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旅——伊底帕斯与理查三世

跨域创新课程
2024-02-05
文 / 英雄之旅-技术设计I 课堂助教刘奕祥(剧场设计学系大四)
 
 图片1(来源:leonardo.ai、刘奕祥)
图片1(来源:leonardo.ai、刘奕祥)
*prompt:Oedipus the King and Richard III sat with their backs against each other on the parapet, gazing at the distant scenery.


追寻英雄的旅程,给自己一个远大的目标,寻找方向并起身前进,经历困难最后抵达目标。这是一场英雄之旅的架构,老师、助教与同学在各个阶段担任不同的角色,有时候是给予困难的试验者、有时候是给予解药的智慧老人,目标都是在成就学生英雄旅程上的景色,冀望学生可以带着收获英勇回归、接受拥戴,继续下一场旅程。

对于困难的出现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学习本身就是一场不断克服困难的旅程。一场戏如果没有任何波澜,主角只是一帆风顺的前行并达到目标,那么要如何精彩?克服困难,也就是挑战未知、不理解的过程就是学习的意义,身处剧场观赏戏剧的观众也是为此而来。

而精彩的好戏值得一再上演,如同成功的学习经验需要被复制并分享,这个学期的英雄之旅论坛与研讨会,借由与各个老师的交流与跨校级别的互动,作为教学者、学生的我都在不同的身分上收获良多。
 图2、移地教学两厅院参访大合照(来源:刘奕祥)
 图2、移地教学两厅院参访大合照(来源:刘奕祥)

从教学的角度观察《英雄之旅》课程模式,过往有和同学一起研究教案的经验,整个学期的起程、启蒙、回归教学规划、配合学生周记的分享模式。对于如何完善「自主学习」是一个很棒的解答,寻找一个好的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研究的框架之中可以搭上鹰架,完整课程本该有的教学目标,最后借由周记观察学生的状态适时更新、保持与学生的沟通。

英雄之旅的课程模组正好合适于自主学习框架下的学生,坎柏(Joseph John Campbell)的英雄旅程描述一场戏剧起承转合,把戏剧的精华浓缩为各个重点,教学者将这些片段萃取成教学的阶段,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并完成目标。
 图片3、移地教学后台参访(来源:刘奕祥)
 图片3、移地教学后台参访(来源:刘奕祥)

从学生面观察,借由不同时期观察同学们的心得回馈,还有自身在这趟旅程中的学习经验,走过两场英雄之旅课程的我认为,这项教学系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自我观察与同侪关系的互动。

有系统性的周记纪录不只有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更是让学生观察自己情绪状况、感受生活大小事对自己影响的一个平台。而有一个良好的分享平台,除了宣洩情绪、纪录学习状况之外,也具备促进交流的性质。

给予足够的困难,除了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上检阅资料、研读并思索的过程,也是让同学展开交流的方法,让同学们避免「单打独斗」的解决难题,在这个资讯时代比起单纯的解决问题更有教学意义。只要配合足量的实作,避免了纸上谈兵的窠臼,也能让团队合作验证学习的成果,更进一步深化学习效果。

走过英雄之旅的学生,和仍在旅途中奋战的勇者们,展开的互动交流也值得关注,不只有经验上的分享,学习资料上的互通有无、不同实作、实地参访的经验观察也会带来更多化学变化,这些改变累积成为一个无形的互动平台,保存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与学习经验,在课堂困难、甚至将来的人生课题发生时给予学生查询的机会,也正是自主学习影响学生同侪之间的可能。
 
图片4、移地教学课程互动(来源:刘奕祥)
图片4、移地教学课程互动(来源:刘奕祥)

我想来谈谈在戏剧当中的另一种可能,毕竟英雄的旅程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有了困难与挑战,目标才能成为砥石,打磨勇者的心智使其足够面对困境的危险,在不断超越自我、实践自我的过程收获踏实的成就感,最终得以拥抱成功的甜美,也让故事精彩动人,这是我们所期待「成功的」旅程。

而将「失败的」旅程搬演至舞台上并不罕见,无论是《伊底帕斯》面对巨大困难时的无力感,被压力折磨至动弹不得的疲劳轰炸,坚持到最后却依旧无法成功的绝望,让整场戏充斥难以忍受的灰暗氛围。还是在《理查三世》中我们甚至嘲弄失败者,享受心里扭曲的恶人完成他失败的旅程。身为观众的我们在失败的景象中,因为动容与共感宣洩复杂的情绪,在失败中接受成长,或是感叹恶人自有恶报后接受震撼。

「悲剧」,使人得以宣洩(Catharsis)情绪,在不同的旅程当中给予人们感动,但和教学相同的重点即是面对命运般「不可抵抗的困难」。

我并非将教学比喻为一场悲剧,学海无涯,本来就没有完美航向终点的那天。而失败是面对挑战后得到的常态,成功才是现实世界的偶发案例。失败的经验,更能使同学间相互砥砺,期待下一次站起时,可以带走所有的失败经验,化为将来成功的动力。

悲剧主角能被称作是英雄吗?他们能够坦然面对其他英雄们的庆功宴并好好回归旅程吗?

这是我这学期在学生周遭观察的心得,也是一个巨大的命题,但是这些面对自我课题的询问并不是一个「课程」该处理的。我们除了大量的专业知识需要传授、兼具实作能力的体验、十六加二的课程时间浓缩,并没有太多时间留给「辅导」介入教学。

这个学期的期末展前夕,老师连续长时间陪着学生们处理作业,甚至是课馀时间也愿意和同学待在实验室工作,同学们都对老师用心的付出感到窝心,也能因为老师的帮助成功完成自己的挑战。

作为助教一路观察学生的周记纪录,有接受到不同面向的情绪。也因为这学期有针对每周周记的修改,同学们对于自我观察也更细致。有些同学对于困难感到恐惧,害怕拿不出进度在课堂呈现,也害怕询问他人。在期中就能感受到在各种压力中,因为前期眺望了英雄之旅的目标,设立了困难的方向,在旅程的途中受到挫折。

这些挫折的出现并不让人意外,但处在观察者角度的我免不了担心,是否会有同学在这趟旅程中被落下?而我又能帮到多少同学?而这样的帮助是否又能满足「自主学习」这一课题的需要?会不会因为伸出援手而让这英雄的旅程出现「机械神」,打破了戏剧本身的精彩?

害怕失败这件事情不只是学生的课题,老师也必须担任上帝的角色解决学生的问题,而当这个问题延伸到个人情绪、同侪关系甚至是家庭议题,老师得解决的困难也跳脱了专业知识,而在这个学习阶段没有太多留给「辅导」的空间,而这个需求却一直存在着,如同剧院中的悲剧不断上演。

我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保持乐观,曾经我在某场英雄之旅的会议中提及,一个良好的学生社群是重要的,让好的学习经验可以被不断累积,错误的经验可以在学生之间流传验证,久而久之发展一种属于学生的学习生态。而同样的模式也在教育端发展,教育社群的出现与实体的座谈交流,持续保持更新、留存经验,我想时间越久越能形成有形与无形的知识平台,建立起更密集的人际网络,使教师、学生都在同一片支持网中学习、成长。

总结《英雄之旅》在教学上的改变,对我来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过程。从研究教育、课纲改变的惶恐阶段,真实观察到教育现场的变化,以及师长如何针对不同学生更动教学模式、进而收获崭新的教育能量。对于从事教育与学生而言都是好的改变,而好的改变会被保留,化为经典、期许更多的经典能被留存并传承给教育现场的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