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教學工坊

文 / 新媒體藝術學系研究生 林錦華

《科技藝術與表演藝術》這門碩士課程,今年由吳易珊老師以及林俊吉老師帶領,課程以跨域實作為引擎,驅動著新媒體藝術系與舞蹈系的創作者們,在年復一年的主題更迭中碰撞、融合。它超越單純的理論闡釋與技術操練,化身為一場場真實上演的身體對話、感官實驗與媒介淬煉。

今年,課程錨定於詩畫繪本《從橄欖樹,我離開:羅卡的十二首詩‧畫》,在離散、遷徙與記憶交織的幽微詩境裡,師生們探尋藝術與科技耦合的縫隙,叩問「離開」的千鈞重量。繪本語言內斂,暗流湧動。它所描摹的遷徙,遠非地理意義的位移,更似心靈版圖上無從停泊的永恆漂移。創作伊始,核心挑戰便橫亙眼前:如何將這般輕如嘆息卻重逾千鈞的抽象意象,鍛造成可感、可觸的舞台現場?

我們深知,單憑表演者的肢體敘事,難以承載其深邃;而科技的介入,亦絕非視覺的點綴——它必須成為與主題同頻共振的共生語言系統。於是,關鍵問題浮現:觀眾能否以自身的「存在」介入這場離去的敘事?一次呼吸的重量,一道腳步的軌跡,能否成為撬動聲光、重塑舞台的隱秘開關?

 

〈我的心有一道牆,但我發現一扇窗〉:邊界間的覺醒

圖1、〈我的心有一道牆,但我發現一扇窗〉記錄照(攝影:林俊吉)

圖1、〈我的心有一道牆,但我發現一扇窗〉記錄照(攝影:林俊吉)

 

成員:丁常恩、洪印彤、楊浚加、羅慧綾、吳勳隆、張靖、鄭子謙、廖思瑋

〈我的心有一道牆,但我發現一扇窗〉選擇在研究大樓的頂樓空間進行演出,這個場域本身帶有邊界與開放的雙重意涵,象徵著壓抑與出路的交界。在這個空間中,不同角落分布著各自獨立的身體演出事件,觀眾可以自由穿梭其間,選擇觀看順序與停留時間。

隨著演出推進,每個事件的舞者逐步靠近中心地帶,最終所有舞者與觀眾匯聚於空間核心,完成最終章節,象徵個體意識的覺醒與群體力量的凝聚。

作品從 「壓抑/宰制」 與 「勞動/異化」 的二元衝突出發,將觀眾帶入一段介於迷惘與覺醒之間的過渡旅程。空間成為敘事載體,舞者帶領觀眾在場域中不斷移動、揭開層層結構,牆面被照亮又隨即暗去,隱藏的通道打開成為「窗」,象徵對自我與外部世界的雙重探尋。

在層疊的光影之間,舞者與觀眾的身體被不斷置換位置──既被照見,也被隱沒;觀衆與舞者既是勞動者,也是見證者。真正的「牆」或許並不在外部環境,而是藏在集體麻木的視線裡,而那道「窗」的縫隙,則需憑藉每一次對身體位置的覺察,親手推開。

 

〈流變〉:虛實交織的流體寓言

圖2、〈流變〉記錄照(攝影:許妍甄)

圖2、〈流變〉記錄照(攝影:許妍甄)

 

組員:莊恩齊、陳政維、劉吉榮、邱傑義、王馨、李沁綾、黃柏銓、秋安騰

〈流變〉運用VR的技術將兩個場景被並置,形成一種同時黏稠又輕盈的矛盾美學。作品以「拆解、重構、遊戲化」為軸心,將觀眾帶入不斷變質的流體世界。核心概念在於「身體作為液態與影像交界的觸媒」,構築出持續崩解與重組的時空敘事。

演出分為雙場域,一方是舞台上覆滿麵粉與水的動態表演空間;另一方則是隱蔽場域中,一位頭戴VR設備的清潔工,執行著重複勞動。其視角即時投影至主舞台,形成虛實並置,讓觀眾經歷「時空折疊」的獨特感受。物質材料(麵粉與水)與數位影像相互呼應,強化了身體的視覺殘留與流動痕跡。作品呈現高壓下的非線性敘事,結合視覺投影、感測科技與身體行動,創造多層次的時空經驗,引導觀者重新理解,在數位介面中,身體如何成為資訊與意識的流動節點。

演出中段,清潔工角色突破布幕,走入前台,與舞者產生真實的身體交會。這不僅是物理移動,更是一次敘事位移,從被觀看的虛擬存在,轉變為具體可見的演出者。當VR頭盔被卸下,象徵身份的「工作制服」被舞者送往高處,如同一場告別儀式,亦是「去職能化」的象徵性轉變。這一刻不僅是空間的融合,更顛覆了科技與身體的主從關係——虛擬剝離,身體才得以真正進場。最終,舞者與清潔工共同攪動最後的水粉混合物,灑落全場,形成短暫的「流體結界」,在極動與極靜的張力間,凝結成本作最富象徵的結語。

 

〈LogInterface〉:資訊洪流中的身體節點

圖3、〈LogInterface〉 記錄照(攝影:林俊吉)

圖3、〈LogInterface〉 記錄照(攝影:林俊吉)

 

組員:張慈軒、魯直葳、陳明潔、楊子毅、陳寬睿、劉品均、陳誌陽、閔詩涵

如果〈流變〉讓人迷失於虛實邊界的液態感官,那〈LogInterface〉則將我們帶進另一種無所不在卻難以掌控的網路壓力場。〈LogInterface〉以「資訊過載的網路感知狀態」為創作核心,藉由平行宇宙的概念轉化為一場網路平台的隱喻劇場。作品場地選在舞蹈系館後方的陽台空間,以半開放式結構讓觀眾既置身其境,又無法全然掌控全貌,如同我們在數位世界中被迫處於多重資訊湧流的中心,卻常常迷失方向。

表演中的互動裝置包含自製蹺蹺板、會彈出的訊號物件,以及懸掛的搖擺麥克風,這些裝置不只是舞台設計,而是演出中被身體驅動、回饋、撕裂與收束的媒介。舞者如同平台使用者般在不穩定的地板上重複登入與退出,聲音則如演算法推播般不斷出現、干擾並引導視線。

本作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僅模擬資訊流的節奏與紛亂,更回應了身體在數位平台中被分割、被監控、被疲勞消耗的現實。觀者無法一次性「理解」全部內容,只能像網路使用者般碎片式地接收與拼湊,最終在片段中找到自己的感知路徑。

當演出走向終章,舞者在靜止與微動之間留下身體餘震,現場聲響逐漸淡出。沒有明確的結局提示,只有選項般的空白等待觀者自行填寫。當一切訊號都將結束之時,那個最簡單卻難以作答的問題再次浮現——我們要「登出」,還是繼續「留下」?

 

〈忒修斯〉:存在迷宮中的詩意微光

圖4、〈忒修斯〉記錄照(攝影:徐上傑)

圖4、〈忒修斯〉記錄照(攝影:徐上傑)

 

組員:呂紹可、呂淑雅、林錦華、吳融霖、吳典耘、陸偉華、程琳鈞、黎家寶

〈忒修斯〉的演出共涵蓋兩個地點,第一幕設於戲舞大樓的中庭草坪,作為開場場景;第二、三幕則轉移至戲舞大樓的側門樓梯間,隨著舞者的移動,帶領觀眾穿越不同的建築場域與氛圍轉換。

作品源自「忒修斯之船」的哲學悖論,探問事物在更換所有部分後,是否仍保有原本身份與本質。它揉合繪本詩歌中童趣與陰鬱並存的語感,圍繞「存在的不確定性」、「身份的流動性」與「表達的困難」等主題,展開一場橫跨空間與感知的表演。

舞者穿梭於不同的建築場域,從草地到樓梯、從光影到影像,將觀眾帶入一場緩慢、失衡且錯位的身體旅程。每當舞者試圖靠近彼此,場域便產生異常反應,象徵人與人之間無法真正抵達的距離感。即使如此,舞者依然嘗試共舞,形成若即若離、錯位交織的詩意場景。

裝置與影像的使用亦不單為視覺效果,而與舞者動作高度整合。光線成為舞者主動探索與改變空間的媒介,投影影像則在特定段落對舞者施加束縛或引導,使身體的自由與受控之間形成張力。這些技術元素與表演互為節奏與動力,製造出一種「表達困難卻仍欲表達」的內在衝突。

〈忒修斯〉最終留給觀眾的不是明確結局,而是一種在模糊與破碎中依然閃爍的詩性微光。它不僅回應了對「離開」與「重構」的主題探問,也映照出當代人面對自我與關係時,那種欲言又止、在場卻缺席的情感真實。

 

在離開之後,我們抵達哪裡?

從《從橄欖樹,我離開:羅卡的十二首詩‧畫》的詩行出發,本屆〈科技藝術與表演藝術〉課程以四件風格迥異卻彼此呼應的作品,共同織構出一場跨越感知、技術與敘事的實驗性旅程。每一組作品皆透過不同的場域策略與技術語言回應自己從文本中所領悟到的命題,有的探問身體與勞動的邊界、有的藉由非線性影像解構記憶、有的讓裝置成為訊息洪流中的身體節點、有的則以哲學悖論召喚對存在的遲疑。

這門課,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實作,更是一場不斷挑戰觀看、編排與創作慣性的歷程。舞者與新媒體創作者在合作中學習讓渡、碰撞與協商;觀眾在場域中的游走、選擇與錯置,則成為演出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科技於此,並非終極目的,而是開啟詩意感知與構建新型關係的手段。

離開,或許不是遠行,而是一次又一次回到當下的身體,一次又一次重新感知、重新發問的開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