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旅」艺术探索者计画教师研习工作坊暨期末分享

跨域创新课程
2023-03-11

文/北艺大艺术探索者计画办公室
 

 

缘起

「英雄之旅:艺术探索者计画」受教育部素养导向高教学习创新计画补助,于校内经营跨域创新教师社群,鼓励教师以神话学大师Joseph Campbel英雄历险「启程→启蒙→回归」三阶段为架构导入既有课程或新开设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社会情绪学习与跨领域学习之能力。
 

计画已于校内执行一学期,看见学生经历课程后的转变,为使更多教师们认识课程理念与设计模组,计画团队于112年2月6日至2月7日在南投县埔里镇的桃米社区举办「共办与蜕变2:艺术探索者计画教师研习工作坊」,课程由吴静吉博士、林劭仁教务长与于国华研发长共同主持,全校5学院共13位老师参与。
 

工作坊课程内容丰富,包含讨论学生学习现况、分享教师个人的生命故事、探讨英雄之旅概念、介绍艺术探索者计画,最后收拢成一堂课程教案。除了课程与讨论之外,穿插在地食材料理、桃米社区生态踏查、纸教堂参访,让老师们在研习之馀更深刻认识这座自921地震后转型再造的桃米社区。为时二日的「翻转」,民宿成为教室、老师成为学生、同事成为室友,以白墙为黑板,或坐或站在楼梯间进行分享,打破固有想像,思考另一种教学方式的可能。
 

 

图一、夜访蛙老板:桃米社区生态踏查

图一、夜访蛙老板:桃米社区生态踏查

 

 

启程:用生命影响生命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工作坊一开始,吴静吉博士以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此段话作为课堂讨论的开端,请参与的老师们讨论,目前的教学现场,学生们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氛围、方式,以及老师又需要透过什么样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讨论中发现,在科技发展与教育体制之间,如何形塑这一个世代学生;在网际网络爆炸时代中成长的Z世代,运算快、效率高,习惯同时接收许多资讯,知识在网络上信手捻来;111学年度入学的大一新生是第一届接受108课纲教育的学生,其自主性、创意力、即兴感强大,科技与体制的综合影响,带来的隐忧是学生普遍慢不下来。面对这样的学生,这群北艺大的艺术家教师们反思起,应成为怎么样的老师?
 

老师们应顺势而为,适时示弱并借力使力,搭建术科知识与创作心智间快与慢的桥樑,保留学生自我探索的可能性;而正因此世代资讯触及容易,更需要教师提供多面向的解构与筛选,培养学生辨认资讯真假、如何累积知识的能力。另外也有老师提到,建立学生的数据库,看见其个体性,让其透过团队以合作或竞争的方式,展现其独特之特质,回应「美人之美」的核心。
 

 

启蒙Ⅰ:福乐(心流)的艺术探索者生命故事

第一天下午的课程,吴静吉博士生动穿梭于不同领域艺术家的生命故事,看见其如何在挑战与知能间取得平衡,不堕入焦虑与无聊,但找到自己的心流时刻,而创造生命的「福乐」。艺术家们的生命故事为当晚老师们自己的生命故事分享铺陈,让老师们分享典范的同时也思考自己一路以来身为艺术家的追求。
 

呼应艺术探索者生命故事之主题,邀请到北艺大戏剧系校友巫明如,分享自己举办鱼池戏剧节的初衷与历程。身为一位从小住在鱼池乡的小孩,小时候几乎没有在家乡看过任何的艺术或戏剧,然而只因为自己在学校做过多档演出,但阿公一次也没看过,故而萌生把戏剧带回家乡的念想,于是下定决心,第一届「鱼戏池中央」顺应而生,逐渐发展成鱼池戏剧节。根着于南投县鱼池乡,巫明如汇集多方资源,将戏剧带回自己的故乡,并透过生动日常的戏剧表演、閒置空间的利用、戏剧夏令营的办理,不仅活络地方更培养当地居民观戏风气。谈及鱼池戏剧节的未来,希望不负初衷,让0到100岁的观众,皆能无门槛地观赏戏剧、亲近戏剧。

 

 

启蒙Ⅱ:英雄之旅阶段与历程

第二天的课程由于国华研发长说明神话学家Joseph Campbel着作《千面英雄》英雄之旅的阶段内涵,并让参与研习的老师们分组,说自己的英雄之旅故事。这次的课程中特别提及女性的英雄历程,比起男性,女性要面对传统社会对女性社会角色(如母职、妻子)的要求与框架,经历厌弃自己的阴性特质,并认同男性价值观而以阳刚之面向对抗世界,转捩点在于觉醒自己长久以来忽略其阴性本质,重新接纳自己并与母亲和解,将阳性与阴性能量调合后从另一个世界归来。无论男性与女性,其英雄历程皆符合启程启蒙回归的结构。「每个人都是英雄,英雄的故事早已完整展示,但我们需要亲自走过。」在课程中不断提及的英雄故事带来最大的启示是,我们要亲自实践才有意义,无论是人生的重大抉择,或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
 

本次工作坊特别邀请音乐系卢易之老师分享111-1学期「主修——钢琴」课程导入英雄之旅课程模组之课程设计、学生反馈与授课心得。易之老师更分享至清华大学参与总计画办公室所举办的跨校共学活动之见闻,「学生自学、组内共学、组间互学、教师导学」这段简单但清楚的口号,为老师在课程设计上提供更明确的方向。课程除了像过去主修课一对一指导的个别课程,另安排三堂大班课,透过生命故事分享、云门移地教学、移地经验转化,让学生回溯生命经验,并交流钢琴弹奏上遇到的困难,透过共学与互学,为彼此提出解方,以一学期的时间执行。学生们回馈,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具情感支持的作用,更习得如何转化不同的思考运用至练琴的经验上;作为初次尝试,教师有许多要克服和随机应变之处,在这段动态的教与学之中,教师亦成长并获得成就感,这样深刻的经验,让易之老师决定持续使用英雄之旅课程模组进行教学。
 

 

图二、吴静吉博士分享「生命影响生命」

图二、吴静吉博士分享「生命影响生命」

 

 

回归:发展一堂还不存在的课

研习课程的最后,林劭仁教务长让老师们以小组形式,讨论研习二日的精神与目标,如何落实于课堂中,依据启程启蒙回归的结构,结合「自主学习」、「社会情绪学习」、「跨域学习」概念,发展一堂课程包含名称、理念、目标与内容。
 

共发展出三堂课程,第一组课程分享时,原先是一张捲起的牛皮纸,随着纸张慢慢摊开,看见熟悉的妖山图像,课程名称「妖山展颜」在最后浮现。这堂课欲借由有形的实地踏查,达成无形的舒适圈跨越、探索力养成之目标。将学生们以不同领域分组,从北艺大校园开始一段踏查,学生们自由地探索、观察与纪录,再将之以艺术形式转化,展现学生突破舒适圈后,其丰富多元的面向与可能性。
 

第二门课程「We live/die together」,关注人与环境间关系,从生活中的小行动开始。透过亲临现场或虚拟实境的方式看见环境的现况,如垃圾处理场、极地动物生存现况等,并记录日常与专业垃圾的生产履历,小组内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最后收拢成一项全班共同执行的具体行动。透过此课程设计达成从小行动做起内化至日常生活、养成学生从Me到We的思维等课程目标。
 

第三门课程「艺术超有用:妖怪变超人」,结合社会实践USR概念,着眼身体、艺术与社会三大面向,先由生命年表连结自身身体经验,以广义的照护者作为对象,并以艺术介入与转化,透过企划、创作等形式共创,回应社会的同时,其作品对学生亦具生命教育意义,达成滚动式的循环。老师须适时以专业介入导学,使学生感性想像能落地成具体可执行之企划,亦强调实地的机构访视,让学生能从他者的经验中反思,扩大对苦痛之想像。
 

 

图三、小组分享:对学生的观察与反思

图三、小组分享:对学生的观察与反思

 

 

回归:共伴与蜕变

在研习的最后,老师们以一段话总结二日研习的感受,提到研习打开与同事对话的契机、原来教学是可以好玩的、过去是站在自己的专业本位去思考,但透过研习的互相激荡,看见不同面向的思考。
 

「我过去当学生的时候,看着当时的老师们个个都是大师,现在我们要成为那个被崇拜的地位时,我们有什么?除了专业与研究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学,会有学生记得你,不只是专业,而是记得你这个人。」于国华老师提到在回顾求学经历时还记着的老师,往往是因为其带来一种撼动。
 

研习带来的不只是身分上的翻转,更是另一种观点。试着把一门课程当成一趟旅程,重新思考想要让学生留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