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芷芸
在这学期的《人工智慧生成内容艺术应用实作》课程中,冒着风雨也要来参加资策会Living Lab+的参访。这是一个结合科技与创意的实验场域,让我跟朋友亲身体验了多种创新互动科技,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设计理念与应用潜力。
展场导览:沉浸式的科技体验
一走进Living Lab+,映入眼帘的是开放且多功能的空间设计。一开始其实不清楚这些滑轨的功能是什么,到Living Lab+人员亲自解说之后,才明白这是一个百变的空间。场域内配备了可移动的轨道白板、模组化会议桌椅、三面互动投影墙,以及白色无缝墙/绿幕直播摄影棚等多元设备,为各种展示与实验提供了超级弹性的空间配置及发挥利用空间的最佳效益。空间氛围给人一种非常开放又具创意感的感觉,好像什么点子在这里都有可能实现!
互动贺卡
我首先体验了「互动贺卡」装置。这个装置结合了触控技术与影像投影,使用者可以透过触摸萤幕,制作个人化的贺卡,并即时看到动画效果。这种结合视觉与触觉的互动方式,让我感受到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潜力。虽然互动逻辑不算太复杂,但从创意的角度来看,是个很适合各个年龄互动的设计。
AI 试衣间
接着,我来体验「AI 试衣间」。这是一个结合人工智慧与影像辨识的大型萤幕装置。使用者站在萤幕前,系统会根据其外貌特征,推荐适合的服装风格,并即时呈现穿搭效果。这种虚拟试衣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购物体验,也展示了 AI 在时尚产业中的应用可能。虽然还不到完全精准,但对我来说,这个过程其实蛮有趣,也让我想像如果未来家里有这种装置,衣服店家再提供一些衣服材质的布料给客人,实体店试穿衣服会不会就慢慢减少,甚至被取代。
地垫套圈圈
「地垫套圈圈」是一个结合感应踏板与投影互动的装置。使用者踩在地垫上,系统会侦测其动作,并在萤幕上呈现相应的套圈圈游戏画面。这个装置是与高龄者踏板制作公司合作开发,原本用于复健训练,现在则转化为互动游戏,兼具娱乐与健康促进的功能。这让我感到蛮惊喜的——原来复健设备也可以这么有趣!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它的互动设计比我想像得更实用,让我重新思考设计不只是好玩,也可以有实际功能甚至之后发展成有潜力的商业价值产品。
香氛音像馆
「香氛音像馆」是一个结合声音与气味的多感官体验空间。参观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唱片,播放对应的音乐,同时触发扩香仪释放相应的香气。这种结合听觉与嗅觉的设计,营造出独特的沉浸式体验,让人印象深刻。对我来说,这个装置的艺术性特别强,也让我联想到我们课堂讨论中关于多感官输出的应用,像是气味是否能成为记忆或情绪的触发装置?我赶紧把这个灵感纪录下来,之后做作品时可以参考。
图1、同学仔细研究香氛音像馆外观(摄影:许芷芸)
互动式桌球
最后我到了「互动式桌球」。这个装置结合了传统桌球与投影技术,当球击打到桌面时,系统会即时投影出球型形状的影像,并根据游戏进行,变换背景画面。我本来以为就是普通的桌球,结果一打下去看到视觉效果出现真的很惊喜,也激起大家的好奇心,会一直想多玩几次看有什么变化。
图2、互动式桌球体验(摄影:许芷芸)
中场分享:深入了解 Living Lab+
在中场的分享环节,Living Lab+的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了场域的背景与服务项目。 Living Lab+是资策会于 2023 年成立的创新基地,旨在透过跨域合作,发展能提升民众生活品质的数位创新服务。他们提供多功能的空间租用服务,适合举办讲座、媒合会、展示会等活动;同时也提供创新实证服务,协助新创公司或学术单位,透过实际使用者体验回馈,验证产品的市场潜力。
除此之外,Living Lab+也提供跨域顾问服务,连结创意方、技术整合方与资金需求方,协助创新实证后续资源的连结与取得。他们还有一项我没想到的服务——智慧运动健身。原本以为这里只做展览或互动设计,结果竟然还能支援智慧健身的应用,这种跨领域的整合让我觉得蛮酷,也让我对「创新场域」的想像更多元了。
图3、中场分享:深入了解Living Lab+(摄影:许芷芸)
人工智慧生成内容与此次课程内容结合
在这次参访中所体验的多项装置,与我们课程中学习的《人工智慧生成内容艺术应用实作》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AI 试衣间运用了影像辨识与生成技术,实现了即时的虚拟穿搭;香氛音像馆则结合了多感官的输出,创造出沉浸式的体验。我开始思考:如果是我来设计,我会怎么运用 AI 呢?或者说,我能不能跳出传统互动设计的框架,加入更多个人经验、情感、甚至是意外的元素?这次参访也让我重新检视自己在课程中的创作,有没有太依赖技术本身,反而忽略了观众的感受?这些反思让我更期待之后的创作挑战,也更清楚自己想试着在作品中传达什么。
图4、沉浸式影像互动体验(摄影:许芷芸)
整体来说,这次参访Living Lab+给我的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偷看到未来的创作可能会长什么样子。以前总觉得科技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现在慢慢开始体会到,如果我们只是炫技,那作品很快就会失去吸引力;但如果能够让人「感觉到什么」,就会产生一种连结,那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哪个装置多厉害,而是我开始想像:如果是我来设计,我会想做出什么样的互动体验?我想让人感觉到什么?我会怎么用技术去辅助情感?这些问题虽然还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我一再去思考整理。之后的创作过程,我会更有意识地去融合不同媒介和元素,也更愿意试着跳脱框架,试错、尝试、重新来过。这次参访就像一场创作前的热身,不只是充满灵感的收获,也是一场很真实的自我提问与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