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

《當代華文戲劇漫談》于善祿

作 者:于善禄
出版社: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9年9月出版


【书介】

这是一本了解当代华文戏剧的入门指南。

「华文戏剧」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概念,它的单纯,在于以华文创作、华语演出即可被涵括;它的复杂则在于何谓华?何谓汉?它是不是只是中国?是否在相似而殊异的语言转译,文化视域跳换,甚或戏剧工作者解构又重构的动态中,压缩、简约了泛华语区各自纷呈的生命风貌?

为提供相对完整的思考框架,本书以过半篇幅,耙梳华人在各历史切片中于亚洲离散的轨迹,以及中国、澳门、香港、新加坡和台湾时局与戏剧的关系,并详述各国面对西方文化与殖民历史,如何从戏剧对公众的应用和反抗威权的经验,再凝练、推进其艺术性追求和形式流变的过程。另部份,则提供由作者针对上述各国当代戏剧及艺术家的访谈与评析,但绕开艺评惯有的理论武装,专诚于读者与作品间的摆渡,并附录作者在课堂与学生互动、问答,和向大众的部落格文选,建构出敞亮、亲和的理解路径。

犹如作者于书中所述,华文戏剧「在后殖民的语境中,它永远不可能有单一权威的完备定义与界定清楚的一天,我们所能够做的,恐怕还是只有不断地敲打它、质疑它、重写它与解构它了。」(p.148)因为每次演出都是创作者就地生命强度的开展,它注定个人而无可收拢于单调叙事,注定不能抓住某个奥义,按图索骥地理解和操作。这种「不奥义」所隐含的自由,存于亚洲各国以在地回应全球化的趋势,也存于戏剧发展不断重复出现的对话、冲撞与自我更新。

职此,这本书作为了解当代华文戏剧的入门指南,是令看似同调中的歧异得以显现,让创作者的创作历程得被领略;它所传递是知识和故事所带来的疑惑,探索的欲望,也正是为此,我们得以一直走进,一直出现的剧场。

《當代華文戲劇漫談》于善祿
作者近照 (摄影:陈少维)
 

【问答集】

Q1: 想请问老师是否有什么事件引发您整理本书?

A: 什么事件?这个世界要发生事情的话,不见得都要这么戏剧性吧!(笑)

几年前,我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透过学校教学与学习中心的协助,曾经开设了两门课:「华文戏剧概论」及「台湾当代剧场面面观」;随后,出版组有了一些经费与资源,也征询了我的想法,于是我们选择将「华文戏剧概论」的课程内容整理出来,加上我当时候写给学员的八封信,以及曾经写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章,全部收录、集结在一起,就成为这本《当代华文戏剧漫谈》的内容了。

如果还有机会跟资源的话,我当然也想要把「台湾当代剧场面面观」的课程内容,以类似的方式整理出来、出版成书,主要是因为这些课程内容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时效性,但我透过脉络化的讲授与整理,总是能够为这些「时代文化产物」留下一些痕迹,我是很乐意做这些事情的,而我也长期以来都这么持续性地在做。

Q2: 当代戏剧工作者了解华文戏剧此一概念的用途为何?

A: 「华文戏剧」就只是一种辨识的座标,提供某种观看戏剧样态的视框。

就像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导航系统,各有各的特色与优缺点,端看使用者的习惯,有的人也不见得只使用一种,有的人却把习惯用的那一种发挥到最佳效果。导航系统提供使用者能够按图索骥,尤其现在是一个共写协作的时代,不见得只能被动地使用导航系统,也可以主动地修订、增删、纪录、评论导航系统的内容,主客互动。

我对「华文戏剧」的实用性,看法亦如是。

Q3: 在整理各国戏剧发展时,除以华文为媒材此一特征外,是否还有其他共通性,譬如取材、主题、演出方法等?

A: 从某种程度来说,戏剧和语言之间的关系,的确是密切的,语言构成对话,对话构成冲突,冲突构成戏剧,这是古典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当然,看待戏剧,绝非只有语言一途,如你所说,取材、主题、演出方法等,这些也都可以作为观察切入的视角;除此之外,像是文化认同与差异、创作媒材与跨领域、在地连结与跨域互动、世代、性/别、意识形态、美学认知、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阶级、国族等,都可以作为分类与观察的基准,可以一次只用一种基准,也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基准,端看你想要怎么切入,当然,那也就透露出你可能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Q4: 对非艺术工作者而言,得悉一门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何助益?

A: 这个时代,几乎已经没有所谓的「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man),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学术兼备,文武兼修,理论与实务共进,古今中外、文武崑乱不挡。大部分的人,只对自己专业或有兴趣的事物,愿意花费心思,在有限时间之内获取最大的助益。

一样米饲百样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没办法要求所有人要对所有事物都有兴趣,我只能说,不论对艺术工作者或非艺术工作者而言,多认识一门艺术,就是多为自己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你的心门开的窗越多,你的世界/视界越广阔。

当然,如果你只想保留、打开唯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那也无所谓,因为那是你的考量与选择,肯定有你的理由与坚持,那就不勉强。

Q5: 能否稍解释台湾剧场发展过程中为何似不重视历史积累?

A: 主要是台湾历史经验的复杂与断裂,使得历史混杂了太多的伤痕与民粹;现实里的认同歧异与纷杂,很容易就牵连起意识形态的对立,剧场创作者不见得有能力或意愿去处理这样的历史题材。久而久之,现代剧场舞台不仅少见历史戏剧,连带戏剧从业者的历史意识也相对薄弱,断裂的剧场样态继续断裂。

(更多问答将定期公开于北艺大出版中心脸书专页)

【购书资讯】

北艺大艺大书店:台北市北投区学园路1号(本校出版品8折优惠)
1.博客来
2.读册
3.五南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