未知共處、與組員們協作,並在過程中不斷地提問——不僅是對自身、其他組員們的想法,亦是老師們給予的命題。兩系的學生在創作上使用的媒介不盡相同,如何在自身的脈絡、基石作為起點,向外延伸、感知,甚至是達到一種默契、平衡,並在有限的時間裡,激盪出火花,考驗著我們每一個人。

在共創的初期,我小心地維持組員之間和諧。怕說錯話,怕冒犯,怕疏漏了某一個人的想法。同時,也不希望自己的聲音會壓過別人的聲音。但真正讓創作進展停滯的,往往不是誰說得多,而是力求達到一個共識。禮貌與尊重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誠實討論的空間,創作便容易陷入模糊與妥協。這門課讓我重新思考,「說出分歧」本身就是一種信任,唯有願意直面不同的意見,才有可能找到彼此都意想不到的創作交集,特別是在不同學科語言與創作邏輯並不相同的情況下。很多時候的溝通像是一場永無止境的羽毛球比賽,在相互拋接球的同時,也期待著概念落實,期待有個最終結果。甚至有好幾次,在討論結束後大家面面相覷,像是還沒找到創作的主軸,不過這一切並非徒勞,而是在共創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跨域創作像是一場大隊接力,最終不是靠哪一個人的獨跑,而是大家在自己的賽道中「拼盡全力」的選擇。

圖1、排練紀錄(攝影:張靖)

圖1、排練紀錄(攝影:張靖)


在那種「一切看起來還沒準備好」的過程中,「不夠好、不夠完整」的焦慮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心裡翻騰。身體如何被整理後回應空間、命題,成為一大難題;新媒系的夥伴則需要更多時間去完成技術測試與裝置架構。在有限的排練時間內,對於核心概念無法有一個共識,也因為力求完整、完美,時常讓我們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中間地帶。我們一邊想要「做得更好」,一邊又被「時間壓力」逼得喘不過氣。回過頭看,學會與時間共處、接受某些部分可能還未成熟,反而成為我們在共創中最重要的一課。完美從來不是終點,而是每一次選擇「先走出去」之後,才有可能繼續調整與深化的過程。當創意越來越多、思考愈來愈發散時,選擇就變得困難。因為一旦選了,就意味著其他的可能性要被割捨。這種「放棄某些可能性」的決定,是讓我感到最掙扎的時刻。但也正是這些抉擇的時刻,讓我意識到創作從來不是追求「所有都保留」,而是敢於聚焦、敢於承擔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圖2、期末公開展演紀錄1(攝影:陳宇弘)

圖2、期末公開展演紀錄1(攝影:陳宇弘)

 

在期末呈現的前一週,學校連日降雨,我們這一組選擇了戶外場域,原本是希望讓作品與空間發生更直接的對話,卻也因此面對了更多不可控的變數。我們無法讓設備在戶外過夜淋雨,於是每次的排練、技術測試,我們都需要重新將設備搬運、組裝、拆卸,且不停調整、尋找備案,試圖在每一種可能下保住創作的完整性。而在呈現當天,原以為天氣漸穩,卻在開演前不到一小時突遭強風襲擊,我們花了大半力氣搭建的佈景被吹得殘破不堪。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慌張,只能與時間賽跑,在狂風小雨中搶救殘局,把濕透的、破損的、散落一地的材料再一次重新組裝起來。那場風雨中的狼狽,其實也是我們最真實的樣貌。那些「水花」不只代表天氣的不可預測,也象徵著身上那些早已分不清的汗水、雨水或是淚水。

圖3、期末公開展演紀錄2(攝影:陳宇弘)

圖3、期末公開展演紀錄2(攝影:陳宇弘)

 

在選修這門課三次之後,我發現除了課表上列出的自我介紹、主題課程、業界講座、期中與期末呈現之外,還有一項從未被明文寫進課程期程裡的必修項目——熬夜。雖然我本身也有晚睡的習慣,但鮮少有機會在凌晨時分還出現在學校,為了一場排練、一個作品、一個還沒有確定的想法,不斷地討論、辯論、調整。而對新媒系的同學來說,這樣的節奏彷彿是日常,也讓我時刻提醒著夥伴們要記得睡覺和吃飯。

圖4、期末公開展演紀錄3(攝影:陳宇弘)

圖4、期末公開展演紀錄3(攝影:陳宇弘)

 

有一次,我們在凌晨三點結束排練和討論,卻又意猶未盡地繼續坐在學校某處的長椅上聊天,聊彼此的背景、作品、有意義或無意義的日常、也聊一些作品永遠無法解釋的為什麼。我們聊到天快亮的時候,聊到直到有一位夥伴表明他快撐不住睡意的時候,一行人才各自散去。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這門課給我的,不只是學術或技術上的跨域交流,而是一種出社會後少有的革命情感。在每一次討論中的讓步、爭執中的理解、疲憊中還願意再關心一句的堅持裡,我們都不是在「做作品」,而是在遇見不一樣的靈魂後,能夠浪漫地一起作夢,並將我們此刻的生命毫無保留地投進這場還不確定會成為什麼的共創之中。創作當然重要,呈現固然重要,但比呈現更動人,更加值得的,是那些發生在深夜、被好好記得、值得留念的時刻。我想,這些過程本身,才是真正無法被複製的作品。

圖5、組員全體合影留念(照片提供:廖思瑋)

圖5、組員全體合影留念(照片提供:廖思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