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跨〔欲〕•初心•仪式》系列讲座第四场〈身体观•功夫论•真理〉
跨域创新课程
2023-12-07
文/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 黄冠匀
2023北艺大博士班平台实验室系列讲座压轴场〈身体观•功夫论•真理〉,我们返回初心,以「真理」的探讨、追问、回应讲座的最初发想:
也许,我们应该做的,且唯一能做的,便是回到〔初心〕--一种个人经验 与情感脉络的寄讬。
〈身体观•功夫论•真理〉突破一般的传统讲座形式,结合上半场「苏菲旋转静心」身体实作的工作坊,以及下半场杨儒宾和锺明德两位教授的深刻对谈「当王阳明遇见葛罗托斯基:我们还回的去〔初心〕吗?」整个讲座历时四个小时,呈现出既丰富又精实的复合式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杨、锺两位「行动派」教授同样全程参与了工作坊实作,使得上下半场由动到静的讲座过程更具连贯性。
图1、2023年11月20日〈身体观•功夫论•真理〉工作坊侧拍(摄影:张喻涵)
首先揭开序幕的是,由「AKASH阿喀许心灵教育」创办人AKASH老师带领的「苏菲旋转静心工作坊」(Sufi Whirling Meditation),以身体力行的功夫论引导与会者进入一个令人陶醉、出神、狂喜与合一的神祕静心境界。苏菲旋转源自伊斯兰教神祕的苏菲教派,是最古老的静心技巧之一,也是最强而有力的一种技巧。相传十三世纪时,土耳其诗人鲁米(Rumi)连续旋转三十六小时后方可成道,之后旋转就成为苏菲教派的重要修练方法。
透过AKASH老师解释:我们的身体部位,头代表理性,上半身表示感情,下半身就是执行力。苏菲旋转不需玄奥思考,只需以经验贴近自我神性。张开眼睛,打开手臂,借旋转释放杂念。右手掌心朝上天空,左手掌心朝下大地,连结天空与大地之间,眼前世界无论如何地持续变换,自己却身处于旋转的台风中心,当我成为了台风眼,霎时回到中心,感到完全地寂静,达到天、地、人合一。
Die before you die!
图2、「苏菲旋转静心工作坊」教学纪录(摄影:张喻涵)
苏菲旋转:一个超越恐惧的体验,如同苏菲教徒所带的高帽子即为墓碑的象征。偶然夹杂着的兴奋、狂喜,不是快乐与否的二元问题,而是立于台风眼中心,顿悟,抵消一切死生。
到了下半场,杨儒宾教授从自身大学经验出发,分享着台大男七宿舍的轶闻与灵异传说,并以〈主敬与主静〉作为文本,从一种特殊儒学的静坐文化的功夫论与苏菲旋转进行对话。「主敬」和「静坐」虽同属理学文化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一般认为以「静坐」为实质内涵的「主静」方式偏于静,「主敬」则融贯动静,但两种较宽广意义上的心学法门中,「主静」的心学功夫倾向较为明显,「主敬」则超出了意识哲学的界线。「主敬」聚焦在「一」的状态,事实上,它当落在身心行为层面上,显现出带有「理」的导向。
「主敬」的工夫强调从意识在最精微之处的自我体证以至精神能量最分散之处的智性活动,皆有一种「精神凝聚」的作用贯穿其间,并使得所有的人世间活动都可获得一位定向定位的意义,这样的精神冒险是极值得留意的。
文章总结到:「主敬」是「带主智导向而具行为理则的静坐」,与苏菲旋转直接呼应:
「主敬」对治者不仅是技术性的「静坐」修炼方式,而是不同理想类型的「直接性的意识突破」之工夫论。
关于形气论,杨儒宾教授指出「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绘画与诗歌中所在多有,举凡意识、心灵作用一定与「气」密切相关,如运用到内在身体的气化。「心气合一」概念包含意识和身体的连结点,形、气、神的身体观;个体(意识)与世界的潜藏关系和扮演的角色,人和天的问题;形而下至形而上的,所谓气化修行。然而,从新儒家开始一直以道德主体为主要论述对象后,形气论始终未被重视。
图3、〈身体观•功夫论•真理〉杨儒宾教授演讲(摄影:张喻涵)
紧接着,锺明德老师企图以〈葛罗托斯基的身体行动方法(MPA)和能量的垂直升降:可以用到你的关怀上吗--譬如,苏菲转、打网球、读庄子?〉为题,连结葛氏体行动方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内容包括:一、煮开能量(boiling of energy)的技术;二、身体行动方法(MPA)及其原理;三、从MPA看王阳明的「致良知」;四、最后的问题:Be with I2。
形象 [I2] 鉴临我。我无从经验她,描述她,而只可实现她……我实现形象之时就是我敞亮她之时。我指引她惠临「它」 [I1] 之世界。所创造的艺术品呈现为一系列可经验、可描述的性质之聚合,因之它为众物中之一物,但它不时向虔诚敏感之观照者显露其本真面目 [ I2,此即灵光 ]。(布伯1996: 9)
图4、锺明德老师演讲(摄影:张喻涵)
锺明德老师以上述文字为引,开启接下来穿越中西古今「杨儒宾和锺明德相对论」对谈的契机--〈当王阳明遇见葛罗托斯基:我们还回的去〔初心〕吗?〉锺老师率先抛出西方的训练方法能否拿来看王阳明的疑问,并表明探讨精神锻鍊在学术界确实是个禁忌话题,因应语言指涉的敏感话题,葛氏将trance(出神)用语改为total act(圆满行动),借此规避学术的打压,而葛氏的客观戏(Objective Drama)着实影响台湾当时的剧场界,即为一种寻找合一的办法。此外,MPA不是知识论的,而是功夫论的问题,如瑜伽没有了内在,仅存美容美体的方法而已。
杨儒宾教授经由梳理王阳明顿悟前所下的功夫,以至于如何达到致「良知」的生命状态。对于家庭生活不安定的王阳明自小对生死问题一再探究,终在三十七岁时,于每天坐在的棺椁上参悟。从日常的调气、静坐等修行法则精通,如文献中纪载王阳明至少达到了他心通境界;诸子的格物致之修行亦不可少。二者间的矛盾使得后者窒碍难行并随之舍弃,着名例子便是格竹吐血、抱病的故事。
图5、杨儒宾和锺明德相对论座谈(摄影:张喻涵)
相较诸子将知识摆放于重要位置,认为未经知识之过程皆是枉然,王阳明则持相左意见,认为良知不需要有知识的位置,是简易的、是直觉的。王阳明时代认定了他已然掌握到宇宙真理(I2),彷若最伟大的艺术家拥有的灵光(Aura)。王阳明生前影响力早已广传遍布整个中国,甚至远渡重洋传到日本,阳明学成为日本现代化的主流思想之一,特别影响了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等重大历史事件。「良知」犹如一体两面般,是感召亦为权威,所谓载舟复舟。锺老师则提醒到I2的道德问题,必须谨守清规戒律,无论在思考与实践层面,皆过着更加自制的生活才是。
图6、博班实验室〈身体观•功夫论•真理〉讲座暨工作坊合照(摄影:张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