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教學工坊

文/新媒系二年級蔡佩吟

新媒體藝術學系每年固定舉行的關渡光藝術節,今年特別邀請到多位國外藝術家,其中有幸能夠讓Stefan Tiefengraber 這位創作領域涵蓋no-input噪音表演、動態聲音裝置及實驗電影等時間性作品的藝術家擔任工作坊講師。我原本就對聲音以及類比訊號的轉換非常有興趣,因此即使工作坊的時間與大二期中評圖只差一個禮拜,仍然充滿熱忱地報名參與,希望能透過實作得到更多創作上的啟發。過去我多半是從理論或作品分析的角度理解聲音藝術,對訊號轉換的實際應用比較陌生,所以想藉這次機會親自觀察、操作,了解聲音是如何被視覺化、如何成為可感知的畫面,也期待這樣的經驗能讓我思考更多跨媒介創作的可能。

圖1、本次集中式實驗課程邀請Stefan Tiefengraber擔任客座講師(攝影:蔡佩吟)

圖1、本次集中式實驗課程邀請Stefan Tiefengraber擔任客座講師(攝影:蔡佩吟)

 

本次工作坊主要目的,是帶領同學實際製作一個能將聲音資訊轉換為影像的裝置。這個裝置的原理,是利用音訊訊號直接驅動VGA介面輸出。由於VGA會依據輸入的電壓變化,在紅、綠、藍三個通道上產生不同亮度,當聲音電壓被輸入時,波形的起伏便會對應成畫面上閃爍或變動的影像。而因為聲音是時間上連續的訊號,顯示出的影像也呈現出節奏性的噪點與掃描線質地。

首先,藝術家在介紹他過往作品的同時,也展示了這次要製作的裝置如何應用於他自己的創作中。舉例來說,他在本屆光藝術節中的表演《o1V96》就運用了相同技術,將輸出端回接到輸入端,以no-input反饋迴路中的噪音為基底,再透過數位混音台內建的數位處理功能引發振盪與過載,製造出令人聯想到節奏和閃爍意象的影像。Stefan Tiefengraber 的聲音創作大多圍繞噪音,因此透過這個裝置所呈現出噪點構成且疏密相間,如同波紋般的畫面,與他創作的聲音質地相互呼應。

圖2、課程中老師詳細解說VGA模組的線路(攝影:蔡佩吟)

圖2、課程中老師詳細解說VGA模組的線路(攝影:蔡佩吟)

 

接著進入實作階段,講師先帶著大家檢視VGA模組的線路,並簡要說明各個腳位的用途。實作內容包括將VGA訊號生成器模組(一個能生成標準VGA信號的模組,用來測試螢幕輸入效果)進行改造,接上9V電源供應接頭,再切斷電路板上原本的線路,最後把聲音訊號的接頭跟VGA模組焊在一起。雖然之前在感測器的課堂中有操作過焊接,但是這次的焊點數量更多、排列更密集,還需要額外跳線,因此在操作上仍遇到一些困難。而其他來參與的同學多為大一,對他們而言似乎是更大的挑戰。所幸過程中Stefan和王連晟老師持續十分熱心的在各桌間巡視,協助檢查焊點或解決大家的疑惑,讓整個工作坊的流程得以順利推動。

圖3、感受到聲音在驅動畫面,以及不同聲音對所生成出影像的差異,那些真實的連動令人興奮不已圖3、感受到聲音在驅動畫面,以及不同聲音對所生成出影像的差異,那些真實的連動令人興奮不已
圖3、感受到聲音在驅動畫面,以及不同聲音對所生成出影像的差異,那些真實的連動令人興奮不已

 

 

完成硬體焊接後,接著進行測試環節,教室準備了多台可輸入VGA訊號的影像設備,例如投影機與螢幕,讓同學能夠即時觀察裝置實際運行的情況。然而,要同時輸出轉換成影像的音訊,又要播放聲音以感受轉換的效果,似乎僅限於在筆電上透過設定將訊號分別輸出到不同裝置(喇叭與本次實作的轉換器)。在解決這個技術問題後,大家便開始利用講師提供的幾個能夠生成聲音的網站,測試不同聲音對呈現影像的影響。這些網站包括可調整數值的線上模擬合成器、輸出特定波形或頻率的工具、能以音訊檔操作粒子合成的介面,以及具 Nintendo Game Boy風格的線上粒狀合成器。透過這些資源,同學們嘗試各種不同的影像變化,也有人直接播放音樂,觀察不同音訊在畫面上呈現出的效果。當我第一次成功讓投影機投射出閃爍的線條在牆面上時,忍不住興奮得歡呼;感受到聲音在驅動畫面,以及不同聲音對所生成出影像的差異,那些真實的連動令人興奮不已。Stefan 也補充道,裝置除了可接入音源外,還能透過麥克風收音作為輸入訊號。這意味著,不只是事先準備好的聲音檔案,現場環境聲、交談聲甚至自然聲都可以即時生成畫面。這些特性讓我們想像裝置不僅能用於表演,也可能成為互動藝術或聲音探索實驗的媒介。

從實際測試中可以觀察到,不同頻率的聲音會在畫面上形成不同的圖樣。高頻聲波由於電壓變化快速,常在螢幕上產生細密的條紋與震動的閃爍;而低頻訊號則傾向形成較大面積的亮暗變化,看起來像緩慢流動的光影,這些圖樣反映了聲波的結構特性。由於我們是將聲音訊號轉換成RGB電壓輸入VGA模組,當聲音訊號誤作為這種同步資訊輸入時,螢幕會依照這些電壓的變化呈現亮暗差異,因此聲音得以視覺化。

我一直以來對聲音藝術與Audio Visual類型的創作都相當感興趣,其中如何將視覺與聽覺連動並進行有趣的轉化,可以說是這類型創作中最耐人尋味的部分之一。這次的裝置實作工作坊進一步開啟了我對視覺與聽覺關係的想像,相較於以程式或影像軟體生成的 Audio Visual 作品,這樣的轉換方式更接近物理層面的對應,讓我感受到聲音除了是感官刺激,也是一種能夠驅動畫面的能量。將電壓直接轉譯為光的作法,使「聽覺」與「視覺」之間跳脫、超越原本比喻性的連結,更擁有實際在電路中發生的互動。而透過這個將聲音資訊轉換為影像的裝置,我們得以直接看見聲音的形狀,也因此能夠想像更多使用音訊的可能性。當我第一次看到那些隨音訊節奏變化粗細的噪點線條時,以音訊驅動VGA輸出訊號直接轉換的畫面,如此直觀的作法讓我覺得充滿啟發。在這次工作坊之後,我也開始想像未來如何能將這個技術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在聲音與影像相互轉譯的創作脈絡上有更多發展。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