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文/鸿狄 Ipun Kanasaw


表演并非在语言,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越辩越明。表演难以言传,弔诡的是,唯有透过语言,我们才能更多去定义并理解彼此所认为的表演一些些。接下来的文字,我会用这学期我所经历到的过程来表述,不代表所有人的经历,如果觉得不理解或不认同,敬请大胆跳过。

圖1、《不可兒戲》呈現
图1、《不可儿戏》呈现


1.《一报还一报》

*使用英式英文呈现——体验莎剧的音韵与节奏

在使用英式英文呈现《一报还一报》时,我体验到莎剧独有的音韵感,也更多理解到原剧本对角色的本意为何,由于莎剧的台词是非常紧凑且具节奏感的,这帮助我去练习跟上表演的「节奏」,拿掉倚赖「自身情绪」的习惯,让自己跟着节奏走,意外的发展出不在自己想像内的动作。

如萍师:「有情绪不代表最适切的表达方式。」

*镜头表演——对于镜头尺寸不同的适应

我们在教室架了镜头,用两种尺寸呈现,一是锁定脸部的大特写,二是肩上特写。我觉得自己对于大特写是擅长的,让资讯在心里流转,其他的会随心而来,然而面对到肩上镜头时,我发现直接复制大特写的表演方式是不足够的,要如何符合大特写的状态身体又能跟上,是我可以继续工作的部分。

*舞台呈现

舞台呈现时,我们呈现了英文与中文的版本,我感觉到两种语言的逻辑十分不同,语言的不同也影响到节奏的不同,会很直接、很细微的影响到角色在现场的思考方式,我觉得这很有趣。
 

如萍师:「文本背到滚瓜烂熟,直到能让角色活在当下(第二自我),而不都纯粹从演员本人出发。」
    「如果尽力了还是不够好,就继续尽力,要向不安全感全面弃械投降!」
    「观察运动员想要夺标时的脸,那样的狰狞、那样的美。」


2.诗人的配音作业

老师让我们选择诗人、作家有关的纪录片,并揣摩片中的旁白,在呈现时将声音拉掉,只听见我们用麦克风配音的声音与影片的画面。我感受到,旁白的声音除了要自在,还要能够符合影片的氛围,这是需要设计、练习的,要让听众从声音听见画面,前提是心中要完全明白自己在说什么,呈现出心里的画面,才能使内容与听觉相同步、相呼应。

*延伸练习——录陈映真《山路》、莫言《白狗秋千架》

老师先让我们读过文本,再分部分自行回去录音,最后将所有部分合在一起。文章中有纯叙述,也有对白的部分,是否要诠释对白,端看个人的选择。这个练习帮助我们扩张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背景完全不在我们生命经验之中的文本),这提醒了我,除了训练身体、声音,这些我身上的技术与工具之外,心灵与头脑的扩张也十分重要,若没有心中的诠释与想像,外在的工具无法被好好的,完整的使用。


3.喜剧练习

*工具箱练习:
每个人要无实物拿出自己的工具箱,并让观众看明白自己使用的工具为何。

*丢东西练习:
在有限时间内丢掉越多东西越好,不需要用动作表示那是什么,只要用语言说出来。

*头的角度练习:
头要像木偶一样,探索头的各个角度,熟悉过后,再听对手的一句话,从直觉做一个表情反应。

*即兴呈现——「小偷篇」、「航海篇」:
只能花十分钟讨论,不能排练,直接上场玩。

各种练习过后,老师说明喜剧不一定完全走真心,而是「节奏」,这些探索也让我在进入《不可儿戏》的排练时更能意会属于节奏、技术、瞬间反应的部分。

如萍师:「葛氏说的『精确』,我认为是在『角色范围内』自由,才是真正的精确,而不是说话方式、眼神角度等只论技术性的精确。」

*《不可儿戏》呈现:
高阶喜剧的效果来自于剧情的推进,而不是演员扮丑,演员的诠释仍要符合角色,才不至于譁众取宠。


4.Tango初探

这学期我们花了两三堂课下午学习探戈,我发现探戈是很强调在固定范围内的「即兴、聆听、配合」,秘诀是绝对的放下默认去跟随带领者。

某日的心情小语:

今天和万毛在跳探戈的时候,感受到「做自己的老师」的重要,我感受到我正在我的学习之路上,幸福、满足的前进,这样就好了,不必因为没得到称讚就觉得自己是不好的,我正在我的学习之路上,我可以当我自己的老师去告诉自己,我正在进步的地方是什么,并且很肯定自己的「愿意」,也直面自己仍有的脆弱。


5.动作与意念

有一天,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奇妙的练习,大家在教室边缘站成一排,一次只能一个人冲向前,即兴做出一个动作,再跑回去,过程不能有碎动,若两三人同时冲出来,要有默契的让其中一个人向前。几次后,便加上一个词、一句话,最后是「我想要……,我不想要……」的造句。

过程中我意外发现内心深处的声音,同时也听见同学的,那个时刻很奇妙,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清晰了起来,有很清楚的状态、很清灵的心思,这个过程让我发现了自己以及他人的独特性。


6.死前十分钟录音

老师要我们私下,在一个安静的空间,录下十分钟的死前录音,不能重来。尔后在经同学同意的情况下,播放给同学们听。

老师解释她不会评论这个录音的好坏,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生命,老师的目的是要让我们听听看自己最放松时的声音。

我觉得这个作业对我来说很大的帮助是,让我看见了我生命此刻的景况,当要面对死亡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这么多不甘心,还有这么多想完成,原来自己不是自己想得这么豁达。在听其他人的死前录音时,也更加认识同学们,以及他们心灵深处的思考,这样的交流好美妙。


7.《海鸥》模拟甄选

老师请来许哲彬导演来参与,一同完成了模拟征选。

学习:甄选时,除了自己的诠释,也要去研究将要面对的导演的风格、喜好。

当同学提问「audition的策略」,是要符合角色,还是让导演看见自己的表演能力?许哲彬导演表示,演员的诠释也会被包含在导演的考量当中;如萍老师要我们「回归本质」。

这个回归本质的提醒,很触动到我,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很努力活在本质当中的(不管生活还是表演),但当表演成为自己的事业,而这个事业好像没什么起色时,却渐渐地遗忘了对本质的追求,反而为了目标不断变幻手段,也许本质、目标、手段是可以并行的,但永远不能忘记自己喜爱表演的初衷,以及角色与剧本原初的、本质上的意义及目的,我想,这是演员持续独特且发光的关键。

老师进而提到「演员的代价」,当演员奋力一搏,但却在audition或试镜失败后,心里的伤是要花时间痊癒的,有的时候要花好几年才会好起来。老师提到的这件事让我在下课时间偷偷跑去厕所大哭,老师问我们「你们是真的不想要吗?」,我知道我不是,但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我越来越害怕期待后的失落,渐渐的我告诉我自己「这些都只是角色初探,当作去玩」,如果我心里真的这样想就没问题,偏偏我不是,演员总是想要,也总是需要机会表演。

虽然沉重,但当我走出厕所时,心里多了一份释然,承认了「要享受舞台,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个苦是我甘愿受的」,若无法放弃,就勇敢承担。


8.《Rabbit Hole》

第一次呈现,我们以不丢本的方式,先走诠释及走位给老师看。

如萍师:「角色基础的原型是什么?不只是服务其中一场的诠释而已。」

第二次呈现,老师私下与各个组别独磨,为的是让同学直接看到最后大家的诠释及改变。在独磨的时候,由于我的生命经验与角色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没什么自信与创造力,心里很多担忧害怕。

如萍师:「要相信自己可能是理解的,才能够演绎。」
    「用她的方式呢?她会怎么做?」

到了最后呈现,我可以感觉到自己奋不顾身想要成为角色的无形的动力,好难用言语形容,好像学期初老师所说的「运动员要夺标时狰狞的脸」。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对手演员所给予我的,终于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有一次是简单地去享受表演本身,希望我能一直记得这样的感受。


◆ 「表演II」开放式课程请详见北艺大开放式课程平台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