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彥蓉
2011年,史明輝教授創立了北藝大動畫系,第一屆關渡國際動畫節也在同年開幕。至今,國際動畫影展已帶領觀眾走過了九屆藝術之旅。動畫節提供了國內動畫創作者或對於動畫充滿熱忱的觀眾一個觀摩學習機會,除了能欣賞到來自各國的優秀作品之外,更邀請國際影展及學校的精選作品為觀眾開啟多元視野。且每年都會邀請國際大師開設工作坊,提供系上學生與外界交流的實作機會。這次開設的兩場工作坊分別為來自以色列的Rony Oren以及日本的山村浩二所帶來的精彩課程。
Rony Oren是一位黏土動畫師和藝術家,現在於以色列貝劄雷藝術設計學院影像動畫學系(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Screen Based Arts Department )擔任系主任 。他的黏土動畫角色具有非常可愛的造型和靈活生動的性格,其概念始於他沉浸在黏土工作室之時,繼而演變出一套自身表達黏土獨特本質和技巧的方法,並透過如指導書系列、故事書、紙板書等各種書籍和如黏土包、餐墊等商品傳達,同時藉由國際廣播短片動畫片和全球工作坊進行推廣。他在工作坊上提到黏土動畫指導書系列之所以深受孩童喜愛,是因為孩童能跟著指導書中簡單易懂的操作步驟去變化出各種可愛角色,從中也得到了莫大的成就感,讓初學者對於動手做動畫角色不再毫無頭緒,更有信心的去嘗試、摸索以及培養對黏土動畫的興趣。
圖一:筆者和Rony Oren的合照
在工作坊中老師示範了四種常用的黏土幾何基本造型:球型(ball)、熱狗型(hot dog)、鬆餅型(pancake)、蘿蔔型(carrot),運用這四種基本款就能組合、延伸變形出多樣化的角色。老師在角色製作的示範過程中告訴我們,在使用黏土製作偶時為了讓偶看起來完整漂亮,盡量使每個動作乾淨俐落,盡量一次到位,失敗就重來,避免多次調整。但為何選擇使用黏土這一媒材進行創作呢?Rony Oren表示因為黏土的可塑性高,製作上非常靈活,而且這種土不會有記憶點。但也因為黏土可塑性高、極容易變形,拍攝沒多久偶就會變形到無法使用,因此同一個角色會捏出很多隻偶供應替換。
之後,開始進入以分組方式進行黏土動畫的拍攝。我們這組是先各自製作角色,再來討論該如何將角色們運用到故事裡。在拍攝的過程中角色不斷的被我們挪動、調整成不同的動作及角度,但黏土真的太容易變形又沒有多餘時間去重做新的角色進行替換,導致其中一個角色頭部差點斷掉,使我們不得不緊張加緊拍攝速度,好險還是成功地讓角色撐完它的拍攝戲份。整個拍攝過程非常有趣,就算需要同個畫面的多張重複影格也會按下快門一張張重新拍攝而非用複製影格的方式,這樣更能展現出黏土容易變形的特性使重複拍攝的同個影像也產生些微的變化。拍攝完成後檢視成果時發現因為時間匆促,畫面的構圖上應再多加思考整個背景與角色之間的空間配置,但針對角色們的動態表現卻得到老師的讚賞。
圖二、三:筆者在創作過程中製作的角色
第二個參與的是山村浩二的工作坊。之前在府中十五動畫館的實驗動畫展中看過山村浩二老師的改編自卡夫卡同名小說的動畫作品—《鄉村醫生》。對於老師的作品風格印象非常深刻也很欣賞,因此很榮幸這次能夠參與工作坊並看到更多老師的作品集。山村浩二是日本獨立動畫大師,在九零年代時轉換動畫風格,開始致力於製作給孩童觀賞的動畫影片。2002年他以【Mt. Head】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提名,這也成為他動畫生涯的轉捩點。之後,他又陸續創作【The Old Crocodile (2005)】、【Franz Kafka's A Country Doctor (2007)】、【Muybridge's Strings (2011)】許多優秀動畫作品。山村浩二在國際上也擔任許多影展的評審,舉辦放映會。獲得了90多個獎項,其中包含四大動畫影展的最大獎項──安錫國際動畫影展、薩格雷布國際動畫影展、加拿大渥太華國際動畫影展、日本廣島國際動畫影展。現在他不僅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的成員,同時也任教於東京藝術大學。
在工作坊中老師準備了不同的音效,按照我們填寫的數字給出相對應號碼的聲音檔案,我們在聽完聲音後繪製出搭配聲音的動畫。在想像力自由發散的過程中也有一些規定,像是畫面不能呈現該聲音發出的原始物體本身。舉例來說,聽到車子呼嘯而過的聲音,在動畫的表現上不能真的就畫出一台車子行駛而過的畫面,而是要試著去發想這段聲音還能如何去運用?怎樣的畫面能使內容更加完整、情緒表達更鮮明、立體化?這項條件的限制反而讓我去思考一些看似生活中就能聽到的聲音、音效,其實也能和看似毫無關聯的畫面相互媒合,創造一個新的語境表達。
每次在動畫節中看完這麼多傑出動畫作品總是讓我充滿更多想像,激發持續創作的動能。將動畫藝術作為不同議題的政治性探討、具有獨特性的敘事風格、多樣媒材使用的美術設計......不論是哪個切入點都深深令我著迷。每當自己遇到瓶頸停滯不前時,影展的觀摩學習總能刺激自己再去思考創作這件事,或許不一定能在第一時間歸整出明確思維脈絡,但那些細微的感觸卻能作為養分不斷疊加,每次的成長累積都是令人悸動的收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