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文/Vava Isingkaunan 簡志霖


「唯有親身踏進田野場域,啟動身體的所有感知,透過沉浸式的文化學習,提升文化資產討論的精神價值。」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每兩年開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文化遺產」,本次由所上江明親老師、黃士娟老師、許勝發老師等三位有形及無形組老師所開設,從課程名稱可以得知這堂課是一場跨越國際的文化資產專題討論課程,因此今年計畫選定「日本東北地區」文化財的討論。

圖1、北藝大建文所與Communa公司齋藤社長合影。
圖1、北藝大建文所與Communa公司齋藤社長合影。


本次透過日本仙台的Communa公司協助行程規劃。Communa是一間橫跨市場行銷、翻譯、藝術設計領域的公司,配合各項專案需要提供組合式的服務,而本次移地計畫Communa公司更擔任所上參訪的中介者,希望透過更多元型態的合作形式促成國際交流,特別這次以臺灣(北藝大建文所)與日本傳統工藝文化知識的連結,而近幾年Communa公司更與北藝大建文所有兩期的台日交換生促進台日傳統工藝交流學習。

本次建文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文化遺產」移地教學,時間落在2023年10月18日至10月23日,為期六天的日本東北文化財田野課程,行程相當豐富,有形文化資產的部分以日本重要傳統建築地以及311日本大地震災後重建區為參訪地,無形文化資產則以日本東北地區傳統工藝產學交流為主,然而,此次分享著重以「女川町」、「大川小學」,以及「雄勝採石場(波板)」等地,作為本次分享主軸。

圖2、北藝大建文所於TATAMA STUDIO南部鐵器教學畫面。
圖2、北藝大建文所於TATAMA STUDIO南部鐵器教學畫面。

圖3、北藝大建文所於藤木伝四郎工藝師(樺皮工藝)合影。
圖3、北藝大建文所於藤木伝四郎工藝師(樺皮工藝)合影。


首先,將視角轉到日本東北地區沿海地帶,來到的是宮城縣石卷市的女川町與雄勝郡等地,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沿海地區的女川町與大川小學,這兩個地方雖然並不是以重要傳統建築地區的身份參訪,但從實地踏進女川町災後復建區域規劃,可以看出日本對於地方環境空間再造的教育意義,是相當謹慎的,不外乎是為避免同樣憾事再發生,將整個區域規劃成三大區域,以當年海嘯淹沒的最高點為界線,以上為第一區域是人口主要居住地,往下則是第二區域緩衝地帶,繼續往下一層則是第三區域為景觀區與港口區,甚至將緩衝區規劃為可移動商號,將整個女川町昔日的小漁村,打造成適應地理環境空間的地區,不僅僅提升女川町的居住安全,更不忘轉型帶動地方經濟,特別的是把被沖毀的舊警察倒塌遺構,作為事件發生的在場證明,這雷同於參訪的大川小學災後規劃園區,透過現場的真實作為哀悼與學習(短暫性展場)的場域,311日本大地震確實造成日本東北沿海地區重創,但仍然透過空間省思事件的再教育現場,讓世人不要忘記過去悲痛的記憶,更嚴謹的看待人面對生命的起落,與生活的存續,在參訪這兩地後有著肅然起敬的尊敬。

圖4、佐佐木先生透過長期攝影觀察帶領同學辨認雄勝地區災害前後變化。
圖4、佐佐木先生透過長期攝影觀察帶領同學辨認雄勝地區災害前後變化。

圖5、大川小學的災後遺構成為生命教育的場域。
圖5、大川小學的災後遺構成為生命教育的場域。


再來是來到雄勝採石場(波板)、石材加工廠,從下車沿著山林小徑走進日本山林採石區,瞬間有種異地熟悉感,因為路線就好似重返舊聚落的路徑,瞬間使我開始對日本山林/山靈產生敬畏之意,年輕的採石師傅及川先生與石板瓦技術保存人佐佐木先生,親自帶領我們一行人採集、分辨質地以及演練加工程序,因著台灣原住民族裡特別以排灣族、魯凱族、布農族等族群,因為居住於台灣山區石板露出帶,因此即會使用大量石板當家屋建材,因此「石板材料」對我來說有著熟悉感,更因著老師的推薦,使我跟及川先生得以交流彼此對於石板建材的想像,特別感動的是在我們要離開時,他還送我他研發的石板刀禮器向我表現致謝之意,以此信物象徵未來可有更多連結。

圖6、前往雄勝石板原料採集場(波板)的沿路環境。
圖6、前往雄勝石板原料採集場(波板)的沿路環境。

圖7、及川先生現場示範辨認好壞石板與處理技術。
圖7、及川先生現場示範辨認好壞石板與處理技術。


本趟透過北藝大建文所與日本Communa公司協力規劃下,完全是一趟高規格的文化資產交流課程,因著這趟移地教學過後,讓我更省思台灣與日本在文化財發展的共通性與差異性,以我的經驗為例,同樣都是使用石板材以及樹皮植物材作為原物料等人群,因著內部目的性與外在擾動性有著發展上的差異,從中更產生製作技術上的不同,同樣是石板與樹皮,在傳統的布農族社會拿來製作成屋頂等建材,又因著移動性較高,所以不加以裝飾,但因著歷史政策變故,使得石板與樹皮在布農族建屋需求上出現斷裂,因此到當代只能透過復振等搶救再重新拾回,石板與樹皮等加工技術,而在日本雄勝石板與角館山櫻花樹皮等工藝原料,對於對於兩地區已發展出特殊意義,因此有著更高端的工藝行為與技術,看見這是的狀態對我來說剛好是個很好的交流與學習。另一方面,參訪過程中可以看到日本東北地方傳統工藝產業,走向當代同樣面臨與台灣同樣的處境,即是如何將工藝市場在當代社會中找到新的價值與環境,綜觀下本趟參訪我的觀察是工藝生活化與產業化的重要性,生活化是拉近更多客群,使得各項工藝可以多元以及更平易近人,產業化則是穩固網絡,透過有系統及規模化的組織,創造額外更多的無形價值與經濟收益,最後,更可以在本次移地教學中,更直接體會日本對有形空間環境「規劃設計」的細緻與講究,與無形技術上「職人精神」的內部價值想像。

圖8、北藝建文所與採石場師傅合影。
圖8、北藝建文所與採石場師傅合影。

圖9、北藝建文所參訪世界遺產平泉中尊寺合影。
圖9、北藝建文所參訪世界遺產平泉中尊寺合影。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