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画执行者:张容慈 计画期间:2019.07.08-2019.09.04 计画地点:
关于计画
对于许多宗教与种族来说,以色列是一块初始之地,同时存有许多纷争,不论是把时间轴拉长、或是将地图摊开来看,种族、国家、文化、信仰之间冲突不断。我对台湾以外的人的思考模式非常好奇,面对工作.家庭,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及生活态度,包含了文化如何影响整个社群以至于个人。想透过个人的身体移动、服务、艺术创作,让作品有更多层面的发展,主要聚焦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国家与自我认同议题之上,借由走访他者进而反思自身。
体验心得
以色列的人口组成主要为犹太人,他们曾经走过一段黑暗时期,也就是二战的纳粹大屠杀;台湾也曾有过一段白色恐怖,但双方面对各自过去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以色列人团结,非常知道自己要的是甚么;但反观台湾,面对过去,许多人是不敢出声或者不想出声的。我想从台湾之外找寻一种重新面对的态度,这是我参与计画前的自我期许,但踏上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土地后,我的想法与观念却逐渐地改变了,也确实体验到全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我希望能在当地停留较长的时间,才能更深入了解与体验这块有着续许多故事的土,因此选择到当地机构以国际志工的身分服务,帮助身心障碍者过他们的日常生活。大部分病患并没有自主行为能力,生活所需皆须安排人员照顾;在服务期间,一个礼拜有两天可自由排休,安排外出行程,我将重点摆在巴勒斯坦──也就是以色列人所说的约旦河西岸(West Bank)。
日子是志工服务与艺术漫游交错着的,一方面我在以色列服务,一方面探索着对于以色列人来说并不存在的巴勒斯坦领土。记得有次,我向负责人解释自己人在巴勒斯坦,因此无法出席会议,负责人回我:「亲爱的,巴勒斯坦并不存在,你现在到底在哪里呢?」读了讯息的我站在伯利恒大街上露出一抹尴尬的微笑,只好回信表示,我在伯利恒。
以色列人对于巴勒斯坦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或许是因为处处被压迫的原因,巴勒斯坦人对游客,所谓外来者,总是特别友善,因为他们想让巴勒斯坦被看见。这里并不像印象中的四处充满战乱,相反地,这里就是当地人的家,他们的根、生长的地方,大部分时候平静祥和,西侧隔着一面墙,东侧隔着地球最低处死海,多数的人过得并不容易。与认识的两位来自保加利亚的律师一起走访隔离墙,我们没有笑,看见了许多无辜的哀愁。并非认为巴勒斯坦人完全无辜,我们都很清楚高墙被筑起是有原因的,但这对大部分人是不公平的。在那,我也看见了当地艺术家的作品,彷彿感受到了灵光,或许是因为他们迫切地渴望自由、渴望诉说,那是一种潜藏很深的力量,我深深地被震慑到了。幸运地,我总有机会认识当地人,其中一位打从一开始就让我觉得非常特别,后来发现,他的生活哲学就是:活着要过得快乐。他带着我与朋友开车到位在小山上的历史遗迹Sybastia──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罗马古城。我们在那里閒聊,看日落,我告诉他,台湾的日落和此处截然不同,并相约等我回国后,会将台湾的日落送到巴勒斯坦。我们也谈到了他的内心话,由于他的英文能力并不好,我们用Google翻译交谈,手机上写着「我们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我们需要自由。」看见这句话时,远方的以色列军队正守在对外道路口。
这些日子以来,影响最大的并非为实质上完成什么作品,而是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创作观的转变,最重要的一点,我学会了如何更爱自己;在台湾我们很少被问「你想要什么?」通常我们不会那么专注在「我」这个字上,但在国外,许多句子都是以「你想……?」作为开头。艺术漫游前,我是一个不注重生活品质的人,为了金钱能省则省,任何东西都会选择最便宜的,如今我会在价钱与喜好之间找寻平衡点。以前我总是很仓促,旅程中我体验到,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过,步调可以如此悠閒,不必像身处大都市里那样匆忙,现在的我学会了放慢脚步,那样能更持久,而且能看得更多。
关于创作层面,我关心的是政治面,人权,我看见了除了台湾以外的国家也正在发生类似的问题,而回到这些问题的本质,不外乎是霸权、人权、自由意志和反抗。过往,我只看得见白色恐怖的悲伤,但现在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以及能付出行动实质地解决问题。出去看过后才知道,创作方式与态度可以再更直接、更有力量,如何达成这点,必须问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只有那样才能看得更清楚,对于许多政治面向的思考也更会清晰。
旅程中,我也去了以色列的许多古城,但没有一个地方像巴勒斯坦,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发现巴勒斯坦的处境其实与台湾更为相像,背后的政治因素非常复杂,真相或许谁都不知道,也异常难解。我能做的是,持续关注台湾与中东的政治议题,毕竟要谈论这么庞杂的议题,我知道的还是太浅了。我所学的专业媒材是版画,我想利用版画复印的特性,以这两个月所看见的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做一系列作品,并架设个人专页发表。另外我想到几个独立书店分享我的经历,因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对大部分台湾人来说,是一块未知的领域,我想分享与他人所知的不同,以实质付出做出微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