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画名称:「舞」在伦敦 计画执行者:颜千惠 计画期间:2019.07.08-23 计画地点:英国伦敦
图一:伦敦夕阳西下景致,摄于 Waterloo Bridge
计画概述
「舞」在伦敦是一个欧洲壮游的梦想、两个老朋友的相会、三种型式的对话(舞蹈、戏剧、影像)、无数段深度艺术之旅的记忆及对话…
整段旅程,是透过拜访一位在伦敦当地就读编舞研究所的朋友,进而展开一连串的伦敦艺术文化生活体验。在十四天的旅程当中,紧密的生活连结,文化冲击以及刺激——一个来自北艺大主修表演的演员,和一个正在伦敦学习编舞的台湾留学生,在深度的对话以及艺旅探索中,感受从未有过的旅途体验之外,持续向世界、向自我提问:「我为何在这?」
同时,「『舞』在伦敦」也呈现了伦敦的旅途脉动,利用静、动态的影像,替旅程留下另类的艺术创作记录。
计画执行后检讨及反思
这趟旅程,我艺游焦点,甚至说是「重点」,都放在我的拜访对象——Wen身上,但飞到英国,开始实施我的计画时,才真正地面临到问题。
虽然在出发之前,大致上都已想好「我想做什么」、「我要做什么」,但那都是纸上谈兵,抵达伦敦,才发现原来很多事情,不是用脑袋想像,它便会顺利成型。比如说:我想要深入了解Wen在当地的艺术留学生活,事实上,我们有无数次的谈话内容都值得被记录下来,但是,正因为我们关系太亲密了,很多很棒的时刻,就这样「放在心里」。加上,我们是密集且密切地相处,生活、娱乐、文化体验都囊括在一起,有时,太自然而然的生活,尤其又在异地,某种依赖感便会产生,在伦敦的某几天,我独自一个人走在街头,我都会问自己:「我是用什么的眼光跟视角来看待这个美丽的城市?是一个全新的发现?还是建立在我跟Wen的关系中?」这些问题,我至今也回答不出来,只知道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是,回过神来,想想我的计画,它会被某种「人情」给稀释掉。我很珍惜这几天,在伦敦和Wen相处的时光,但是,或许受到她太多的照顾,总觉得自己不够勇敢,在异地不够突破自己的舒适度。曾经,也有一个人在国外自助旅行的经验,那种冒险的精神,在这趟伦敦行中,变得相对安全很多。
图二:与Wen一起暖身
另外,虽然已经构思好,到了伦敦想有些作为,但实际上,却被一层又一层障碍给打折扣。首先,语言问题。到了当地,我才发现自己在想要深切地表达、交流时,是多么无法「我口说我思」,这件事令我挫折许久。其次,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行动的「代价」相对来得高,比如说亚洲人容易成为被偷被抢的目标,虽然我没有遭遇到类似的际遇,但偶尔有这种的心理过程;还有旅费规模上的使用,只能说伦敦啊!物价之高这回事,是我当初在规划预算时,没有仔细算清楚,来到这里,花费比原本设想地高多了!
如果这是一个「计画」,相对地,大家会期待看到计画内容,利用照片、影像纪录,但我到了伦敦当地,却有种「抗拒纪录」的念头,当面对每件新事物时,我都是想先好好感受它,但可能往往漏掉最值得留念的瞬间,和Wen的相处也是。但我仍提醒自己,要在这个地方,做些可能会让自己「不那么舒适」的事情。
总归来说,如果未来还有一次机会,到欧洲或者一个我不那么熟悉的异地,我倾向从全零开始去探索,这次得到Wen很多的帮助,还有一些台湾友人的助益,某种程度上,它让我就这么待在自我的「膜」里头,少了更多与当地人交流的机会。因此,我期许自己,倘若再有机会,不要被这层「膜」给复盖住了,要更勇敢、更相信自己、对世界要更有所纳,并非走马看花。或许,增进语言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体认。同时,这趟旅程也带给我些许信心,我看到许多伦敦美好之处,我知道回台湾之后,我应该要持续地去「沟通」、「分享」那种美好;同时,台湾真的是一个很棒的地方!这片土地我不尽然样样欣然接受,但也是走了一遭之后,才又更从某种角度,去认识自己的根,知道我来在哪里,以及,每个当下为什么我会「在」那里。
总结 前言
一开始能修这堂课时,我非常的期待、兴奋,即使已经做好「万一没入选,我还是会出发」的念头。记得一开始在面试时,老师就已经先问大家想去哪个国家,当时就已经确定要去伦敦,所以说,这整趟旅程,可以说是期待跟筹备了半年吧!虽然,我曾经有一个人自助出国的经验,但第一次去欧洲、第一次待这么长时间、第一次搭这么久飞机…太多太多的第一次,都发生在这段「舞」在伦敦的旅程。
当时,一边构思一边写文案,同时规划着我想要利用这段旅程完成什么目标,记得,就是一个很纯粹的念头:「我想要去看看!」接着,想要把看到的东西、听到的东西、感受到的东西,尽可能带回来台湾,可能是影像创作、游记,甚至是一个表演艺术作品,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我确实野心勃勃,但遭遇到的困难以及阻碍,或许才是我这趟旅程中,最大的收获。
体验心得
在整个课程中,老师们为大家规划了很多很棒的讲座,有些像是在帮大家打预防针,有些则是分享旅行小撇步、秘方,有些则是启发大家去思考「踏出」舒适的环境,意义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记得有位讲师在Q&A时,我提问了一个问题,他则反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妳是要去旅游的?还是要去生活的?」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回答:「生活!」就这样,讲师提问的问题,深深烙在我的脑海,整趟旅程,我不断思考什么是「观光」、「旅游」、「旅行」,他们跟我的生活、跟我这个人有什么相关?我又为了什么得飞到这么远?
套句我从某位舞蹈老师那里听来的话。他说:「我们一生中,都在解决人的问题。」我想借来印证这趟旅程,纵然我做了再多准备、我在当地有所接应、我带足了旅费…到了一个新环境、新地方,生活开始有了新选择,一切又回到了解「自己」是谁?我是什么人?我为何在这里?
课堂讲师分享很多实用观念、旅游方式、世界观,但有件事,可能难以言说,也分享不来,就是每段旅程实际地经验过后,所学到的那种收获,那是可以引起共感,但其实也是很私密的!我想就是那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我称之为吸引力,才会不断地让我们想要去旅游也好、旅行也罢,去重新认识自己,同时照映出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吧!
我走访许多伦敦的博物馆、美术馆,各式各样的剧场,我看到的是一个地方蓬勃的文化力,跟其历史密不可分,目前我们所知的整个西方文明史,几乎多数都来自这些西方国家,我感受到的是,走在街头、校园、富有的地段还是较次文化的区域,整个环境与空间认同是非常多元,且具包容力,这跟台湾的「杂」是很不一样的!
图三:伦敦街头的公民力量,展现伦敦极大的包容力
艺术、文化、生活方式,都是需要时间的养成,去了趟伦敦,有点像瞬间被丢到那种薰染的染缸里,很幸福,有点不切实际,有点羨慕,但非常值得走这一遭,在我研究生生涯的尾声,能够有这个机会,「出去」看看,对于我的生命而言,或许现阶段看不出什么端倪,但我期待日后养分的发酵作用!
展望
此行,了解到英国对于表演艺术的补助是很惊人的,创作力的旺盛来自于公私方的支持,我想,我会持续追踪台湾类似的表演艺术补助计画,同时关注更多英国当地的创作机会。还有,我了解到,一位艺术家不应该只侷限在同一领域,我并不是放弃自己的专业,而是要有一颗更开放的心,多与其他人交流,同时精进自己的专业,或者,用自己的专业与他人相辅相成。这是我目前期许自己所要拥有的「艺术格」,也是伦敦带给我的养分之一。
最后一段话,要献给我的好朋友Wen,没有她一年前鼓起勇气跑到伦敦考研究所,一年后的这段旅程,或许也不会成形了吧。愿我们台湾、伦敦两地平安,生命中认识妳真好!我们真的是拥有太不同性格人了,妳常说我在推妳一把,我倒觉得妳常常教会我生命中的「接纳」,未来会怎么样说不准,希望我们都还能在这条路上,做了你们所热爱,所想分享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