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

撰文/音樂學系 翁鈺庭
編輯/教學與學習中心 魏心怡主任、吳紋綾助理

訪談時間:108/04/15(一) 下午2:00
訪談地點:音樂二館603教室
訪問者:教學與學習中心/吳紋綾助理
攝影:動畫學系/楊芷菱


當音樂開始,無限想像力奔騰著,從中流瀉出鼓舞人心的正能量與希望,彷彿時間因如此熱情漸漸凝結,凝結中,還有一絲勇氣與信心。音樂結束,許多悸動依然在心中持續迴盪著……這是一場充滿熱情、盼望永不止息,專屬思珊老師人生的現代音樂會。


學習音樂的契機

思珊老師開朗地向我們講述她學習音樂的經過,「其實我小時候因為我們家人是都沒學習音樂的,只因為我媽媽的同事,家裡有開一個琴行,那時候就帶著我哥哥去學習鋼琴,我也就跟著去了。我也很喜歡唱歌的感覺,小學二年級,開始參加合唱團,雖然鋼琴一直有持續學習,不過就是沒有進音樂班,只是覺得好玩興趣而已。國中時期,因課業壓力大,所以就先暫停學習音樂了,直到高中,透過鋼琴老師的介紹,思考是不是可以考音樂系的大學,可是要有一個主修樂器跟副修樂器,小時候都沒有認真練鋼琴,所以鋼琴一定是不能當主修了,所以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最冷門的樂器,那就是打擊樂器,因為那時候朱宗慶老師才剛從維也納回臺灣,推廣打擊樂器,我的鋼琴老師就引薦去拜朱老師為師,在高二的時候才開始學習打擊樂器。因為我是唸普通高中,很幸運的,剛好那年是一個聯招的狀態,學科分數佔滿高的,因此我就順利考上了國立藝術學院。」


挫折是邁向更好的自己的前奏 

「學音樂對我來說,從小就是一個有趣的事情,可是要真正開始當成一個專業來學習,確實是有壓力的。求學期間,因為從小完全沒有上過合奏課,不要說是擊樂合奏,管絃樂團還有很多音樂相關理論方面的課,其實我都沒有接觸過,所以壓力非常的大,每天下課都迫不及待的要躲回家裡。」

儘管在學習過程中遇到許多挑戰與困難,但每一次的挫折,思珊老師將它看作是多結交一位忠實的朋友與良師。「有一次失敗的經驗,我會明白這個挫折,就是良師益友,會直接的告訴我失敗的原因,並鼓勵我轉換個方式應該會更好。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挫折當然不舒服,可是我覺得它是更好的未來,是一個前奏,會提醒你,告訴你許多事情。」

「我覺得只要成功一點點,有一些些還不錯的東西,就會覺得很開心。當然可能有很多是失敗的,可是在每一次過程當中有一些累積就很棒了。」思珊老師以虛懷若谷及堅韌的心,不看失敗的容貌,只享受著微小成功之處,及珍惜那份難得的過程。「學習過程中,挫折是一定有的,我也常常覺得琴練不完、練不好、練不夠,這樣的狀態始終還是存在,可是沒有關係,我就盡我所能把它做到最好,也就無愧於心。」這是思珊老師與挫折的共處之道,不鞭打自己的不完美或失敗,反而正面、誠實地接受,並經歷它,將其轉化成為邁向下一次成功的動力。

 
謙虛學習,永不設限

思珊老師在國外求學階段,給自己一個機會與勇氣,嘗試踏出舒適圈,突破學習新的事物。「我在法國念書的第二年,在聆賞完Gaston Sylvestre老師演出後,鼓起勇氣,和老師說我可不可以也嘗試演奏現代音樂作品,他說當然可以啊,在這之前我在家裡緊張了非常久,因為那時法文不是非常好,又很害羞,對現代作品並非這麼了解的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特別是劇場作品。」,儘管有語言的屏障與害羞的個性,但她憑著滿腔的學習熱忱,鼓起極大的勇氣,嘗試接觸新的挑戰。

「我很開心可以跟一些作曲家一起工作,他們以他們的想像力與創意,盡可能找到一些屬於臺灣打擊音樂的聲音。不管是念白或口白、肢體動作或舞蹈等,我自己也是不會去設限,既然作曲家有這些想法,這些不會沒有關係,那我就去學習。保持學習的彈性對我來說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且我也覺得必須要學,不然我沒有辦法和我的學生分享更多的東西,例如我覺得我的肢體不太行,那我去找其他老師開發,伸展身體;不太會念白,就去學念白的方法......另外,或是和別人一起探索打擊樂的素材,像是日常用的物件、扇子,甚至是塑膠袋......就是到處去找尋所有的可能性。」,對於學習,思珊老師總不設限,不論是和作曲家共同的創意激盪,或是還不熟悉的領域,無非皆是努力讓自己擁有更多元、豐富的視野。


敞開心胸與他人攜手合作

在學習上,思珊老師拓寬與充實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與人「合作」,彼此學習與交換新知,激發意想不到的成果。「有許多很好的資源與優秀的老師,可以到處挖掘、請教,會有很多想法上的衝撞、刺激,努力去表現到自己覺得最好的,然後與作曲家一起做夢。」

「每一次練習的開始,也許並沒有想得很清楚,可是在一邊走的過程中,就會知道我們需要這個、那個,我也可以直接從這些作曲家身上得到一些回饋,幫助我對音樂的表達更有方向性,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我的工作就是一位傳達者,這些音符對我來說是某種語言,可能它沒有那麼具體,可是我一定要了解它想要表達的意涵是什麼?更能夠找到那背後情感的訴求。」,思珊老師以「玩性」的態度來學習,找到音樂不同的表達方式並一起和作曲家一同做夢,一步一腳印地,這是一場充滿無限創意卻可以慢慢被實現的夢。

在與人合作的經驗中,思珊老師也分享了關於她開設跨領域課程的過程。「此課程算是很前瞻性的、實驗性的,很開心是不管音樂系也好,或學校也都非常支持這樣的計畫,他們都覺得這是很棒的,但是有一件比較不容易的事是,好像各系所各個專業的同學的工作時間、工作的模式,或使用的語言、個性,其實不太一樣,所以大家彼此協調,是很重要的。例如表演的燈光出了問題,我們應去哪裡找到此設備?有沒有取代的可能性?或在音響上的收音要以何種方式等,團隊彼此合作,互相搭配,共同耐下性子來研究,有驚喜,也很有成就感。我也在每個人身上學習到很多不一樣的事情,可能對他們來說是嘗試,但對我來說,就是接觸一個不曾了解的東西,在我的教學上,一直不斷在精進,這對我來說也很有趣。」從作曲家到開設跨領域課程,思珊老師以開放的胸懷與人合作,穿梭在不同的身份間虛心學習。

 
音樂帶來的正向影響 

「我覺得音樂真的改變我一生,因為從小我的個性比較自內向,學習音樂對我來說,改變非常大。」思珊老師向我們述說音樂對她所帶來的轉變,「打擊樂曲通常節奏性很強,且激勵人心,我覺得學習打擊樂的朋友個性好像都比較外放一點,比較活潑開朗、熱情。因為音樂就是如此激勵,如此熱情,常常鼓舞了我,演奏完後就很開心,好像代表了我。無形之中,讓我整個人走了出來,可以更融入整個環境、整個社會,吸取到很多的能量,而我也很願意把這樣子的感覺去傳達給別人、分享別人、帶給別人。」,逐漸地,思珊老師從較內向的個性轉變成為活潑、外向的個性,打擊音樂彷彿就代表了她熱情、永不放棄的性格,受到如此影響的她,同時也願意將音樂的正面能量帶給別人,在教學上,她和學生相互討論,教學相長,陪伴學生一同前進成長。

「教導的時候,我都會比較多討論,或者是引發他們覺得對他們情感上有連動的關係,他們有感覺的,讓他們去找到自己詮釋一個的方式,因為我跟他們表達情感的方式,或者是生活背景,想法上不一定一樣,可是他們怎麼樣用他們的語彙、心理狀態以及情感訴求,去找到一個他們可以表達的點,同時也和學生一同成長。」
「不管是音樂的類型—傳統、現代也好,或是東方、西方,我希望是走的深、廣,當然在技巧上面要不斷地紮根,我覺得在台灣真的很幸福,雖然我所任教是西洋音樂系,可是我們有傳統音樂系,有很多珍貴的台灣的多元文化,希望未來找到自己獨特的、能夠發展的一個根基之外,也不斷地擴充對不同樂種的了解,特別是在台灣的這塊土地上的一些特別的樂種,希望不管是我或者是學生,都可以一直不斷的為打擊樂開創出一條新路。」

思珊老師始終帶著溫暖的微笑,述說對音樂之路未來的期許,這個下午思珊老師的熱情彷彿點亮了整個世界,就是多了那麼一份為音樂努力的執著、創新的勇氣以及求知的熱情、音樂、鼓舞人心的節奏,持續在滾動。

◆ TNUA影音知識庫>吳思珊老師專訪影片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