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舞蹈研究所 黃心恬
這一篇書寫著陪伴教與學現場的省思,分享一段關於舞蹈技巧課助教參與教學實踐計畫的體悟。
每個人就如一顆蘋果,大部分的人削著蘋果皮就一邊吃蘋果皮或分享蘋果皮,大家交換來、交換去;鮮少有機會發現彼此其實是有蘋果肉、果核、蘋果籽,還尚未認識、品味呢。但是面對舞蹈學院的林怡棻老師,我感受到老師將我看作一位夥伴,亦是獨立個體,我們可以平等的聆聽彼此已經擁有的內涵,相互欣賞並引導對方表達出最真實的觀察與立場,而這個表達是沒有侵略性也沒有優劣之分的。這也讓我發覺到,表態——是對於他人的傾聽與回饋不加以預設,並且理解、認同自己「心的立場」。對等的互動表態是相當難得的,於是,跟隨我心之怦然,以教學助教的角色參與教學實踐計畫。奠基於此,我知道這一趟路會帶來很真、很深、很寶貴的生命流動與重整。而我也藉此更加確定,當我們面對各式各樣的生命時,教學現場即是讓師生看見彼此、你我都是平等的而完整的練習場。
"「碰」然心動:「當代舞蹈高階」之教學新嘗試,此課程獲選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在此次規畫中,「觸碰」(touch)既是課程核心,也是主要教學方法,希望透過「主題式教學」翻轉舞蹈術科課程的授課模式;包含以經驗解剖學的觀點更清楚的建構對身體的認知;以身心學「第一人稱」的觀點對身體信息有深度的探索,以及對動作經驗的反思與書寫。最終,希望培養會思考、有感且具豐富表達力的舞動身體 “not only a dancing body, but also a thinking body”。" 1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聚焦了身心學和經驗解剖學觀點的觸碰,嘗試用於翻轉當代舞蹈術科技巧的教學方式。依學習進程所需,以五大主題《結構的理解》、《關聯性的建立》、《內在的支持》、《傾聽與選擇的練習》、《「觸」與「覺」的對話》作為課程發展的設計架構,透過「觸碰」來探討舞動經驗中的真實,並結合多元觀點與方法,實踐教與學的開放性與自主性。參與這五個主題脈絡的每一堂課,身為觀者以後設視角來書寫,於此紀錄我在這段時間中時而沈浸、時而抽離的教學觀察、學習收穫與建議。除了對教學者細膩、精準、高濃度的教學狀態表示讚歎,我個人獲益甚多,也感受到教學者本身與每一位學習者的改變是超越語言能紀錄的多。而我的工作,就是試著把看見的種種變換與更替,用各種方法貼近真實的記錄下來,並且與師生之間保持暢通流動的傾聽與溝通。
起初我預設自己盡可能的以不介入教學的姿態,提供教學者在教學過程的需要,包含物質上的支援和非物質的支持。從搜集參考書籍、教具以及採買報帳等行政事務,到提供旁觀者如何觀看及觀到什麼,以調整課程內容對於學生的適切度等等,所有經歷的過程都盡可能地用心去感受並紀錄、交流。但是這對過去一個人自己打理所有教學的我來說很有挑戰性,實際上要完全不介入是不可能的,因為教學助教並不是完全隱身現場變成一個透明人,而得確確實實、非常中性的共存於整個歷程。在一段時間裡也得對自己也對觀察對象(人、事、物、環境)時時刻刻保持覺知,認真看待互相啟發的過程與細節。直到學期結束才體悟到,原來,教學助理一職的工作領域,是一塊激發豐富生命力的田地啊。
在鋪滿白紙的舞蹈教室中,讓每一寸皮膚接受地面的掃描,記錄每一刻的移動痕跡
由於自己也有參與其他舞蹈術科課程,與此課程中五大主題的教學相互對照、實踐之後,除了透過課堂觀察以及師生回饋而發覺很多值得被記錄的細節;回到自身,也發現自己對於「為什麼要教學?」有更不同的理解了。
《結構的理解》 學生A:「這些骨架都是支撐著我們身體以及延伸出去的四肢,更加明確的感受它們跟身體的連接,而其中我最有感受的是蝶骨,從來沒有老師會是以介紹蝶骨的方式帶領我們進入身體主題,在第一次以蝶骨暖身做第一套組合時只覺得跟以往做身體wave的感覺有那麼一點的不一樣,到最後一套大流動,用想著蝶骨的方式做組合,我感覺到非常暈眩,甚至有點噁心,但是在前幾堂課老師回顧這學期所學的,重新以蝶骨進入暖身,那次讓我覺得以蝶骨帶入的動作是那麼的舒服自在。」
身體像是宇宙星空,成為結構,就像是星星組成了星系,而每一個角落的星,都同等重要,也是獨立而完整的運作著。經驗解剖學(Experiential Anatomy)並不是一個舞蹈系大學生能輕鬆了解的學術內容,其中包含物質身體不同層次的研討,我也尚未足夠了解。老師帶領學生運用非常物理性的經驗解剖學來理解會動的身體,一定有其背後更重要的緣由。我猜測,之所以運用豐富而有限的知識系統帶入課程,除了老師認為身體工作者有必要看清楚這些生理身體的事實,另外就是,為了讓學習過程中的一切理解更可以超越物質存在的肉身,透過舞蹈實踐來應證每一個生命的存在是無限的、沒有邊界的。
《關聯性的建立》 學生B:「上三角與下三角對我的幫助非常大,除了跳舞時的外型更開闊、自由,間接影響了心境上的自由,同時我可以明顯感受到與空間的對話,好像身體的五個放射方向都和整個大空間有所連接,整個人都是由點、線、面構成。 」 學生C:「......起初老師引導摸著薦髂關節,做出些微腳的動作,感覺一下會不會有變動,當時完全無感,而受傷後光走路、穿褲子等等生活日常的動作,除了無數痛感之外、整條腿的筋膜、肌肉的抽動,直到現在都很清晰,認識他的位置之後,又深感他的存在感,也因此,對於下肢重心、骨架的堆疊,該是如何,我哪裡需要出力、哪裡可以放鬆,在太極課上,有很大的實踐。」
在一個星系裡,星星之間的關聯性會因為人類的觀看而賦予更多意義和想像;但就算我們不加以解釋、不深入了解,星與星的運作仍有其關連性,這個事實並不會因為被觀看而有所改變。回到活生生的身體裡,身體部位之間、意象與感受之間、身與心之間等等,所謂關聯,是用客觀的眼光來閱讀一個部分與另一個部分的串連。關連一直都在,它並不會消失或出現,只是如果我們能將意識貫注於覺知當下的現象,我們便開始能欣賞身體不可思議的連結不斷再現,而漸漸明白身體本具的運作。帶著如此細緻地覺察品質,發現這個概念亦可以對應於師生之間關聯性的建立,接下來如何善用這些關聯來運作某個核心理念或共同願景就會是關鍵了呢!在研究所的即興舞蹈課程的練習中曾體會到,當任何一人出現在任何現場(就像我們出生在地球上),每一刻與所有身、心、環境都在產生新的關聯,於是我們更需要時時提醒自己拉高視角,全然抽離地閱讀一切現象,把握機會在下一刻作出最適合的判斷。
《內在的支持》 學生D:「覺得體液的練習中,先拿水瓶看見液體的流動,再發現自己身體也有血液的流動存在,覺得在不同節奏當中有動感的節奏。內臟的支持,在雙人輕按胸口並閉上雙眼,被動的接受對方的移動,感覺上好像到另一個溫和的世界游移。」 學生E:「比起骨骼肌肉再更進一層的內在器官及構造更是難體會到的,所以讓我感受比較深的是透過從胚胎認識還沒骨化的脊索,知道並想像著自己還沒形成人樣前的自己擁有的構造就足以支撐著這麼小的生命的力量是多麼偉大,就像老師說的當自己遇到難關,與其求助外力,自己是有力量幫助自己的。」
內在,不僅是生理內層的器官系統,亦包涵了心理層面的運作。經過一系列的課程,我漸漸地釐清自己一直在思考為何我不願將生理和心理分開談的原因。在課堂裡老師帶入了血液主題、心臟與肺臟主題、正負片主題等,動作質地與音樂伴奏相輔相成,協助摸不著的內在空間得以透過意象與質地的協作進而加深身心一體的被明白。學術命名將身心的各部分清楚劃分,但是實際上我們更能夠在自體全面性地覺察中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身心是沒辦法分開討論的。因為事實上它們密不可分、交互連動影響,而感受的出現都有其意義,它們正向我們傳達重要訊息。所以當我們意識到這個實相之後便無法再刻意區隔身心,更要整體的看待每一個現象所帶來的身心感受。
《傾聽與選擇的練習》 學生F:「從小到大都會發現身體明明是我們的,但很常在沒有示範的情況接到指令後,會有一種不安的感覺,怕我是不是做的跟別人不一樣,但上過這堂課後就慢慢能放心的做自己想要的選擇,也就不會有手忙腳亂或是不踏實的感覺。」
傾聽與選擇主題直接貫串整系列的學習,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位參與者如何對待自己的身心整體。我所觀察到的是,每一刻我們都在做選擇,而這些選擇取決於是否聽見了我們各自的處境,不分內外的、整體的處境,於是,我們做出了一個選擇,影響了我們下一刻的身心狀態。一堂課開始,老師與學生出現在教室空間中,是大家選擇的結果,而接下去這一堂課會如何發展,就需要師生將覺知力打開。專注的傾聽會啟動一些不熟悉的感知體驗,帶著每一刻都在更新的身體感受去舞動,此時每一個人重新成為自己的主人,完全可以決定自己「如何動」。於是我認為,舞蹈並不是教育底下的一種手段,舞蹈教育就是目的。以舞蹈教育作為目的是讓學生明瞭他們的身心整體本身就具備了傾聽的能力、擁有選擇的權利,讓人更成為人。
《「觸」與「覺」的對話》 學生G:「老師說過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在選擇我覺得我能感受到所謂自有自己能讓自己變好,不能只倚靠別人,先修時上過幾堂費登奎斯,感受完全只覺得這是什麼無聊的課,卻在大學重新給予了這堂課不同意義,了解訓練並不是所謂一定要很累一定要流汗一定要很操才叫練身體才叫長功,身體的記憶是非常可怕的無形之中可能慢慢的造成身體上的傷害,在這次上課決定相信自己能讓自己修復,莫名的就在平常冰冷的地板融化,更加的身心靈的到舒緩,若不選擇相信只會跟以前一樣,覺得無趣變得毫無意義,長大了學會傾聽別人,反觀後必須好好傾聽自己。」
皮膚觸覺資訊量比起在舞蹈教室裡,移動到戶外的感官變得更加豐富。依循觸覺的多元性,在課堂中創造了多層次的觸覺體驗,老師引介了不同身心學門派的講師帶領實作(如費登奎斯方法、手療方法等),擴充了大家對於「觸」與「覺」可以聆聽之範圍,更是跨越時間、空間的去讓這兩件事情產生對話,是如何產生「觸」與「覺」的對話呢?這裡所談的「觸」,已經不僅僅是物理上的觸碰了,而更向內又向外的探討了身心整體的「內在觸覺」。「觸」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覺」來協助感知、體會。從學生的文字回饋中可以看見他們「覺」的提升,觸與覺的對話開始流動,彼此靜靜等待、聆聽,也開始相信各自生命呈現的價值,是如此寶貴。
您聽見了嗎?輕輕的、靜靜的、沉沉的,此刻我們和心臟與肺臟的共舞
從助教視角聚焦生命教育的核心,我看到怡棻老師敞開且尊敬地觀摩其他身體運作方法,視課堂學生為學習夥伴,老師與學生一起精進、一起研究的態度,涵融多元的知識並實踐於教與學之中,在一旁觀課的我也同步成長。透過教與學運作教育現場的同步性,學生在最後的心得回饋是最有力道的應證,直接扣回最初我為何接受怡棻老師邀請的決定。
依據人智學的說法,人一生九個七年的階段性發展,伴隨著意識的擴展與成熟,以及其與生俱來的因緣條件,漸次地發展出身心靈的能力 2。(王智弘,2016)在陪伴20歲大學生的學習歷程之中,現在的我對於教育又有新的理解了。20歲至21歲的年紀正好是身心靈三個層次之中,由「身」(Body)的第三階段意識身(consciousness body)轉為「心」(soul)的第一階段感覺心(sentient soul)的過程,因此也可以更有根據地去理解,教室裡頭的每一個生命在層次的提升與轉化時會遇到掙扎與喜悅。所以我更加堅定地認為,在做教育的過程,我們不是只能給出自己曾經經驗過的,我們仍可以在每一刻重新分辨、選擇,用生命本是完整的眼光與立場,陪伴整個教育現場,找到最適切的方式提引前來遇見我們的他們。
學生H:「這學期的課程進度和內容,讓我用一個全新的角度進入以往熟悉的當代技法,由淺入深,理解身體的結構、建立身體各部位的關聯性、關心到比肌肉和骨骼更深層的內在、傾聽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與呼吸、透過觸碰覺察身心靈每一天的狀態,就像在身體裡安裝一雙眼睛,掃描出清晰的圖像、影像、甚至聲音,好像又更認識自己存在的一部份,更能感受所謂由內而外的舞動,甚至只是簡單地站立,內在的感受仍是持續流動著。原來技巧課可以探索的事情這麼多,不再只是思考著如何將動作的連貫和質地編織的精緻再精緻,也能夠理解自己所擁有的其實比想像中還要富足,足夠讓我單純地、好好地、安心地享受舞蹈。」
生命存在本來就不是來被別人改變的,教學者不能因為自己是發聲的人而期待自己有能力改變學習者。透過教學計畫之觀課與參與,看見學生的本質其實與教師是平等的。教學者引導學習者啟動本來就具備的覺知力,由「身心一體不分的學理實踐」以及「書寫輔助舞動經驗的再現」等兩股主軸向四周開展不同主題課程,成為學生於課堂學習過程自由表達內在感受的重要支持網絡,讓彼此看見我們都是自己的老師,以生命的共通性、多元性、完整性本具平等的立場互相切磋、激盪靈感。每個完整個體互相觀摩學習,這不僅是個理想而已,是真實能夠達成的事實,也是生命本具的事實。相信接下來的生活,就不單純只是觀看和參與了,而可以帶著清晰的覺知去聆聽不斷改變的永恆現象,找到自己與世界舞動的動態平衡。
參考文獻 內在感官:任志學啟迪下的感官探索。呂理揚。2013。新北市:光佑文化。 邁向自由的教育:華德福教育的目標與途徑。王智弘。2016。國教教育研究院。
註1 :本段引自林怡棻老師108學年第二學期當代舞蹈高階課程說明。 註2 :邁向自由的教育:華德福教育的目標與途徑。王智弘。2016。國教教育研究院。