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

撰文/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 潘京爱


校内Making实验讲座─「蓝染转译」,由本校美术学院与「未来 ‧ 传统实验基地」于10月18日合作开办。第一场次「以蓝为职─关于梅崎由起子的创作」特别邀请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讲师梅崎由起子分享日本板缔染技法与经验;第二场次「蓝染示范工作坊」,则邀请台湾绣莲染织工房蓝染艺师邱绣莲分享蓝染作品的转译与实验性,透过专题演讲与蓝染示范工作坊,展现蓝染工艺应用与技术,促进跨域工艺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梅崎由起子以自身创作历程为例,分享从传统到转译间的思路变化,以日本蓝(Japan blue)历史发展为起点,尝试将创作与在地文化结合,进行风格的突创与演译。笔者认为,讲者的创作过程,即是透过与内在自身对话,逐步构思其对蓝染、传统工艺技艺、日本文化风格纹样的蓝图,在一遍又一遍反覆思索的过程中,将各种元素交融、碰撞、翻新,最后形成别树一帜的风格,其所诞生的创作也正体现创作者自身理念的演进与转化;而与现场与会者问答互动,不仅让讲者再次梳理创作发想,也偕同听众重回创作当下的心境递变,并解构了台日蓝染文化之异同。

圖一 梅崎由起子分享轉譯創作歷程(筆者攝)
图一 梅崎由起子分享转译创作历程(笔者摄)


而邱绣莲艺师的「蓝染示范工作坊」透过一张张生活照片呈现「植迷布悟」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绣莲工坊位于南投中寮,以「生活即素材」为理念,蜘蛛网丝、母亲的涂鸦、染缸表层的霉菌斑纹……是自然环境也是生活点滴,犹如交织的叶脉演绎着创作的心路历程。此过程的思绪变幻,就好比大自然四季更迭般,从零到发芽、茁壮、再到繁花盛开、枯萎、归零后又再生的循环。创作灵感总需在弯弯绕绕后,才能沉淀、尝试,并在尔后的某个刹那,逐一将创作者思维连接、崭获新生,开创独具个人特色且体现创作者思维及自我实现过程之作品。

圖二 邱繡連藝師講解葉脈創作靈感來源(筆者攝)
图二 邱绣连艺师讲解叶脉创作灵感来源(笔者摄)


此次讲座两位讲者均以「生活」为创作取材元素,如何兼及传统与创新,往往是创作者反覆思考的方向,而如何在体现新兴样貌的同时又能保有传统蕴含?又是如何透过实体创作物具体化设计理念?都是创作者须先行内化后,方能突破自我的重要历程。

西欧、北非、南美、东亚、东南亚等各处均有蓝靛生产之足迹,而台湾蓝染工艺如何与时俱进、永续发展是值得深省的议题。这使笔者不禁反思,透过本次「蓝染转译」讲座,对国内蓝染工艺带来什么影响?这个场域产生什么变化?又对校内学生带来什么转变?

首先,复育后的台湾蓝染,走过二十个年头,凭借本次讲座的跨域交流,启蒙大众如何从传统到转译创新的过程中,重新检视自我与突破能力。从纹样设计、染制产品、剪裁打版等面向发想,国内蓝染相关从业者得以回顾台湾自身特色,以本土文化为基石,思辨如何从小细节多方变化、慢慢跳脱既定框架,发展出连结在地与创作者自身故事的作品。这样的创新变化,也将引导台湾蓝染工艺发展进入新阶段,有别于昔日常民将蓝染制成衣裳作为生活实用品,随着人们生活所需,蓝染应用已扩及至窗帘、抱枕、杯套、帽子等生活饰品上;或是以蓝染为媒材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品;尤其近年来,更与科技结合,将其数位化后作为互动装置、APP等。可见现今蓝染产品应用上,随现代人们生活实际所需变更外,应用层面也日渐多元,更符合时代趋势。

此次讲座对北艺大「未来 ‧ 传统实验基地」而言,除了听众与讲者的双向互动外,参与观众同时也与现场展示作品进行对话。于讲座开讲前的自由参观期间,是大众与展场空间初次交流,尚未有介绍与说明,是出自参观者自身对过去蓝染的印象与经验,来对现场展示进行内在思辨;而在演讲者分享与说明后,参观者再次与展场空间作品有了二次交流与对话,此时的对话则是融合了讲者说明与参观者第一次交流时的内在想像。笔者认为,参观者与空间展示作品在这样依次思考过程中,能巧妙地转变对蓝染的既定印象,加上串联讲座知识的吸取,以及整合展示作品与昔日蓝染印象之异同,进而更加认识当代蓝染的多元样貌,同时,也能区辨异地蓝染文化独特性,让讲者、参观者、展示空间三方形成环境剧场。而当三方存在于该空间的同时,即共构了完整地展示表演,讲座知识为人与空间的桥梁,牵系着参观者与展示品间的交流,是「未来‧ 传统实验基地」场域于讲座当下所具的价值意义。

圖三 現場展示梅崎由起子之作品(筆者攝)
图三 现场展示梅崎由起子之作品(笔者摄)


再论及对校内学生带来的转变上,笔者观察发现,参与本次讲座的校内学生,透过修习蓝染相关课程,除了掌握蓝染工序与制程外,也藉由讲座了解台日蓝染技艺的不同,并从中发想进行创作、制成蓝染作品。学生进行创作之过程,笔者认为当属另一阶段的转译,从讲者转译历程中,认识对蓝染的认知与诠释方式,并从吸取的认知中,与自身过去经验进行不同层次转译来发展创作。这样所获得的不仅是蓝染知识,同时也是将年轻一代视角传递给同侪的出发点,透过作品说故事,创新蓝染工艺青年世代。

一场讲座缔结的不仅仅是大众与蓝染创作者,更是由点对点、再构成线、由线交错成面的历程,透过各点扩散让触及层面更为广泛,就像是以讲者为初点,传播给学生后,再由学生分享给予同侪、朋友,逐步蔓延到各个年龄层,在如此具有影响力的发酵下,背后有着薪火相传之期待与效益。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