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北艺大博班实验室2018年度活动策画人.戏剧学系博士班学生代表 许韶芸
107学年度第一学期的博班讲堂,以「戏剧化的方法——思想与艺术的创造性遭逢」为题,邀集了当前各知识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顶尖学者,透过两两对谈之模式,规画了五场专题讲座。期冀延续前一季讲座的「基进」与「临界」精神,并借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于〈戏剧化的方法〉(La méthode de dramatisation)[1] 一文中所提示出之概念想像作为发想,盼通过横断学门疆域的知识擦撞和异质性交接,于跨域对话所激起的临界性强度里,提取出各样知识与经验之下尚如幼虫、胚胎般仍饱含流变生机的先验层级和戏剧性部位,为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给出研究上得以共享的思想方法论和创作伦理型(êthos)。
9月21日开幕讲座由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钟明德教授及台湾师范大学英语学系苏子中教授开场,以「残酷剧场」(Théâtre de la cruauté)为概念主题,共同揭示着:倘若身体必然已是一处政治性的场所,作为一切权力和战略倾轧、缠讼的战土,凑积着诸般不竭围捕着生/身的限定性;那么,相对于总是受归档、梳整的均质生命,疾病、疼痛及死亡的独特病态反倒悖论式地与生命的丰盛生机取得吊诡的亲缘性。而亚陶(Antonin Artaud)和艺术家们如何通过调理此生命政治的残酷基底,于全数器官、建制的解体之地,发难其微观层级的感觉风暴,测量思想与肉体的极点及最远疆界,令病痛翻折为生命的特异个体性、令死亡回绕为生命的初次诞生,使得生命犹同一件作品?
10月12日第二场讲座之主题为「无器官身体」(Corps sans organes),邀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尚仁教授及台湾师范大学英语学系黄涵榆教授讲授。李尚仁教授的演说铺示出西方医学自17世纪以来的思想演变及各式更迭递进的医疗科技如何影响和改动着人们对于生命与死亡的看法。诸时代圈围着「身体」所展开的各样医学陈述乃分别如何将生/身作为一种崭新的「知识」(savoir)或「可视性」(visibilité)来建设及治理?相对地,黄涵榆教授的演说则由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的视野启航,把「身体」摆置于与权力和现代政治的关系当中,将「身体」重新地问题化。进则可供探问的是,倘使说,当代的存有处境诚若傅柯(Michel Foucault)及阿甘本所述,徒为永遭权力所无限完封的「排除性纳入」(exclusive inclusion)状态,那么,存有是否尚存任何彻底自由的可能?我们如何锻造一款超凌于可视性的、可感知的身体之外的,不受收纳于任何光线政权与语言公设等权力控管的不可感知的生命/身体新样态?一如永远冲决悉数形式之统摄的「无器官身体」恒若幼虫般沛含流变之生机,而使生命同上帝的审判做个了结,饱富「先天生殖性」(innate genital)地真正降生且差异与重复地不竭诞生。
10月26日第三场讲座之主题为「遭逢」(Rencontre),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余安邦教授及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林承纬教授讲授。 「遭逢」之概念始终意味着我们如何思考「创造」,以及我们如何思考「思考」?其首先涉及著一款关乎于创造与思考的发生学场域或胚胎学环境,系连着如何与陌异的他者相遇,并凹折此未知的「域外」(dehors)进入我们的生命内里,以便能另类观看、另类思考。遂创造/思考总是意指着一种崩裂,是关于「我」不再是我所是、不再思我所思、不再感我所感的系谱学(genealogy)式重置与未来可能性。正是在与他者遭逢而为情动(affect)穿驰的交陪之处,思考成为不可思考者,身体变身作无器官身体,而「我」肢解为分裂、破洞之「我」。一如于每一个犹若伊底帕斯片刻和哈姆雷特瞬间的戏剧化时刻里,「时间脱节了!」在时间与「我」的崩溃点上,所有的我是、我思、我感均化为已逝过往,却同时是感觉的全新入场,以及大写生命的重新引进。
11月23日第四场讲座邀来世界著名的德勒兹研究专家、美国乔治亚大学比较文学系的Ronald Bogue教授莅临演讲。本场的演讲主题所围绕的轴心概念「流变」(devenir),可谓为几近横渡、遍历了整面德勒兹思想幅员的最至要威力和动力因,Bogue教授于此次的演讲中从音乐的领分启程,由音乐对于声音的解疆域化,进一步触及了关于「创造」的各式问题。
12月14日的系列讲座最终场则邀请了日本当代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椹木野衣到访。其横贯于当代哲学、后现代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日本战后艺术史等诸领域间的丰沛言述和著作遒劲引领了1990年代起迄今的日本艺术批评风向,1998年于《日本.现代.美术》一着中所提出的「恶所」(悪い场所)概念更强势改动且主导了近二十年来战后日本研究之视角与史观,众多批评家、理论家等均可谓沿循于其所摊展出的理论舆图下共同林立起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当代日本」问题。而有别于椹木教授于1998年提出「恶所」概念之时将战后日本整体摆置于全球后冷战结构和东亚现代性的时空座标之下进行观测,并循此捕捉战后日本的分裂式精神结构和前卫艺术之脸孔;在本次的演讲里,椹木教授以「震灾与美术:关于日本列岛的唯物论式基盘」为题,借其于2017年所完成的近作《震美术论》来重新审视日本这座「恶所」的物理学地貌和基盘,且结合其自身现下围绕艺术所从事的人类学式勘履,由日本列岛的地质学式唯物条件出发,以重新思索这座总因地震所带来的覆灭性灾难导致全数的人文构筑均徒能于无穷无尽的「反历史」和「反艺术」之空洞中被标定的岛屿里,艺术的行踪究竟如何可能?
通过本学期的系列讲座,你我得以阅览每一位讲者各自以其独特的运动轨迹和高张部署展演其提取「思想胚胎」与「戏剧幼虫」的匠人技艺。于一次次跨学门的越界交通里,博班实验室不竭致力于藉由知识的分享以炼采出各式可见、可感的经验现象之下的思想性、哲学性基底,企以重置你我既存思考的力量布置状态,并令凝止的历史岩层再度地戏剧化与悬念化,令全数的建制重新成为剧场、成为战地、成为生机的活体。这是一场邀请思考者们和创作者们一同前来遍访每一回重新启动思想/创造的「伊底帕斯瞬间」及「哈姆雷特刹那」的戏剧性的事发时刻之邀请,每一度的事件性遭逢均无限倍增、再定义、再问题化与戏剧化独属于当代艺术/思想的存有论,并以无偿的超越练习和法外纠集,勾错出当代艺术的未来星图。而此般「戏剧化的方法」即思想与创造之工事。
[1] 「戏剧化的方法」(La méthode de dramatisation)一概念援引自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同名论文。此文首度发表于1967年,其中预示了德勒兹完成于1968年的博士论文《差异与重复》(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 1968)内之诸多至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